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德国《世界报》3月22日援引未具名外交人士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加入由欧洲主导的”自愿联盟”维和部队,作为推动乌克兰实现停火的举措之一。
中国在俄乌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立场,但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期间始终是俄方关键盟友。
一位欧盟匿名外交官向《世界报》表示:”将中国纳入’自愿联盟’可能提升俄罗斯对乌克兰境内部署维和部队的接受度”,并称当前局势”微妙”。
欧盟消息人士称,中国外交官正在试探欧洲对其参与该联盟的开放态度,中国正在考虑加入乌克兰维和任务。
该”自愿联盟”由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联合倡议,旨在为乌克兰在可能的停火后提供安全保障,包括考虑派驻军队加强乌军力量。
莫斯科方面已多次反对欧洲或北约部队进驻乌克兰。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等欧洲领导人计划于3月27日在巴黎会晤,继续商讨对乌和平方案及安全保证。
目前联盟成员国尚未透露中国可能参与的具体细节。
中国官员在3月18日曾表态愿意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
由于西方制裁,中国近年来已成为俄罗斯最主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俄中两国持续举行联合军演,参与方还包括白俄罗斯、伊朗等盟友。
3月11日,中国军队参加了俄罗斯与伊朗在阿曼湾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
本文编译于基辅独立报,由Volodymyr Ivanyshy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德国《世界报》报道及《基辅独立报》相关文章,关于“中国考虑加入乌克兰维和任务”的传闻需结合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与联合国框架下的行动逻辑进行审慎分析:
一、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基调
1.中立立场与促和努力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政治对话解决乌克兰危机,反对将冲突扩大化或阵营对抗。早在2014年乌克兰东部冲突期间,中国便公开欢迎乌克兰政府与反政府武装的停火协议,并呼吁各方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强调应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指出北约东扩是危机的深层诱因,反对以“新冷战”思维激化矛盾。
2.拒绝军事介入与武器输出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并严格控制军民两用物资出口,包括民用无人机等设备。针对欧盟以“支持俄罗斯军工”为由制裁中国企业的指控,中方坚决反对缺乏国际法和联合国授权的单边制裁,强调中俄正常经贸合作不针对第三方。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则与局限
1.维和行动的联合国授权前提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贡献者,已累计派遣超过3万名维和人员参与24项任务,并计划建立8000人规模的常备维和部队。然而,中国参与维和的核心前提是行动需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且遵循“当事国同意、中立、非自卫不使用武力”三原则。当前联合国在乌克兰未部署任何维和任务,因此中国单方面加入乌克兰维和缺乏法理基础。
2.历史经验与风险考量
中国维和部队曾多次在危险区域执行任务,例如在南苏丹冲突中保护难民营并遭受袭击,造成人员伤亡。若乌克兰局势升级为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中国维和人员介入将面临极高安全风险,可能加剧大国冲突。中国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斡旋而非军事手段介入热点问题。
三、对媒体报道的质疑与可能性分析
1.报道的可信度存疑
德国《世界报》的报道未明确消息来源,且与中方一贯政策存在矛盾。中国外交部及国防部近年多次强调反对“长臂管辖”和外部势力干预地区事务,若未经联合国授权介入乌克兰,将违背自身原则。
2.潜在合作场景推测
不排除未来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中国可能参与乌克兰相关行动:
联合国框架下的停火监督:若安理会通过决议设立维和任务且俄乌双方同意,中国或派遣医疗、工程等非作战部队参与重建。
多边调解机制:中国可能联合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推动“中立国集团”调停,但此类机制更侧重外交而非军事部署。
四、地缘政治博弈下的舆论战逻辑
1.西方叙事的两面性
部分西方媒体渲染“中国维和意图”,实为施压中国选边站队。例如,美国曾无端指责中国维和部队在南苏丹“擅离职守”,后被证实为恶意炒作。类似操作旨在抹黑中国“中立”形象,迫使其放弃与俄罗斯的正常合作。
2.中俄协作的误读风险
中俄近年加强军事合作,如2024年9月的“北方/互动-2024”联合演习,但此类行动明确限定于反恐、海上救援等非对抗领域。西方将中俄例行合作曲解为“军事同盟”,进而臆测中国可能介入乌克兰冲突,实为制造“中国威胁论”的新变种。
结语:维和倡议背后的战略逻辑
中国若考虑参与乌克兰维和,必然以联合国授权和地区国家共识为前提,且侧重人道救援与战后重建。当前报道缺乏实质证据,更可能反映西方对中国外交影响力的焦虑。中国将继续坚持“劝和促谈”主线,通过多边平台推动停火,而非卷入军事化解决方案。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