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点:
- 对担心美国关税的中国企业来说,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与第二任期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
- 过去两周几乎每天都有中国大型企业宣布推出一款新的人工智能产品,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热潮。
- 华夏基金全球资本投资投资策略师丁文杰表示,这些技术的综合影响正在提升对中国企业盈利的预期。
北京——对于那些担忧美国关税的中国企业来说,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与第二任期的最大区别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
中国企业正全力以赴。
过去两周几乎每天都有中国公司宣布推出新的AI产品——或是如何通过这项技术盈利。
仅举几例:
短视频公司快手周二表示,其视频生成AI工具”可灵”自去年夏季发布以来已创收超1亿元人民币(约合1378万美元)。
腾讯上周更新了其用于生成3D视觉效果(可应用于游戏或3D打印)的AI模型,并发布了混元T1推理模型的完整版。
此前几周,腾讯已将T1整合进其”元宝”聊天机器人应用,用户还可调用深度求索的R1模型。
腾讯上周透露,元宝日活跃用户数仅一个月就暴增20倍。
公司还分享了部分农民使用该AI应用分析种植土壤条件的案例。
百度周一发布了通过对话式指令(无需编写代码)搭建网站和简单游戏的工具。
浏览器Opera母公司昆仑万维周三升级了其AI音乐生成应用”天工妙音”。
自动驾驶软件公司元戎启行CEO周鑫周五通过CNBC中文表示,作为制造业中心,中国在”实体”AI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因为国内大量机器可收集有价值数据来训练行业专用模型。
成立于2019年的元戎启行上周宣布,正在开发自动驾驶配送车系统,用户只需”从这家店取咖啡送到公寓”等简单语音指令即可完成包裹配送。
周鑫表示希望该系统明年年初能在中国投入运营。
虽然哪些AI公司最终会成功尚不明朗,但分析师预计借助AI应用,中国企业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AI工具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抵消经济放缓的部分影响。
华夏基金全球资本投资策略师丁文杰指出,该技术的综合效应正在提升市场对中国企业未来一年盈利增长的预期。
盈利数据将揭示经济是否真正好转,特别是在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压力下。
高盛2月初估计,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20%关税,以港元计可能削减中国企业5%的利润。
然而对中美而言,更重要的问题远超关税范畴。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本周访华参会后断言,两国元首亟需讨论的并非关税或台湾问题,而是堪比人类智能且遍布全球的AI技术。
这位《世界是平的》作者将中美可能的AI合作比作美苏核军控协议。
本文编译于CNBC,由Evelyn Cheng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结合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状,可以分析中国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如何可能缓解关税压力。以下是综合各网页信息的解读:
1. 经济组织优势与政策协调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经济的“高度组织化”是其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的核心优势。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协调能力,使中国能够快速调配资源支持关键领域,如AI产业。政府可能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加速AI技术落地,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部分抵消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
2. AI赋能制造业与新能源产业升级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建立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如全球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设备来自中国)。AI技术可进一步优化这些产业的生产效率,例如: 智能监控与预测:如物联网太阳能监测系统,AI可提升能源预测精度,减少浪费,降低整体成本。
智能制造:AI驱动的自动化生产线可提高制造业效率,减少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出口竞争力。
3. 技术驱动的出口结构转型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关税冲击较大,而AI技术推动的产业升级(如智能设备、绿色技术产品)可能重塑出口结构。例如,中国新能源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若结合AI技术(如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可进一步巩固全球市场地位,抵消传统商品关税压力。
4. 创新生态与科研投入
中国在基础科研(如膜生物学)领域的深度投入,这种创新能力可延伸至AI与其他技术的交叉应用。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的AI研发(如自动驾驶、医疗AI)可能催生新增长点,减少对低端制造业的依赖。
5. 应对关税的潜在路径
成本优化:通过AI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边际成本。
市场多元化:AI驱动的数据分析可帮助企业精准定位新兴市场,分散对高关税国家的依赖。
产品升级:AI技术赋能的高端产品(如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设备)因技术壁垒和不可替代性,可能削弱关税对价格的影响。
总结
中国AI的快速发展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受益于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和市场需求。尽管关税可能增加出口成本,但AI驱动的效率提升、产业升级和创新产品有望部分抵消其负面影响,同时推动中国经济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未来需关注AI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深度及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演变。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