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剧了美中欧贸易紧张,但分析认为中欧难以因此形成紧密联盟。中欧同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汽车、清洁技术等领域存在直接竞争,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等加征关税,中国则反制调查欧盟农产品。双方在贸易补贴、产能过剩等问题上长期互不信任,地缘政治立场和人权等价值观分歧也阻碍合作。尽管近期高层互动频繁,但专家指出这更多是战术试探,缺乏战略互信基础。美国关税可能反而激化中欧现有矛盾,如贸易转移加剧市场争夺。结构性矛盾使中欧关系短期内难以突破竞争格局,仅可能在气候变化等有限领域开展合作。
— 本文由AI智能分析生成摘要,仅供参考。
要点
- 随着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计划逐步实施,中国和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张。
-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和欧盟的关系会大幅拉近,因为分析师告诉CNBC,双方之间的根本问题太大,无法迅速解决。
- Teneo的董事总经理卡斯滕·尼克尔告诉CNBC,无论美国的情况如何,两者之间都存在“根本性差异”。

中国和欧洲的关系不太可能迅速成为亲密盟友,分析人士表示,尽管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恶化了世界最大经济体与其跨大西洋盟友及北京之间的关系。
“我不认为欧盟和中国会联合起来对抗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主任马克斯·伯格曼表示。
在地缘政治层面,这两个大国可能会对更多的接触持开放态度,但经济冲突以及与贸易和竞争相关的现有问题是主要障碍,他解释道。
“欧盟和中国经济结盟的潜力有限,因为两者都是出口驱动型经济体,因此是激烈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汽车和清洁技术领域,”伯格曼指出。
“我认为双方都会有兴趣,但双方都有深层的实际限制。除非中国愿意做出一些重大让步,否则我很难看到欧盟会团结一致支持深化接触的战略。”
中欧紧张关系
欧盟与中国的关系颇为紧张。尽管中国是欧盟除美国之外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但双方的经济关系历来以与贸易相关的调查和针锋相对的措施为特征。
欧盟长期指责北京对电动汽车、电池以及钢铁和铝等关键行业进行补贴,认为这对全球市场和竞争力有害。去年,欧盟因此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
作为被视为报复的举措,北京随后对欧盟的猪肉和白兰地出口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对欧盟的乳制品展开反补贴调查。
Teneo的董事总经理卡斯滕·尼克告诉CNBC,不仅仅是贸易在导致欧盟与中国关系紧张。
他补充说,无论美国发生什么,两国之间都存在“根本性分歧”。
“这与中国产能过剩的未解决问题有关。这与欧洲议会持续的疑虑有关,尤其是关于人权状况,还与中国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支持有关,”他解释道。
欧亚集团创始人兼总裁伊恩·布雷默也指出,欧洲在知识产权、技术监控以及产业政策等领域对中国存在“深刻”的不信任。
他告诉CNBC,这种不信任“不会因为美国成为对手而消失”。
绑定尝试
尽管如此,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美欧关系松动的机会,试图与欧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中国尤其会看到打破跨大西洋联盟并将欧洲拉近的机会,”CSIS的伯格曼表示。
另一方面,他补充说,一些欧洲人可能正在想象“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进行对冲,也许让中国减少对俄罗斯国防工业的支持,并在经济上开放。”
中国和欧盟最近似乎走得更近了。
就在周四,有报道称,双方计划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代欧盟的关税。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周五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随后呼吁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今年早些时候也访问了欧洲,倡导加强联系和深化合作。
本周早些时候,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通了电话——尽管欧盟委员会的一份声明显示,欧盟领导人“强调了中国在解决关税可能导致的贸易转移问题上的关键作用”,并敦促北京努力通过谈判解决关税引发的问题。
Teneo的尼克尔指出,欧盟方面在通话中使用的语言似乎比过去“更温和”。
前方有变?
最终,尼克尔表示,“重点在于为全球经济管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局面。”
“我认为很明显,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与中国关系中的根本挑战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他补充道。
尼克尔提出,美国的关税行动甚至可能使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更加困难,因为它们可能会加剧现有的问题,例如中国的出口过剩。
欧亚集团的埃姆雷·佩克尔和穆杰塔巴·拉赫曼在周四的一份报告中呼应了这一观点。
“随着美中关税战的升级,贸易转移将促使欧盟委员会迅速采取保障措施,以防止中国和其他国家向欧盟市场倾销商品,”他们表示。
此外,“特朗普的关税将迫使布鲁塞尔在对华贸易立场上采取更强硬的措施,超越目前为应对威胁欧洲工业的对华经济失衡所做的努力,”欧亚集团的分析师们表示。
与此同时,欧洲政策制定者将对中国使用“更温和的言辞”,以避免在两条战线上引发贸易战。“但这极不可能转化为布鲁塞尔与北京合作对抗华盛顿,”他们总结道。
本文编译于CNBC,由Sophie Kiderli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CNBC文章《Why Trump’s tariffs won’t push China and Europe closer》的分析,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政策虽加剧了美国与中欧的贸易摩擦,但中欧之间因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形成紧密联盟。以下是具体解读:
©2025龙旗领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1. 中欧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的固有矛盾
经济模式冲突:中欧同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尤其在汽车、清洁技术等领域存在直接竞争。例如,欧盟指控中国通过补贴扭曲市场,并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中国则以反倾销调查回应欧盟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如猪肉、白兰地)。
产能过剩与市场准入:欧盟担忧中国在钢铁、铝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会冲击欧洲市场,而中国对欧盟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也有不满。这种“互不信任”使得双方难以在贸易政策上协调。
2. 地缘政治与价值观分歧
对俄乌冲突的立场:欧盟对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对俄罗斯的支持表示不满,认为这与其安全利益相悖。此外,欧盟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和科技监控存在长期批评。
战略自主性:欧盟试图在美中之间保持“战略自主”,既不希望过度依赖美国,也不愿完全倒向中国。例如,欧洲政策分析人士指出,欧盟对中国的技术依赖(如稀土)与安全担忧并存,限制了合作深度。
3. 关税政策下的有限合作空间
短期互动与长期障碍:尽管近期中欧高层互动频繁(如西班牙首相访华、中国外长访欧),但此类接触更多是战术性试探,而非战略联盟。例如,欧盟要求中国在贸易争端中“让步”,而中国则希望欧盟减少对美依赖,双方诉求难以调和。
替代市场与供应链调整:欧盟正寻求与东南亚等地区加强贸易以分散风险,但美国市场的规模和经济互补性难以完全替代,这削弱了欧盟与中国合作的紧迫性。
4. 美国关税的“意外效果”
加剧中欧内部矛盾:美国关税虽使中欧面临共同外部压力,但也暴露了双方在解决贸易争端上的低效。例如,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制措施反而引发了中国对欧洲农产品的报复性调查,形成“以牙还牙”的循环。
产业回流与成本压力:特朗普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政策,间接影响中欧产业链。例如,爱尔兰作为欧盟对美医药出口枢纽,若面临更高关税,可能迫使欧洲药企调整供应链,但这类调整更多是防御性而非合作性。
结论:结构性矛盾主导中欧关系
CNBC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中欧关系的改善受制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包括经济竞争、价值观差异及地缘政治立场的冲突。尽管美国关税政策提供了短暂的合作契机,但双方缺乏互信和利益交汇点,难以形成实质性联盟。未来,中欧可能在特定领域(如气候变化)开展有限合作,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可能性极低。
评论列表 (2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