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国军舰不断扩大其活动范围和存在,美国正通过提供反舰导弹武装其在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盟友及合作伙伴——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在发给《新闻周刊》的邮件中警告称,该地区不应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竞技场”。
美国国务院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为何重要
美国国防部最近的一份评估报告称,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服役舰艇超过 370 艘,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并试图挑战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内外的海军主导地位。
中国军方已派遣海军舰队在该地区展示武力,包括在自治岛台湾周围进行日常行动,在日本外岛附近部署一艘航空母舰,以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不寻常的环绕澳大利亚航行。
日本和台湾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首次提出的防御概念下的第一岛链的一部分。
该战略旨在限制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活动——美国以核动力潜艇和远程导弹的形式向澳大利亚提供援助只是其实施的一种方式。
须知
上个月,澳大利亚成功从战斗机上试射了射程575英里的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LRASM)。
美国2020年批准向澳方出售最多200枚该型隐形导弹,估计耗资9.9亿美元。
澳大利亚海军分析师亚历克斯·勒克对《新闻周刊》表示,LRASM凭借其增程能力和对抗目标防御系统的生存性,”极大拓展并提升了”澳空军对海军舰艇的打击范围。
澳大利亚还拨款44亿美元从美国采购标准-2 Block IIIC和标准-6导弹,后者射程290英里,可攻击军舰并支援防空。
美国2023年同意向澳大利亚出售最多220枚”战斧”巡航导弹,这项8.95亿美元的交易包括200枚Block V型导弹。
据开发商雷神公司称,”战斧”导弹能”精确”打击1000英里外的目标。
美国海军目前在中东作战行动中使用”战斧”导弹,未来Block V型将具备反舰能力,即Block Va型”海上打击战斧”(MST),可攻击海上移动目标。
日本是另一”战斧”买家。
根据2023年宣布的23.5亿美元协议,日方将采购约400枚”战斧”导弹,其中半数为Block V型。
此外,日本在2022年和今年1月两次提出采购总价值13.5亿美元的182枚标准-6导弹。
东京也在自主研发反舰武器,包括射程预计达745英里的升级版12式导弹,这将增强日本”防区外”防御能力——在远距离和早期阶段拦截并消灭入侵力量。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村野正史通过邮件对《新闻周刊》表示,要有效打击具备先进防空能力的海军编队,必须实施多枚导弹的同步攻击。
村野称,虽然升级版12式导弹的海基型号正在研发中,但同一舰艇控制性能相似的导弹”在任务指挥和后勤补给方面会有些复杂”。
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副主任廖彦棻通过邮件表示,面临中国大陆未来可能动武阴影的台湾,目前同时使用美制及自研反舰导弹。
廖指出,台湾自主研发的”雄风三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可从空中、海上或陆地发射。
台军美制”鱼叉”导弹据称射程91英里,可由军舰、潜艇、飞机及陆基发射器发射。
特朗普总统2020年批准以23.7亿美元向台湾出售100套”鱼叉”岸防系统及400枚导弹。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大陆正为未来几年可能发起的对台两栖进攻做准备。
美国防部防务安全合作局当时表示,”鱼叉”导弹将使台军能够对抗或威慑”海上侵略、海岸封锁和两栖攻击”。
当被问及台湾是否应采购更先进的LRASM时,廖彦棻表示:”对台湾而言,空射型LRASM代表着一种昂贵且脆弱的能力,可能在遭遇解放军两栖登陆编队前就毁于首波打击。”

人们的评价
驻澳大利亚海军分析师亚历克斯·勒克向《新闻周刊》表示:”进一步获取[反舰]导弹的主要限制在于运载平台(如战斗机)数量有限。目前LRASM导弹仅能通过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发射。F-35A需要完成Block4现代化升级才能搭载该武器。”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村野正史向《新闻周刊》表示:”为向特朗普政府证明日本防卫举措的严肃性,除了追加采购战斧导弹外,日本政府可能会要求美国政府优先向日本而非美国海军交付MST导弹系统。”
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副主任廖悧向《新闻周刊》分析:”[台湾地区]反舰导弹系统数量似乎并不短缺,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现有导弹在承受解放军首波打击后的存活能力、获取有效目标信息的能力,以及突破解放军多层次防御体系(包括主动与被动电子对抗措施)的能力。”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向《新闻周刊》强调:”任何人都不应把中国当作国家间关系与合作的议题,更不应试图借此煽动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
接下来会怎样
美国是否会对澳大利亚、日本和台湾施加更大压力,要求其购买更多的美国反舰导弹还有待观察,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建议其盟友和合作伙伴增加国防开支。
本文编译于新闻周刊,由Ryan Cha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相关背景信息,美国近年来通过向亚太地区盟友提供先进反舰导弹系统,试图构建针对中国海军力量的区域防御网络,这一战略动向反映了中美在印太地区军事博弈的升级。以下从战略背景、军事部署、地缘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战略背景:应对中国海上力量扩张
1.中国军事化南海的争议
美国长期指责中国在南海争议岛屿(如永兴岛)部署反舰导弹、防空系统及扩建军事设施,认为这违背了“非军事化”承诺,加剧地区安全风险。例如,2016年美军报告称中国在永兴岛部署了射程124英里的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可直接威胁南海空域。
2.美国“分布式作战”概念的推进
为应对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和导弹能力的提升,美国提出“分布式杀伤链”战略,通过向盟友提供中程反舰导弹,将作战力量分散部署至盟友领土,形成多节点打击网络,降低中国集中火力打击的效能。
二、美国对盟友的军事武装举措
1.反舰导弹系统的扩散
日本:美国批准向日本出售射程超10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并联合开发新型反舰导弹。
菲律宾:2023年美菲达成协议,在菲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可覆盖南海关键航道。
澳大利亚:通过AUKUS联盟,澳将获得“海军打击导弹”(NSM),强化对中国舰船的威慑。
2.技术合作与军事演习
美国与盟友频繁开展联合军演(如“环太平洋军演”),并共享战场感知数据,提升协同作战能力。此外,美国推动日本、韩国等加入“导弹技术控制机制”(MTCR),放宽对盟国出口导弹技术的限制。
三、地缘政治影响与潜在风险
1.地区安全局势复杂化
美国的举动可能引发中国反制,例如加速部署高超音速导弹或强化南海岛礁军事存在,形成“军备竞赛”循环。
2.东南亚国家的两难选择
部分国家(如越南、菲律宾)虽希望借助美国平衡中国,但也担忧过度依赖美国会激化与华矛盾,影响经贸关系。例如,菲律宾在允许美军使用基地的同时,仍强调“不选边站”。
3.国际法与航行自由的争议
美国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名强化军事存在,而中国则主张主权范围内的合法防御。双方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解释的分歧可能进一步加剧。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
军事技术升级:发展航母战斗群、055型驱逐舰及DF-21D反舰弹道导弹,提升区域拒止能力。
外交与经济手段: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削弱美国联盟的向心力。
国际舆论博弈:强调自身防御性质,指责美国“挑动阵营对抗”,争取发展中国家支持。
总结
美国通过武装盟友构建反舰导弹网络,既是技术层面的战术调整,也是全球战略重心向印太倾斜的体现。然而,这一策略可能加剧地区分裂,迫使各国在安全与经济利益间艰难权衡。未来中美在南海、台海等热点区域的互动,将深刻影响印太乃至全球安全格局。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