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析了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认为虽然经济上可能带来挑战,但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却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叙事。中国通过历史宣传强调“百年屈辱”,激发民众对外部压力的抵抗情绪。特朗普的强硬政策反而促使中国加速科技自主和产业升级,同时通过多边合作对冲美国压力。文章指出,中国将贸易战视为与美国长期较量的机会,并利用民族自豪感转移国内经济问题的焦点。中国的应对策略展现了战略定力,而非被动反应,其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并推动多极化国际秩序。
— 本文由AI智能分析生成摘要,仅供参考。
经济上,贸易战对习近平来说可能是坏消息,但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它却是一份礼物

中国对特朗普的真实看法是什么?上周,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毛宁发布了一段模糊的黑白历史片段。1953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一篇充满反抗精神的讲话,抵抗他所说的美国对朝鲜的侵略。朝鲜领导人、金氏王朝(现已传至第三代)的创始人金日成(Kim Il-sung)当时入侵了美国支持的韩国。当金日成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企图似乎要失败时,中国派出近300万“志愿军”参战,并成功将战争打成一直持续至今的僵局。这幅画面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当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华盛顿向其追随者吹嘘外国领导人排着队“拍我的马屁”时,北京方面正在宣告将“奉陪到底”。
特朗普可能即将发现侮辱北京是不明智的。他越是强硬,北京就越会以强硬回击。这种奉陪到底的决心既植根于中国近代历史,又源于对未来的关切。自1989年中国共产党向在天安门广场抗议的学生开枪以来,其宣传机器就一直在向一代代中国公民灌输“百年屈辱”的观念。
这个术语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至1842年)到1949年共产党赢得中国内战期间”的简称。在此期间,西方列强迫使孱弱的清朝在贸易和治外法权方面做出让步,随后清朝覆灭,中国又遭到日本入侵。自1989年以来,“百年屈辱”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受辱民族主义说教的核心,也是该党向其公民的承诺:它将使中国变得富强起来,永远不会再受外国列强欺负。
这一承诺已基本兑现。全球化、进入市场和获得外国投资,催生了持续30年的两位数增长,使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强国,尽管增长成果的分配仍然不均。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个低工资、低附加值的世界工厂,而是在一系列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上占据领先地位,包括对能源转型、中等技术水平和国防至关重要的技术和供应链。
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继续增长的过程中渡过更为艰难的水域。经济增长乏力,房地产行业崩盘使地方政府深陷债务、收入短缺,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尽管中国政府为鼓励增加国内支出努力了十年之久。
工业产能过剩引发恶性削价竞争,而中国的贸易伙伴越来越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倾销廉价商品,对此的抵制也在加剧。在中国,经济接连受到冲击,使公民对国家的未来感到焦虑。但中国宣传机器还有另一个有用的说法,正帮助陷入困境的领导层解围:与美国争夺全球实力和影响力的长期较量,以及美国旨在遏制中国并破坏其崛起的主张。
支持这一论点不乏证据:过去10年,华盛顿方面对中国的敌意不断升级,并且得到两党支持;美国接连出台的防务与安全评估报告均将中国列为主要战略威胁;限制对华销售先进半导体以减缓其技术进步;以及现在唐纳德•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从经济上讲,贸易战对习近平来说可能是坏消息,但从意识形态和政治上讲,它是一份礼物。
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抗议的学生竖起一尊他们称之为“民主女神”的雕像。那是自由女神像的复制品,他们向中国领导层传达的信息再清楚不过了。如今,中国年轻人正在数字平台上疯传恶搞特朗普的TikTok视频,比如肥胖的特朗普穿着裙子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共舞,或者在一条生产线上费力地组装商品。
近年来,iPhone和特斯拉(Tesla)汽车成为中国中产阶级(他们越来越富裕)的身份象征。如今,驾驶比亚迪(BYD)电动汽车、携带小米手机,与今年1月新年电视盛典上娱乐观众的机器人舞蹈队、或者中国最新一次航天发射的消息一样,都是中国技术进步激发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如果中国的下岗工人或求职毕业生处境艰难,习近平可以归咎于特朗普,并号召全国抵抗美国的最新一轮侵略。
一个搞砸经济的政府所造成的困难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敌对外部势力造成的困难很容易变成一种资产。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关税和出口限制刺激中国加强自力更生和国内创新。这最新一轮贸易战将揭示出相互依赖的深度,以及双方能让对方感受到多少对等的痛苦。中国领导层没有选择对抗,但它现在认为,在这场争夺全球影响力的生死较量中,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本文编译于卫报,由Isabel Hilto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以下是对《卫报》文章观点的驳斥,结合中国立场与事实依据,分点论述如下: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 中国对特朗普政策的回应基于战略定力,而非“屈辱”
《卫报》文章暗示中国因历史“屈辱”而对特朗普采取被动反应,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国的主动外交策略。中国始终强调“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特朗普任内对华加征关税、技术封锁等行为,中国均以反制措施和谈判应对,而非情绪化反应。例如,中国通过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对冲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展现了战略自主性。
2. 中国对美政策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而非被动承受
文章将中国描绘为特朗普政策的受害者,但事实上,中国在应对特朗普政府压力时表现出极强的韧性。例如:
经济层面: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和内需扩张降低对美依赖。2020年特朗普退出TPP后,中国迅速填补亚太经济领导真空,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
外交层面:中国在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反而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倡导全球化,与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赢得国际社会认可。
3. “羞辱”叙事是西方中心论的误导
《卫报》的“羞辱”框架本质上是将中国置于被动地位,而忽略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主动角色。例如:
舆论战应对:中国通过官方声明和媒体反击美国污名化,如驳斥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论”,并强调科学溯源的重要性。
制度自信:中国明确反对美国干涉内政(如香港、台湾问题),并通过《反外国制裁法》等工具捍卫主权,表明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霸权胁迫。
4. 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实际效果适得其反
文章未提及特朗普政策对美国的反噬效应。例如:
贸易战失败:彼得森研究所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本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更高成本,而中国通过多元化市场降低了损失。
国际孤立:特朗普退出国际协议(如TPP、巴黎协定)削弱了美国领导力,而中国则成为多边主义的倡导者,如推动《巴黎协定》落实。
5. 中国的长期战略:超越特朗普时代的短期博弈
中国对美政策不局限于应对特朗普个人,而是基于长远布局:
科技自立:通过“十四五”规划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减少对美技术依赖。
全球治理:中国在气候、抗疫等领域提供公共产品,与美国“甩锅”行为形成对比,重塑全球治理话语权。
结论
《卫报》文章将中国简化为“受害者”角色,既不符合事实,也低估了中国的外交智慧与战略能力。中国对特朗普政策的回应是冷静、务实且具有前瞻性的,其核心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并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而非被动接受所谓“羞辱”。中国的发展历程证明,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阻挡其复兴进程。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