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计划对中国船只征收港口费,旨在重振本国造船业并挑战中国在该行业的主导地位。自10月中旬起,中国船东及运营商将按每吨货物50美元的标准缴费,未来三年逐年递增。尽管有人担忧此举会扰乱全球贸易,但实际收费力度较最初提议有所缓和。中国外交部表示,这些费用将推高美国消费者价格,且无法振兴美国造船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中国已主导全球造船业,使美国处于劣势。收费将基于货物重量、集装箱数量或车载量计算,初始收费标准为每吨50美元,未来三年每年增加30美元/吨。空载抵美运输大宗出口商品的船舶可获豁免。专家指出,该政策出台时全球贸易已因特朗普关税政策陷入混乱,可能导致美国消费者价格上涨。
— 本文由AI智能分析生成摘要,仅供参考。

美国公布计划对中国船只征收港口费,旨在重振本国造船业并挑战中国在该行业的主导地位。自10月中旬起,中国船东及运营商将按每吨货物50美元的标准缴费,该费用将在未来三年内逐年递增。
尽管有人担忧此举会进一步扰乱全球贸易——此前特朗普总统的一系列关税政策已造成冲击——但实际收费力度较最初提议有所缓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些费用将推高美国消费者价格,且”无法振兴美国造船业”。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称:”中国已基本实现其主导目标,使美国企业、工人和经济处于严重劣势”。对中国建造船舶的船东和运营商收费将基于货物重量、集装箱数量或车载量计算:散货船按载货重量计费,集装箱船则依据运载箱量。初始收费标准为每吨50美元,此后三年每年增加30美元/吨;中国建造船舶初始费率为18美元/吨或120美元/箱,同样逐年递增。非美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每辆车收费150美元。
该费用每航次征收一次,每年不超过五次。USTR最终决定不采用最初提议的按船队中中国船舶数量或预期订单计费的方式。空载抵美运输煤炭、谷物等大宗出口商品的船舶可获豁免,在美国港口间、美国与加勒比岛屿及海外领地间航行的船只,以及停靠五大湖港口的美加船舶亦不受新规限制。
此次收费远低于2月提出的”中国船舶每访问一个美国港口最高收费150万美元”的方案。USTR表示三年后将启动第二阶段行动,对运输液化天然气(LNG)的美国建造船舶给予优惠,相关限制措施将在随后22年内逐步加强。
专家指出,该政策出台时全球贸易已因特朗普关税政策陷入混乱。某贸易团体称,原定从中国直运美国港口的货物正被转往欧洲。商界警告这将推高美国消费者价格。特朗普自1月重返白宫后,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最高145%的关税,其他国家在7月前均面临10%的全面关税。其政府本周表示,叠加现有关税后,部分中国商品税率可能达245%。
英国特许出口与国际贸易协会总干事马可·福吉奥尼表示,这些关税导致船舶”大量积压”,欧盟地区尤为严重,英国港口也出现”严重拥堵”。他透露:”我们观察到大量原本驶往美国的中国船舶改道英国和欧盟。”2025年前三个月,中国对英进口增长约15%,对欧盟增长约12%。”这是特朗普政策的直接影响,”他补充道,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中断加剧正推高消费价格。
更多货物运往欧洲
物流公司Flexport总裁桑内·曼德斯表示,今年前三个月荷兰、德国和比利时港口的关税和罢工事件导致港口”严重堵塞”。英国”费利克斯托港的拥堵尤为严重”,而欧洲大陆的鹿特丹和巴塞罗那港”情况也相当严峻”。
“我认为如果更多货物转向欧洲航线,同时新买家涌入进一步推高货运量,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拥堵,”他说道,不过夏季因天气好转,码头每日运营时间会有所延长。他指出货主正在寻找新市场,但部分国家也可能出现货物抢在90天窗口期内突击发往美国的现象。
曼德斯表示,美国消费者将承担关税成本,但欧洲消费者”受到的影响不大”。他预计企业很可能将着手重构供应链体系。
本文编译于独立报,由Tom Espiner and Peter Hoskins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一、政策核心内容与实施机制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收费对象与标准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计划对以下三类船舶征收港口费:
中国船东或运营商:按净吨位收费,初始费用为每吨50美元,未来三年每年增加30美元/吨。
中国建造的船舶(不限运营商国籍):按净吨或集装箱数量收费,初始费用为18美元/吨或120美元/箱,未来三年递增。
非美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每辆车收费150美元,旨在推动美国本土造船业。
豁免情况:空船、美国国内航线船舶、五大湖区船舶等可免收费。
2.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180天缓冲期(2025年10月14日生效),暂不收费;后续逐步加码。
第二阶段:3年后针对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实施长达22年的限制,以扶持美国造船业。
二、美方政策动机与矛盾
1.表面逻辑:振兴美国造船业
美国声称中国通过“国家干预”主导全球造船业(占全球商船订单50%以上),导致美国造船业衰落(年产量仅5艘)。USTR称此举旨在“恢复公平竞争”。
2.深层矛盾与漏洞
成本与可行性:美国造船成本是中国的2-4倍,且缺乏完整供应链,短期难以复兴。例如,美国海岸海运公司(Seaboard Marine)的船队中16艘为中国制造,若更换为美制船将导致破产。
自毁贸易根基:美国农业出口(大豆、玉米等)高度依赖中国船舶,运输成本可能飙升40%,削弱国际竞争力。
通胀风险:美国农业运输联盟测算,政策或使年通胀率增加0.25%,四口之家多支出1800美元。
三、全球供应链与贸易冲击
1.航线与港口重构
中国至美西航线可能转向加拿大温哥华港,再通过铁路运输入美。
东南亚制造商被迫转向韩国、日本船只,但这些国家产能已饱和。
2.航运成本与效率恶化
洛杉矶、长滩等大港口可能因船舶集中停靠而瘫痪。
加勒比地区能源运输(如圭亚那石油)因绕道欧洲,单趟成本增加200万美元。
3.全球通胀压力
美国消费者面临商品价格上涨,如每双运动鞋增加15美元,化肥每吨涨价62.5美元。
英国和欧盟港口已出现拥堵,中国进口量分别增长15%和12%。
四、中方回应与反制措施
1.外交与经济反制
中国外交部斥责美国政策“损人害己”,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权益。
可能启动《反外国制裁法》,限制在华美企(如贝莱德)参与港口投资。
2.战略破局
加速“一带一路”港口布局(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构建自主航运网络。
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与“航运保险基金”,削弱美元霸权。
五、中美贸易博弈的长期视角
1.贸易战本质
美国试图通过“购买力霸权”(关税、港口费)遏制中国“生产力优势”,但中国全产业链韧性使其难以被替代。
2.历史教训与未来
美国单边主义已导致2018年贸易逆差扩大、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中国通过技术突破(如LNG船国产化)和开放市场,逐步重构全球贸易规则。
结语
美国对华港口费政策本质是“保护主义手术”,但其结构性矛盾(如成本高企、供应链依赖)可能反噬自身经济。中国则以反制措施与战略布局,凸显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这场博弈不仅考验双方经济韧性,更将加速多极化的全球秩序形成。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