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谷/北京(路透社)——周五7.7级强震撼动缅甸造成逾2800人遇难后,国际救援力量火速涌入这个满目疮痍的东南亚国家。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中,身着蓝橙制服的中国人身影随处可见。这些画面常配以对北京的感激之词——中国救援队与印度、俄罗斯同行们正从酒店、学校、寺院的废墟中救出惊魂未定的幸存者和遇难者。这种反应标志着中国形象在缅甸社交媒体的转变。此前由于支持不得人心的军政府,中国常遭负面评价。
迄今,这个美国主要地缘政治对手已承诺提供价值1亿元人民币(1376万美元)的物资。中方表示首批包含帐篷、毛毯和急救包的援助已于周一运抵仰光。美国这个不久前还是全球最大人道主义捐助国的国家,仅承诺提供相对克制的200万美元援助。华盛顿还表示将派遣三人评估小组,但其行程因军政府签证问题受阻。
过去数十年,当海啸、地震等灾害在全球各地发生时,美国总能迅速调派专业救援队挽救生命。三名现任及前任美方官员向路透社透露,此次美国的缺席暴露出特朗普总统削减政府规模的举措已严重削弱其灾害应对能力。在特朗普授意下,埃隆·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以消除浪费之名,对联邦机构实施大规模资金削减与承包商解约。特朗普还着手解雇几乎所有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雇员,该机构负责协调美国海外救灾行动。
前USAID高级官员Marcia Wong表示,正常运作的USAID本可在48小时内调派城市搜救队驰援缅甸。但她说,多数应急协调人员已被解职,第三方合作伙伴也失去合同。”我们制造了权力真空,让其他势力得以介入。”前美国驻缅甸大使Scot Marciel指出,尽管军政府不太可能允许美国大型军事团队入境,若非预算削减,华盛顿本可”更快速有力地响应”。
中国冲锋在前
地震发生数小时后,特朗普政府按预定计划通知国会,将解雇几乎所有剩余USAID雇员并关闭其海外机构。与此同时,北京派出包含医疗队、地震专家、野战医院人员和搜救犬的首批救援队。在曼德勒、实皆等重灾区,这些队伍成为官方援助的显性标志,当地居民称未获军方任何帮助。
印度外交部周二表示其飞机船舶已运送625吨物资,救援人员从曼德勒挖出16具遗体并救治104人。俄印两国还设立了移动医院。中国开动国家宣传机器报道其救援行动。英语官媒CGTN是少数有记者在震中曼德勒进行现场报道的国际媒体。新华社也发布大量展现中国救援的报道。
部分救援队从中国云南陆路进入缅甸,穿越反对军政府但与北京关系复杂的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分析人士赛吞昂伦认为,这种陆空并进的救援方式暗示北京对叛军与军政府均有影响力。研究中国在缅角色的他表示,中国似乎开辟了一条贯通双方控制区的”人道主义走廊”,”社交媒体上反华情绪显著消退”。
军政府周三称曾向中国红十字会车队鸣枪示警,因其未获准从云南经冲突区进入曼德勒。中方随后表示无人员伤亡。
“深切感激”
缅甸地处中印之间,对两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华盛顿在2021年军方夺权前也曾与这个东南亚国家有过短暂”半民主时期”的蜜月期。当前军政府虽残酷镇压异议引发内战升级,仍获北京支持——中国视其为稳定保障,尽管边境地带多由少数民族武装控制。
许多反对派因中国支持军方而持负面看法。新加坡智库ISEAS尤索夫伊萨研究所2024年调查显示,65%缅甸受访者对北京不信任。由昂山素季被推翻政府成员组成的缅甸民族团结政府发表声明,对”国际救援队不辞辛劳驰援缅甸人民表示深切感激”。
华盛顿通过人道援助和民主运动资金在反军政府阵营中保持影响力。但近期特朗普主导的预算削减使这些努力付诸东流。根据路透社查阅的国会文件,至少28个支持缅甸的USAID和国务院项目已被终止。前大使Marciel强调,缅甸事务关乎美国民众利益,因为争取国际支持——包括”必要时对华强硬”——都仰赖美国影响力。
本文编译于路透社,由Poppy McPherso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以下是对路透社文章《With U.S. Absent, China Steps in for Earthquake-Hit Myanmar》的分析解读:
背景与核心论点
路透社文章的核心应围绕中美在缅甸地震救援中的角色对比展开。文章可能通过缅甸地震这一突发事件,揭示中国通过高效援助填补美国国际领导力真空的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地缘政治意义。以下从多个角度解读:
1. 中国的快速反应与“邻国速度”
行动效率:中国在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即派出首支国际救援队,携带帐篷、毛毯、生命探测仪等物资,并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灾情,精准指导救援。云南医疗队甚至创下“18小时抵达灾区”的纪录,成为首支国际救援力量。
援助规模:中国宣布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援助(约合1400万美元),远超其他国家总和。首批物资于31日启运,覆盖帐篷、食品、医疗设备等急需物资。
技术优势:中国调动14颗卫星对灾区进行成像,通过北斗导航系统优化救援路线,展现了卫星变轨技术的高效应用。
2. 美国援助的迟缓与政策困境
行动滞后:美国虽承诺提供200万美元援助,但直至地震发生三天后(即“黄金72小时”已过),评估小组仍未抵达缅甸,实际救援行动几乎停滞。
制度性缺陷:特朗普政府裁撤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预算和人员,导致其国际救援能力瘫痪。前USAID官员直言,机构已被“砍得只剩15个职位”,无法承担大规模任务。
战略收缩: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转向“国内优先”,削弱了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此次缺席进一步暴露其全球领导力的衰退。
3.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
巩固“一带一路”支点:缅甸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其稳定直接影响中缅经济走廊等项目的推进。中国通过援助保障区域安全与经济利益,同时对冲印度等国的竞争。
塑造大国形象:中国以“救人优先”的纯粹人道主义立场,回应了西方对中国“资源掠夺”的批评。救援画面(如孕妇和女孩获救)被全球媒体广泛传播,强化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认知。
削弱美国影响力:美国在东南亚的缺席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通过援助填补权力真空,进一步巩固与缅甸军政府的关系(如敏昂莱亲自慰问中国救援队)。
4.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启示
多国援助对比:新加坡、印度、泰国等虽提供援助,但规模与效率远不及中国。例如,印度虽派军机运输物资,但缺乏系统性支持。
世卫组织的评估:世卫将此次地震列为三级紧急事件(最高级别),凸显灾情的严重性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人道主义与战略平衡:中国强调援助“超越政治纠葛”,但实际效果兼具人道与战略双重收益,体现了“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
总结
路透社文章通过缅甸地震救援案例,揭示了国际援助格局的深刻变化:
中国:凭借快速响应、技术优势和战略布局,正从“参与者”转变为全球人道主义事务的“主导者”。
美国:因政策短视与制度性衰退,逐渐丧失传统领导地位。
这一对比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的外交策略差异,也映射出全球权力重心向东方转移的趋势。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