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得益于消费和工业的强劲表现。尽管美国关税政策带来压力,中国通过提前出口和多元化贸易策略应对挑战。消费补贴政策推动零售额增长5.9%,工业增加值增长7.7%。然而,美国4月加征的145%关税可能对出口造成显著影响,预计未来出口将面临下滑压力。为应对经济挑战,中国可能采取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并加大财政支持,推动内需和技术创新。长期来看,中国将通过深化内循环、技术突围和绿色转型,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保持经济增长韧性。
— 本文由AI智能分析生成摘要,仅供参考。

香港(CNN)——中国在2025年前三个月出人意料地实现了强劲经济增长,当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全面关税尚未完全生效。这一数据传递出积极信号,表明中国计划如何应对与华盛顿持续不断的贸易战。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4%。这一数字远超路透社调查的50多位经济学家预期的5.1%,延续了2024年底以来出口驱动的超预期强劲增长势头。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民经济起步平稳、持续向好,延续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应对与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影响之际,其经济增长备受关注。除此之外,中国还面临着多年来的经济问题:房地产行业危机、物价下跌的阴影以及消费者不愿消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涵盖了第一季度增长情况,这段时期对中美贸易关系而言尤为多事。在此期间,特朗普针对中国芬太尼相关产品加征了两轮总计20%的关税。
这些数据未包含特朗普4月生效的对华额外”对等”关税影响。目前美国对华总体关税已超过惊人的145%。
被问及关税影响时,盛来运指出中国反对美方设置关税壁垒和”贸易霸凌”。他表示虽然关税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压力”,但”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大趋势”。
盛来运补充道:”我国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力大,我们有勇气、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消费和生产数据同样超出预期: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上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较1-2月份的5.9%有所提升。
增长前景被下调
上个月,北京为今年设定了”5%左右”的雄心增长目标,展现出对出口驱动型经济的坚定信心。然而经济学家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将面临巨大挑战。
部分原因在于,自2024年末以来出口增长异常强劲,当时海外企业因预期特朗普将加征关税而增加订单。专家指出,尽管3月份出口同比激增12.4%,但在三位数关税影响下,未来数月难以维持这种强劲势头。
“我们认为关税冲击给中国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将引发国内经济的重大调整,”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周二研究报告中写道。该机构已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测从4%下调至3.4%,前提是双边关税持续存在且北京最终会出台额外刺激措施。
上周,投行高盛表示美国关税将”显著拖累”中国经济,将2025和2026年GDP增速预期分别从4.5%和4%下调至4%和3.5%。凯投宏观经济学家黄子春在周三报告中指出,政府未来数月可能出台更多提振内需的措施,她认为这些措施足以维持4%以上的增速。
“3月公布的预算为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张留出空间。货币政策也可能很快进一步宽松,”她提及政府支出和央行放宽信贷的措施时表示。
贸易多元化
与上月中国领导人在全国人大会议开幕时一样,盛松成试图传递对中国保持发展定力的乐观态度,尽管全球最大经济体及其反复无常的总统施加的贸易压力日益加大。
盛松成向记者指出,自首次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一直在推动贸易关系多元化发展。他补充称,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
“多元化市场格局正在形成,这也意味着我们对单一国家出口市场的依赖度正在下降。”他表示,”因此中国外贸具有较强韧性。最新公布的一季度外贸数据显示,尽管外部限制措施增加,出口仍实现了6.9%的增长。”
周三,中国任命李成刚为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商务部副部长,接替在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内主导贸易谈判的王受文。
中国正展开全球魅力攻势,将自身塑造为比美国更具政治经济稳定性的合作伙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前正在东南亚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此行就肩负着这一使命。
2023年,东盟十国作为整体已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据官方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周一在与越南高层会晤时表示,中越应共同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本文编译于CNN,由Juliana Liu and John Liu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一、核心数据亮点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GDP增速超预期
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高于市场预期的5.2%。这一增速得益于消费补贴政策见效,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5.9%(创2023年12月以来新高),工业增加值更实现7.7%的爆发式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反映的是美国4月大幅加征关税前的经济活动,企业通过提前出口规避风险,例如3月出口激增12.4%。
2.结构性动能转换
消费复苏:零售数据超预期显示内需回暖,政府消费补贴(如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显著拉动民生领域支出。
工业升级加速:高端制造业表现突出,尤其是电动车、光伏设备等战略性产业在出口窗口期加大产能输出。
二、关税冲击的潜在影响
1.出口下滑压力
美国4月起对华商品关税普遍升至145%,可能导致中国2025年出口进入收缩区间。据预测,仅关税调整就将使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成本增加15-20%,部分行业(如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成本上升8%。摩根大通模型显示,关税每提升1%,对美出口将减少0.9%。
2.产业链重构挑战
关税倒逼企业加速供应链多元化,例如东南亚基地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85%,但对美技术依赖度高的行业(如半导体设备)短期内仍面临替代瓶颈。中国需在成熟制程设备国产化(当前75%)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年增速40%)之间寻找平衡。
三、政策应对与经济展望
1.刺激政策预期升温
国家统计局已呼吁“更积极的宏观政策”,市场预计可能采取以下措施:
货币政策:最快4月降准或降息以降低融资成本;
财政扩张:发行数万亿元特别国债填补出口缺口,重点支持新基建与数字经济;
产业扶持:通过税收优惠推动国产替代(如RISC-V芯片生态企业数量已较2022年增长3倍)。
2.长期增长逻辑
内循环深化:通过提升居民收入(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和优化消费环境,降低对出口的依赖;
技术突围:在算力领域布局异构计算架构(能效比提升50%)和光子芯片中试,应对GPU进口限制;
绿色转型:氢能船舶订单突破50万载重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达65%,推动能源结构升级。
四、风险与不确定性
1.全球经济联动风险
美国关税政策已使其家庭年支出增加近4000美元,若引发滞胀(通胀率或达1.5%),可能通过贸易链反向冲击中国经济。
2.技术脱钩深化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如28nm以下设备限制)可能延缓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进度,需警惕“创新断层”风险。
结语
中国一季度经济韧性展现了宏观调控与市场活力的协同效应,但关税生效后的第二季度将成为关键考验期。短期需防范出口导向型行业(如纺织、电子)的就业波动,中长期则需通过“三维响应机制”——成本管控、技术突围、规则参与,在价值链重构中把握产业升级机遇。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