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搞错了,他们慌了——这是他们最不能做的事!”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发帖,用他标志性的大写字母写道。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周五在中国对其关税进行报复后对中国进行挑衅,并对因全球贸易战加剧而下跌的股市不以为然,反而将其吹嘘为“致富”的机会。
“中国打错了牌,他们慌了——这是他们最不能做的事!”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发布消息,用他标志性的大写字母写道。
市场连续第二天暴跌,投资和退休投资组合都损失惨重。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警告称,关税可能会引发“更高的通胀和更低的增长”。
华尔街股市大幅下跌,亚洲和欧洲股市也出现类似崩盘。道琼斯指数下跌5.5%,标普500指数下跌5.97%。
自特朗普公布“解放日”关税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的损失估计超过6万亿美元。
特朗普周三公布了对数十个国家的进口关税,他毫无悔意,发文称“我的政策永远不会改变”。
“这是一个致富的好时机,”他写道。
这位78岁的共和党人正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高尔夫球场度过一个长周末,他寄希望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实力将迫使外国公司在美国本土生产,而不是继续进口商品。
“只有弱者才会失败!”特朗普在周五的另一条Truth Social帖子中吹嘘道。
在另一条帖子中,他坚称企业并未受到影响。“大企业并不担心关税,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关税会一直存在,”他写道。
然而,中国宣布从4月10日起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34%的新关税作为回应。
北京表示,将在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并限制用于高端医疗和电子技术的稀土元素出口。
其他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在消化这场国际对峙和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时保持克制。
欧盟贸易负责人马罗斯·塞夫科维奇表示,被特朗普征收20%关税的欧盟将以“冷静、分阶段、统一的方式”采取行动,并为谈判留出时间。
不过,他也警告称,欧盟“不会袖手旁观”。
欧洲酝酿反击
法国和德国表示,由27个国家组成的欧盟可能会通过对美国科技公司征税来做出回应。
经济部长埃里克·隆巴德敦促法国公司表现出“爱国主义”,此前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认为,如果他们继续在美国投资,将传递出错误的信号。
隆巴德表示,欧盟的报复措施不一定涉及针锋相对的关税,而是可以使用其他工具,如数据交换和税收。
在东京,首相石破茂呼吁采取“冷静”的态度,此前特朗普对日本制造的商品征收了24%的关税。
特朗普表示,他与越南最高领导人进行了“非常富有成效”的通话,此前这个东南亚制造业中心被美国征收了高达46%的特别关税。
本周,美国对所有外国制造的汽车征收25%的单独关税生效,加拿大迅速对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征收了类似的税款。
拥有Jeep、克莱斯勒和菲亚特的Stellantis暂停了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一些组装厂的生产。
但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周五表示,将修改减少在美国生产的计划。而由中国吉利拥有的瑞典沃尔沃表示,将增加其在美国的生产。
“他出去打高尔夫了!”
民主党参议员艾米·克洛布彻猛烈抨击了关税政策,称这将伤害普通美国人。
特朗普“在玩弄人们的生活……而他却在高尔夫球场逍遥!”她说。
来自右翼的罕见批评也出现了,特朗普的忠实拥护者、共和党参议员泰德·克鲁兹担心关税可能“损害就业和伤害美国”。
美联储主席的讲话也强调了担忧,即冲击波将深入美国经济。
但在鲍威尔暗示美联储将继续推迟降低基准贷款利率之前,特朗普向他施压要求降息。
“降息吧,杰罗姆,别再玩政治了!”他发帖说——再次无视白宫尊重央行独立性的长期传统。
本文编译于NDTV,由Anna Lamche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结合特朗普政府近期对华关税政策及中方反应的背景,可从以下角度分析解读该文章的潜在论点与争议焦点:
一、特朗普指责的逻辑与事实矛盾
1.“中国恐慌论”的叙事缺陷
特朗普声称中国对美关税反制“处理错误并陷入恐慌”,但根据中方表态,中国始终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并基于事实采取反制措施。例如,针对美方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关税,中国外交部指出此类指控是借口,并详细列举了2019年已对芬太尼类物质实施全球最严管控的合作成果。这种系统性回应显然非“恐慌”,而是基于规则与事实的防御性策略。
2.转移国内矛盾的意图
特朗普将关税与芬太尼危机挂钩,试图将美国国内禁毒不力的责任转嫁中国。但中方数据显示,中国对芬太尼的管控措施已获国际认可,而美国药物滥用问题根源在于其国内医疗体系漏洞和监管缺失。此类叙事可能意在迎合国内选民,而非解决实际问题。
二、中国反制措施的战略性与克制性
1.法律与规则层面的应对
中方明确表示将向WTO提起诉讼,指控美国单边关税违反多边贸易规则。这一做法延续了中国在贸易争端中依托国际机制维权的传统(如2018年对美301调查的反制)。此外,中国商务部提出“必要反制措施”,但未立即公布具体清单,保留灵活应对空间,显示策略上的克制。
2.精准打击与反制筹码
参考历史案例,中国可能选择对美国政治敏感领域实施反制,如限制稀土出口或针对关键产业链(如农业州)。如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优势地位,若将此类产业纳入反制范围,可能放大美国国内经济压力。但当前中方表态仍聚焦“对等关税”,避免过度升级。
三、关税战的经济后果与全球影响
1.美国消费者与企业的直接代价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预测,对华关税将推高美国消费品价格,尤其是依赖中国供应链的行业(如电子、服装)。2018年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零售企业沃尔玛、百思买等曾联名警告此类政策将“惩罚美国家庭”,而当前10%的附加关税可能重演这一局面。
2.全球供应链与市场信心受挫
特朗普关税政策加剧了市场对“去全球化”的担忧。如2018年关税计划曾导致美股暴跌,而当前若中美对抗升级,可能进一步冲击投资者信心,引发更广泛的经济连锁反应。此外,中国对战略金属的出口限制可能影响全球绿色能源和国防产业,形成“非对称打击”。
四、中美博弈的深层矛盾与未来走向
1.技术主权与规则主导权之争
关税战背后是双方对技术标准、数据治理权的争夺。例如,美国以“国家安全”泛化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如TikTok),而中国通过《数据安全法》等强化技术主权。这种竞争可能推动全球形成两套技术体系,削弱多边合作基础。
2.短期僵局与长期脱钩风险
双方短期内妥协空间有限:美国面临国内压力对华强硬成两党共识;中国则需维护主权与发展权益。若僵局持续,企业可能加速供应链区域化(如中国制造业向柬埔寨转移),但全面脱钩代价高昂(如2023年中美贸易额仍增长3.7%)。
五、国际舆论与多边机制的角色
1.中美叙事战的差异
特朗普将中国描绘为“规则破坏者”,而中国通过WTO申诉和“反霸凌”话语争夺道德高地。这种叙事战影响第三方国家立场,例如欧盟若在气候议题上与中国合作,可能削弱美国对华围堵。
2.多边机制的失效与改革压力
美国频繁使用单边工具(如301条款),背离WTO争端解决机制,暴露多边体系脆弱性。中国若推动WTO改革,或联合新兴经济体制定新规则,可能重塑全球贸易秩序。
结论
NDTV文章标题中特朗普的“恐慌”指控,实质是中美结构性矛盾在舆论场的投射。中国的反制措施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战略考量,而非情绪化反应。双方博弈短期内难有突破,但全面对抗代价高昂,或迫使两国重回谈判轨道。未来关键在于能否在技术规则、数据流动等新兴领域建立互信,避免“新冷战”式分裂。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