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日访问北京,与中方官员及AI公司深度求索创始人会面,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探讨合作。此次访问正值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升级,英伟达面临5.5亿美元订单损失。黄仁勋此行旨在稳定中国市场信心,强化本土化布局,并应对中美科技博弈带来的政治压力。英伟达需在遵守美国出口管制与维持中国市场份额间寻找平衡,同时应对中国本土替代品的竞争。未来,英伟达可能面临中美技术脱钩风险,需调整供应链和业务布局。黄仁勋的北京之行是英伟达在中美科技战白热化下的危机公关与战略布局。
— 本文由AI智能分析生成摘要,仅供参考。
Jensen Huang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据报道已与AI公司深度求索的创始人会面

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CEO周四访问了北京,几天前美国对该公司仍被允许向中国销售的唯一一款人工智能芯片实施了新的销售限制。
据一家与官方媒体有关的社交媒体账号称,黄仁勋此次意外访问是应一家贸易组织的邀请。
官方广播机构中国中央电视台表示,黄仁勋会见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任鸿斌,他在会上表示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
执政的共产党的官方英文媒体《中国日报》发布了一张黄仁勋在北京的照片,称此次访问是在他“上次访问期间承诺继续与#中国合作三个月后”进行的。该报还添加了#中国机遇的标签,此前曾在促进中美出口的帖子中使用过该标签。
此次访问正值英伟达动荡的一周。美国周二宣布的限制措施适用于其H20数据中心GPU的发货,这是英伟达其他芯片的低功耗版本,专为遵守拜登时代对华销售限制而设计。
美国政府正在与中国争夺人工智能主导权,其告诉英伟达,新规旨在解决其产品可能“被用于或转用于中国超级计算机”的风险。
该公司表示,新控制措施将使其损失55亿美元(合42亿英镑)的收益。周三,该公司股价暴跌约7%。
美国对中国技术供应的限制,以及对外国进口产品征收的广泛关税,给科技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英伟达的股票是最近几周该行业大幅下跌的众多股票之一。特朗普威胁要对全球半导体行业单独征收关税,以努力将制造基地转移到美国本土。
就在英伟达芯片新限制出台的前一天,这家半导体公司表示,将在未来四年内在美国建设价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英伟达设计其芯片,但将生产外包给台积电等承包商。台积电也已承诺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项目,特朗普表示这将使其免于关税。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英伟达的决定是“特朗普效应的体现”。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黄仁勋还在北京会见了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峰,讨论为这家人工智能公司设计不会触发美国新禁令的新芯片。今年1月,深度求索的突然出现令科技行业陷入混乱,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股票抛售。深度求索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似乎比现有竞争对手先进得多,但开发投资却少得多。
美国众议院中国委员会已致函英伟达,要求其解释深度求索是否获得了出口管制芯片来为其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提供动力,如果是,是如何获得的。该委员会表示,该应用程序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黄仁勋公开表示,英伟达将在特朗普领导下平衡法律合规性和技术进步,但承诺没有什么能阻止人工智能的全球进步。这位台湾出生的企业家去年告诉记者:“我们将继续这样做,而且我们会做得很好。”
黄某抵达北京在中台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作为台湾知名人士,他近期访问时总有大群粉丝接机,行程报道更是铺天盖地。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全球市场及各国政府(包括美国盟友)的混乱。在指控多国通过贸易顺差”占美国便宜”并宣布系列关税后,他又将所有关税回调至10%(中国除外仍维持145%),给予90天缓冲期。他声称各国政府正乞求与美国重新商定贸易协议。
周四他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前一日与日本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日本政府原以为周三的会谈只是前期摸底,未料美国总统亲自介入,这表明特朗普打算严控未来数周与数十国的谈判进程。
日本首相石破茂警告谈判”不会轻松”,但表示总统”已表明将谈判视为最高优先级”。
本文编译于卫报,由Helen Davidso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一、背景:中美技术博弈升级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美国对华芯片出口收紧
美国政府自2024年底持续扩大AI芯片出口限制,要求英伟达等企业停止向中国销售高性能芯片(如H20芯片),导致英伟达面临5.5亿美元的订单取消损失。此外,美国国会启动对英伟达的调查,指控其通过新加坡等中间商规避限制向中国供货。
2.中国反制措施
作为回应,中国于2024年12月以“反垄断法”为由对英伟达展开调查,并限制关键矿物出口。这一系列动作被视为中国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前展示强硬立场的信号。
二、黄仁勋访华的意图与行动
1.稳定中国市场信心
黄仁勋此行强调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战略重要性。他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英伟达非常重要的市场”,并计划深化本土合作。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区营收占英伟达总收入的29%,达5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新加坡。
2.强化本土化布局
技术生态:英伟达在中国拥有150万CUDA开发者,与3000家初创企业合作,构建了庞大的技术生态系统。
人力资源:中国员工规模近4000人,年离职率仅0.9%,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显示本土团队的高度稳定性。
3.应对政治压力
黄仁勋此行未公开与政府官员会面,但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会谈,试图缓和监管风险。此前,英伟达因涉嫌通过并购以色列公司迈伦科技违反反垄断法被调查,可能面临处罚。
三、战略意义与挑战
1.地缘政治夹缝中的平衡术
英伟达需在遵守美国出口管制与维持中国市场份额间寻找平衡。例如,H20芯片原本是为符合拜登政府限制设计的“合规版”,但新规下仍被禁售。黄仁勋强调“遵守法律和政策”,但亦需应对中国本土替代品(如华为)的竞争。
2.技术自主性与全球供应链
中国正加速芯片国产化,DeepSeek等企业以低成本AI技术冲击市场,迫使美国担忧技术优势流失。英伟达若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可能加速中国技术突破,但过度依赖中国则面临美国政策风险。
四、未来展望
短期:英伟达需应对美国调查及中国反垄断压力,同时调整供应链以符合新规(如通过新加坡中转的合法性争议)。
长期:中美技术脱钩风险加剧,英伟达可能被迫分拆业务或开发“去美国化”产品线,而中国将继续推动半导体本土化。
结论
黄仁勋的北京之行是英伟达在中美科技战白热化下的危机公关与战略布局。其核心目标在于向两国政府释放合作信号:向美国证明其遵守出口管制,同时向中国承诺技术投入。然而,随着两国技术民族主义升温,英伟达的“骑墙策略”或将面临更大考验。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