
- 一份新报告指出,美国太空军需要建立”作战精神”以在太空领域与中国竞争。
- 报告警告称,若不能及时调整,将威胁该军种在太空领域的长期成功几率。
- 撰写该报告的两名退役上校表示,太空军还面临职能定位模糊和资源短缺问题。
美国太空军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并增加经费投入,才能在太空领域与中国抗衡——这是两位退役美军上校在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最新报告中提出的核心观点。
这份本周发布的报告汇总了10月在米切尔太空优势卓越中心举行的两天研讨会成果。55位太空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太空军作战部长提出的”竞争耐力”战略理论,针对未来25年可能出现的危机情景(包括俄罗斯部署核反卫星武器与中国实施太空封锁企图)进行推演分析。
研讨会发现,多数美国民众对太空军的职能认知不足,且该军种存在资源短缺与”作战文化缺失”问题,报告作者认为这将影响其在与中国太空竞争中的长期胜算。
“太空军及国防部内部存在系统性缺陷,威胁其在与中国的长期竞争中取胜。”退役太空军上校查尔斯·加尔布雷斯与退役空军上校詹妮弗·里夫斯在报告中写道,”突出问题包括:权限与资源不足、职能任务界定不清、亟需强化作战理念。”
基于研讨会结论,这两位米切尔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呼吁国会增加太空军预算并放宽政策限制,允许部署攻防武器系统。他们认为这将使太空军”构建更强威慑态势,有效遏制敌对行动与冲突爆发”。
报告同时敦促太空军开发旨在”培养进取型作战文化”的教育训练项目,强调被称为”守护者”的太空军成员必须”以战斗员自居,树立必胜信念”。
尽管加尔布雷斯和里夫斯肯定”竞争耐力”理论三大原则(避免作战突袭、剥夺先发优势、实施负责任的反制行动),但他们指出该理论未能”确立太空作为作战域的常态地位”,也未赋予守护者”争取胜利与太空优势”的使命,导致公众与国会难以理解其军事价值。
“若不弥补这一缺陷,太空军与美国太空司令部可能陷入支持率和资金不断萎缩的恶性循环,最终丧失维护美国太空利益所需的战力建设与行动能力。”报告补充道。
太空军发言人向商业内幕表示:”随着中俄加速发展反太空能力,充足资源保障对太空军至关重要。我们的守护者始终致力于确保太空优势,同时维护该领域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性。”
太空训练与战备司令部(STARCOM)司令蒂莫西·塞杰巴少将2023年强调,作战思维对太空军至关重要。时任准将的塞杰巴在空天军协会会议上表示,该司令部的使命是将作战思维注入每位新兵培养体系。
“尽管太空军仅成立四年,但我们的作战思维建设已延续近40年。”他补充道,”这种训练理念在其他军种已成常态,但太空领域过去尚未完全确立。”
美军高层长期警示太空领域日益增长的国际威胁。太空军作战部长萨尔茨曼上将10月接受《政治》采访时称,中国正以”惊人速度”发展反太空能力,尤其令美方担忧。前国防部太空政策助理部长约翰·普拉姆2023年也警告全球反太空威胁的数量质量双提升。
普拉姆指出,中国部署陆基反太空武器,俄罗斯研发旨在”削弱和剥夺美国天基服务”的系统。”竞争对手始终在研究我们、向我们学习、窃取我们的技术,并发展出威胁我们的能力。但他们尚未准备好迎接现在的我们。”
本文编译于商业内幕,由Thibault Spirlet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多份公开报告及智库分析,美国太空军近年来正加速推进战略转型,以应对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军事化竞争。其核心诉求聚焦于构建“战斗精神”(warfighting ethos)与扩大资金投入,旨在维持太空霸权并遏制中国崛起。以下从战略意图、资金分配、威胁认知及挑战四个维度解读这一动向:
一、战略转型:从“后勤支援”到“作战主导”
1.重塑组织文化与战斗精神
美国太空军提出“守护者精神”(Guardian Spirit),强调培养兼具太空思维、协作创新和实战能力的军事人员。核心特征包括:
有原则的公仆:强化服务国家利益的使命感;
太空战士:精通太空作战规则与对抗技术,成为“从太空威慑到实战”的专家;
问题解决者:鼓励快速试错与技术创新,打破传统军事层级束缚。通过虚拟模拟训练和实战化演习(如“太空旗帜”),太空军试图弥合“和平时期操作”与“高烈度冲突”间的能力鸿沟。
2.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威慑
太空军高层公开承认“太空是作战领域”,并推动发展跨域协同打击能力(Integrated Space Fires),涵盖网络攻击、定向能武器(如激光)、卫星捕获技术及动能反卫星导弹等。其目标不仅是保护己方资产,更包括“先发制人”瘫痪对手太空系统。
二、资金投入:优先技术研发与弹性架构
1.预算增长与结构性分配
2024财年预算达300亿美元(同比增15%),重点投向导弹预警系统(如Next-Gen OPIR)、卫星通信韧性升级(Protected Tactical SATCOM)及低轨星座网络(如SpaceX星链合作项目)。
研发占比超50%(2024年为166亿美元),用于开发分布式卫星群、人工智能指挥系统及反制中俄“杀手卫星”技术。
2.长期挑战:财政压力与项目延误
尽管2025财年预算小幅缩水至294亿美元(受《财政责任法案》限制),但关键项目如“弹性导航与授时系统”(PNT)和星舰载人登月计划仍面临延期风险。NASA局长多次以“中国威胁”为由游说国会加码拨款,但技术瓶颈(如猎户座飞船缺陷)和成本超支问题持续存在。
三、威胁认知:渲染“中国反太空能力”
1.技术差距焦虑
美国智库渲染中国拥有“最先进的反卫星武器库”,包括动能导弹(KE-ASAT)、共轨卫星捕获器、激光致盲装置及网络战工具。中国航天器的快速部署(2019-2021年增长50%)和军民融合战略被视作系统性挑战。
2.战略威慑升级论
美方指控中国通过“四阶段威慑”(展示实力→军演威慑→太空资产重组→多系统同步打击)谋求“太空珍珠港式突袭”,并担忧其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OBS)可能搭载核武器,破坏近地轨道稳定性。
四、挑战与争议
1.国际规范博弈
美国虽倡导“禁止破坏性反卫星试验”,但自身加速推进太空武器化,导致中俄在联合国提议“全面禁止太空武器”的决议陷入僵局。这种双重标准加剧了太空治理的碎片化。
2.国内分歧与透明度争议
部分议员批评太空军过度依赖机密项目(如“防御者卫星”计划),缺乏国会监督;同时,特朗普派系要求将重心转向“进攻性武器”,与拜登政府“弹性优先”路线形成冲突。
结论:中美太空博弈的“新常态”
美国太空军的转型本质是将冷战时期的“海空优势”逻辑复制到太空,通过资金倾斜和文化重塑构建“全谱威慑”。然而,其面临的技术瓶颈、财政约束及国际孤立风险,与中国稳步推进的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设等长期规划形成鲜明对比。若美国无法在2030年前兑现“重返月球”承诺,或将被迫接受太空权力格局的“再平衡”。这场竞争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战略耐心与制度韧性的较量。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