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中国综合企业将数十个国际港口出售给与美国有关联的巴拿马协议计划,因可能丧失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在内的关键基础设施,已引发北京方面强烈不满。这笔交易如今可能岌岌可危。
《新闻周刊》绘制的地图显示,有43个港口设施牵涉其中。部分分析人士指出,中方认为此次出售意味着战略影响力的流失,可能对其地缘经济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造成重大打击。
一项争议性协议
三月初,香港和记黄埔同意将其估值228亿美元的全球港口业务大部分出售给包括美国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在内的财团。所涉资产涵盖巴拿马运河两端的码头——这条战略海上咽喉要道承载着全球约5%的海运贸易。和记港口集团称其处理着全球约10%的集装箱海运货物。
此举正值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持续宣称中国控制该运河之际,这一指控遭中国与巴拿马政府否认。他还指责这个拉美国家对美国船只征收不公平通行费。
该交易公告引发中国政府强烈反弹,香港亲建制媒体抨击此次出售是背叛行为。在一系列文章中,亲北京的大公报称这是美国以贸易为幌子、旨在遏制中国国家利益的”霸权行径”。相关评论文章也刊登于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官网,显示高层对此事的支持。
作为回应,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启动对这宗数十亿美元交易的反垄断审查。据报中国当局还要求国有企业暂停与96岁的和记黄埔创始人李嘉诚及其家族的任何新业务往来。巴拿马官员证实正对和记特许经营权进行审计。
巴拿马两处港口运营权转让的最终文件原定于4月2日签署,但消息人士向香港南华早报透露,鉴于”明显原因”及政治敏感性,签约将不再进行。不过相关谈判仍在145天排他性谈判期内持续推进。
北京按下暂停键
北京监管部门以标准反垄断理由对此次交易进行审查,但中国问题观察人士表示这一理由站不住脚。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家乔治·马格努斯称这一解释”牵强附会”。
马格努斯对《新闻周刊》表示:”尽管官方宣称该交易计划值得进行反垄断和反竞争调查,但北京当局对这笔交易的恼怒表明,其担忧几乎与商业考量无关。按理说,同样的担忧也适用于长和的所有权问题,但北京当局对此却缄口不言。”
马格努斯指出,中国反垄断机构在大陆以外地区并无法律管辖权,此举释放的真正信号关乎地缘政治。”所有在华开展业务及与中国有商业往来的企业,都应将此视为中国政府及中国共产党维护其终极政治与国家安全利益的警示。”
马格努斯称,尽管外国企业曾经以市场准入和增长为由证明在华业务的合理性,但”在一个地缘政治对抗加剧的世界里……外国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增长的市场’以外因素的引导。”
但他同时表示,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与沉没成本意味着外资企业不会立即撤离中国市场。
战略要害
根据3月4日最初公布的出售声明,相关港口涉及和记黄埔环球港口业务中分布于23个国家的43处设施。该公司自1998年起运营巴拿马运河毗邻码头,并于2021年获得为期25年的特许经营权续约。
特朗普政府官员曾表示,削弱中国在运河区域的存在对维护美国安全与贸易利益至关重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谭美·布鲁斯周五对记者称:”中共对此项收购感到不满并不意外,因为这将削弱其对巴拿马运河区域的控制力。”
分析人士警告,北京方面可能会提高任何考虑向美国买家出售资产的企业退出中国市场的成本。即便和记黄埔与贝莱德的交易得以推进,也必将笼罩在中国政治及监管报复的阴影之下。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教授埃文·埃利斯指出,易受中国政治压力影响的企业所引发的硬安全风险显而易见。潜在冲突点位于西太平洋,尤其是北京持续施压的台湾地区。
埃利斯表示:”在旨在粉碎台湾自治权的战争中,这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美国的’印太资产’及空中增援或许能发挥作用,但重型部队、大量小型舰艇及弹药仍需通过军事后勤舰船——经巴拿马运河运输。”
他补充道:”运河关闭即便仅两三天,也可能决定美国能否阻止解放军获胜,或是解放军巩固控制并向西方展示既成事实。这一威胁远未被充分认知——甚至美国高层官员亦然。中国无需掌控运河船闸。如同防范恐怖袭击,关键在于物理通行、技术认知与人脉关系。”
埃利斯强调,中国在西半球商业物流存在所引发的风险,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远不止于巴拿马。
