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期一次采访中,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对印度与长期竞争对手中国的关系表达了积极态度。
他表示印中争议边界已恢复常态,并呼吁加强双边关系。
这番言论引人注目,因为自2020年北部拉达克地区发生致命边境冲突(1962年战争以来最严重事件)以来,两国紧张局势持续升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莫迪的表态表示赞赏,称”中印两国应当做相互成就的伙伴”。
考虑到近期双边关系的改善,莫迪推动更紧密伙伴关系的表态实际并非如表面般突兀。
但两国关系仍存芥蒂,需在双边及更广泛地缘政治层面达成诸多共识,才能实现真正和解。
印中关系不乏亮点。
双边贸易持续强劲,即使在拉达克冲突后,中国仍保持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两国在金砖国家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框架开展合作,在推进非西方经济模式、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抵制所谓”美国道德圣战”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即便拉达克冲突使双边关系跌至数十年最低点,双方军方仍保持高层对话,并于去年10月达成恢复边境巡逻协议。
当月莫迪在俄罗斯金砖峰会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承诺深化合作。
今年1月,双方同意恢复直航。
但关系症结犹存。

双方各自与对方主要竞争对手保持密切安全关系:印度与美国、中国与巴基斯坦。
中国反对印度在克什米尔争议地区的政策,通过阻挠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阻止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方式遏制印度大国雄心。
中国海军在印度海上后院保持强大存在,并设有唯一海外军事基地。
“一带一路”倡议因途经印度主张领土遭新德里断然拒绝,该走廊计划使中国扩大了在南亚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印度加强与台湾关系(中国视其为叛离省份),并为流亡藏人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提供庇护(北京视其为危险分裂分子)。
印度正就向东南亚国家出售超音速导弹进行谈判,这些导弹可能用于威慑中国在南海的挑衅。
中国将印度参与的印太四方安全对话、中东欧洲经济走廊等机制视为围堵企图。
观察未来关系走向需关注几个关键指标。
首先是边界谈判——2100英里(3380公里)边界线上5万平方英里(相当于希腊面积)争议区仍未解决。
边境局势是双边关系最重要风向标。
拉达克冲突摧毁了互信,去年巡逻协议助力信任重建。
若双方能推出更多建立信任措施,将利好关系发展。
高层互动同样关键。
若重视个人外交的莫迪与习近平今年会晤,将增强双边关系发展势头。
7月金砖峰会、11月G20峰会和今年稍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均为潜在契机。
中国投资是另一重要指标,这些投资可为印度制造业、可再生能源等关键产业注入资金,并帮助缓解850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
投资增长既能提振印度经济,也能让中国更好接入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更紧密商业合作将为缓解整体紧张提供动力。
地区及全球动态同样值得关注。

印度四个邻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尼泊尔、斯里兰卡)新领导人较前任更亲华,但迄今仍寻求平衡与中印的关系。
若此态势延续,印度对中国在南亚影响力的担忧或有所缓解。
此外,若中国收缩与印亲密盟友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乌克兰战争若结束可能促成此局面,因战争已加深莫斯科对华依赖),也将利好印中关系。
特朗普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尽管对华加征关税,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已释放缓和对华紧张信号。
若其落实,而新德里担忧华府或削减对印抗华支持,印度将更需确保对华关系处于更佳状态。
此外,若特朗普即将实施的互惠关税政策重创印度(考虑到美印平均10%的关税差异,此情景很可能出现),印度将更有动力加强与华商业合作。
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印中互为天然竞争对手。
但近期关系积极进展,辅以其他领域双边合作潜力,或能为两国关系注入更多稳定性,确保莫迪的示好言辞不至沦为空洞外交辞令。
本文编译于BBC,由Michael Kugelma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当前地缘政治背景,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近期在中印关系中的动向可解读为一种“试探性缓和”策略,即在复杂的地缘博弈中寻求合作机遇,同时平衡国内外压力。以下从多维度分析这一趋势及背后的驱动因素:
一、莫迪的“平衡外交”与中印关系的战略定位
1.多边外交中的平衡术
莫迪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展现出“战略自主性”,既与西方保持合作(如支持乌克兰和平倡议,强调“对话优先”),又维持与俄罗斯的传统联系(如2024年7月与普京会谈)。这种平衡术旨在避免过度倒向任何一方,为印度争取更大的国际斡旋空间。在中印关系上,莫迪同样试图淡化边界争议的负面影响,转而强调经济合作与多边协调,例如在中俄印三角关系中探索共同利益。
2.经济合作的现实需求
印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与竞争并存。尽管莫迪推动“自力更生的印度”(Atmanirbhar Bharat)政策,但中国仍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尤其在电子产品、原料药等领域难以替代。2025年1月中印副外长级对话中,双方同意恢复直航、推动上海合作组织(SCO)框架下的合作,并计划在2025年纪念建交75周年,显示两国试图通过经济与人文纽带缓解紧张。
二、边界争议与信任赤字:长期障碍与近期缓和迹象
1.边界问题的“冷处理”策略
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LAC)的摩擦仍是双边关系的最大痛点。然而,2025年双方副外长对话明确将边界问题“置于适当位置”,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避免其阻碍整体关系发展。这一表态与2008年杨洁篪提出的“处理分歧需从战略高度出发”一脉相承。
2.跨境河流争议的潜在风险
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印度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建设世界最大水坝的计划引发印度和孟加拉国对下游生态与水文影响的担忧。尽管中方承诺“负责任开发”并与下游国家沟通,但印度国内舆论仍将此视为“水资源武器化”的威胁,可能成为未来矛盾的导火索。
三、地缘竞争中的合作契机
1.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协同诉求
中印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改革等领域存在共同利益。例如,印度外长苏杰生曾公开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主张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与中方“全球南方”叙事部分契合。双方可能借此在多边平台(如金砖、G20)上协调立场,对冲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2.供应链重构下的竞合关系
莫迪推动“印度制造”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竞争,但印度基础设施短板(如电力、交通)仍需中国投资与技术。例如,莫迪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曾多次访华学习发展经验,其“莫迪经济学”中的基建与产业政策部分借鉴中国模式。若双方能在新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找到互补点,或能开辟新合作空间。
四、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1.中美博弈的间接压力
美国对印太战略的强化(如“四方安全对话”)迫使印度在安全领域向美倾斜,但印度不愿完全成为美国“制华棋子”。中国对美制裁(如2024年12月针对美对台军售的反制措施)进一步凸显中美对抗的烈度,印度需谨慎避免卷入大国冲突。
2.俄乌冲突的连锁反应
莫迪访问乌克兰并呼吁和平对话,既是对西方示好,也试图塑造印度作为“全球调解者”的形象。此举可能间接影响中印互动——若印度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获得中国认可,或为双边关系增添“合作治理全球危机”的维度。
结论:有限缓和与结构性矛盾并存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是在“竞争性共存”框架下探索合作机遇,短期内通过高层对话、经济协议释放缓和信号,但难以突破边界问题与战略互疑的桎梏。未来中印关系或呈现以下特点:
经济合作局部回暖:聚焦清洁能源、医疗等低敏感领域,恢复直航与人员往来将提振民间交流。
地缘博弈持续升温:印度在印太安全架构中的角色可能加剧中印战略猜忌,尤其若美印军事合作深化。
多边协调成关键变量:双方在气候变化、全球粮食安全等议题上的协作意愿将决定关系“下限”。
总体而言,中印关系的“解冻”更多是战术性调整,而非战略性转向,其可持续性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核心利益上达成动态平衡。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