他表示:”如同任何具备实力的军队,解放军的职责是思考如何与其合理假想敌——美国作战。西半球或许并非此类冲突的主战场,但解放军将竭尽所能,包括动用全球商业设施与资产……使美国本土面临风险,并破坏兵力投送、后勤补给与作战能力——本质上是对其在印太地区主要行动的策应。”
和记黄埔与中国外交部未回复分别发送的置评请求邮件。
本文编译于新闻周刊,由Micah McCartney and Didi Kirsten Tatlow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巴拿马港口交易及中美博弈相关的信息,以下是对该文可能涉及内容的分析解读:
一、巴拿马港口交易背景:中美地缘博弈的核心
1.交易核心争议
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李嘉诚旗下)计划以228亿美元将其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这一交易被视为美国通过资本手段削弱中国在拉美关键基础设施影响力的重要步骤。
美国动机:特朗普政府长期渲染“中国控制巴拿马运河威胁美国安全”,并推动立法施压巴拿马终止与中企合作,甚至提出“收回运河控制权”的极端主张。
中国立场: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从未参与运河运营,并强调尊重巴拿马主权,但美国将商业行为政治化,试图通过资本收购实现战略围堵。
2.交易潜在影响
经济命脉风险: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占货运量21.4%),若美国控制港口,可能对中国船只征收高额通行费或实施“选择性断流”,威胁新能源、通信设备等关键产业供应链。
地缘支点削弱:巴拿马是“一带一路”在拉美的重要节点,港口易主可能动摇其他国家合作信心,美国可能借此扩大“债务陷阱”等叙事,挤压中国战略空间。
二、全球港口格局:美国可能瞄准的中国关联港口
以下区域港口可能成为美国后续施压目标:
1.拉美地区
秘鲁钱凯港:由中国中远海运投资建设的超大型港口,旨在绕过巴拿马运河直接连接南美与亚洲。其战略价值可能引发美国干预,通过资本或政治手段削弱中方控制权。
巴西桑托斯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港:这些港口正在升级以容纳超大型船舶,可能成为美国资本收购或施压的对象。
2.欧洲与非洲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远集团控股的欧洲枢纽港,若美国推动欧盟加强审查,可能限制其扩展计划。
吉布提港:中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所在地,美国可能以“安全威胁”为由施压吉布提政府调整合作。
3.亚洲
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因债务问题已部分移交中方,美国可能借“债务陷阱论”煽动斯里兰卡重新谈判。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美国可能通过扶持印度或地区势力制造安全风险,削弱其运营稳定性。
三、美国的策略与中国的应对
1.美国策略分析
资本与政治双管齐下:通过贝莱德等财团收购关键港口,同时利用立法(如共和党参议员提出的“切断中巴联系”决议)施压东道国政府。
军事化威慑:特朗普政府被曝制定“确保美国不受限使用运河”的军事方案,未来可能以安全为由封锁航道或强化军事存在。
2.中国应对路径
法律与规则反制:例如援引《反垄断法》审查港口交易合法性,延缓或阻止美资收购进程。
深化区域合作:加速推进金砖国家数字货币结算体系,减少对美元通道依赖;强化与拉美国家的基建合作(如秘鲁钱凯港),构建替代性物流网络。
舆论与外交攻势:通过“一带一路”成果展示(如巴拿马基建项目)反击“债务陷阱”叙事,并联合国际社会谴责美国霸权行径。
四、长期影响与启示
1.全球供应链重构
若美国成功控制多个关键港口,可能推动全球贸易路线“去中国化”,迫使中国调整“一带一路”布局,更多依赖陆路通道(如中欧班列)和新兴港口。
2.资本与国家利益的平衡
李嘉诚案例暴露私有资本在跨国博弈中的脆弱性。未来中企需更紧密协调国家战略,避免因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地缘安全。
3.中美竞争的新常态
港口争夺仅是缩影,未来中美在数字支付、能源通道、科技标准等领域的博弈将更加激烈,小国被迫“选边站”的局面可能加剧。
总结
《新闻周刊》文章所映射的“中国可能失去的全球港口”,实质是美国借巴拿马交易开启的系统性围堵战略。这一博弈不仅关乎具体港口的控制权,更折射出中美对全球治理规则主导权的争夺。中国的应对需综合运用法律、外交、经济手段,同时强化区域合作与叙事能力,以抵御美国的多维度压制。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