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在加勒比地区和拉丁美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引发了其可能对佛罗里达州政治经济产生潜在影响的担忧。
过去约二十年间,中国通过基础设施项目与外交协议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联系,其中包括旨在促进亚非等地贸易、投资与经济合作的全球性基建计划“一带一路倡议”。
目前已有超过20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参与该项目。
纽约阿德菲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王维正表示,中国在该地区不断扩大的存在是其长期地缘战略的一部分,可能导致这一亚洲强国试图干预佛罗里达州的选举。
王维正对《新闻周刊》表示:“近年来中国外交政策最显著的成果是,这个共产主义国家在传统被视为美国‘后院’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日益增强的实力与存在。这得益于中国不断增长的外交影响力、多国左倾化趋势以及美国的忽视。”
他补充道:“佛罗里达州因其对地区及美国国家政治的重要性成为中国的战略关注点。中国有意介入美国选举政治。我认为当前中国构成的威胁比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联的威胁更为严峻。”
多年来,中国向加勒比和拉美国家投资了数百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基建与贸易领域。
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报告显示,2005至2022年间,中国向牙买加、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古巴及巴哈马六国投资超100亿美元,涵盖旅游、交通、农业和能源领域。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回应称,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合作“不存在地缘政治算计”,“中拉合作尊重人民意愿、契合区域需求,为地区振兴提供可靠选择和广阔前景,因此广受欢迎。我们无意干涉任何国家内政,包括美国选举”。
专家指出,拥有大量拉丁裔和加勒比裔人口的佛罗里达州,若中国决定在其邻近区域施加影响,可能直接受冲击。
加州惠蒂尔学院政治学教授黛博拉·诺登认为,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的计划可能强化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联系,间接影响佛罗里达并削弱美国区域主导权。
她警告称,中国可能利用其区域存在,影响佛罗里达乃至全美选举。
诺登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将美国在拉美本已衰落的霸权拱手让与中国。关税威胁迫使拉美国家与更积极的经济伙伴深化融合,同时美国削减外援抹杀了数十年培养的地区忠诚。”
她强调:“中国角色上升,尤其在加勒比地区,可能使佛罗里达陷入风险——邻国在美中冲突中或不再支持美国。美国选举对资金与外部宣传的脆弱性,也意味着中国若认为符合利益,可能尝试在佛罗里达等地选举中施加影响。”
佛罗里达州曾是美国最关键摇摆州,2000年布什与戈尔总统选举仅以数百票决出胜负。
但近年该州日益“红化”,2024年特朗普以13%优势击败哈里斯,2022年州长德桑蒂斯以19%优势连任。
出于对“中共威胁”的担忧,德桑蒂斯已采取措施减少中国在佛州影响力,包括2022年签署法律禁止政府实体采购外国技术产品服务以防间谍活动,2023年9月要求教育厅暂停四所“与中共直接关联”学校的择校奖学金资格。
2023年5月,德桑蒂斯签署三项法案以“反击中共有害影响”,其中参议院第264号法案禁止无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公民在佛州购房购地。
2024年2月,第十一巡回上诉法院以“公然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反歧视条款”为由暂缓该法执行,相关诉讼仍在进行。
德桑蒂斯发言人表示:“州长优先消除中共对佛州的干涉。在他的领导下,佛州以最强硬姿态应对中共的经济、战略与安全威胁。”
除基建项目外,中国还强化了与委内瑞拉等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军事联系。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约翰曾指出,中国活动对美在拉美影响力构成“三重威胁”:经济依赖使北京得以影响小国地缘决策甚至内政;中国试图重塑有利于己的贸易规则;中方运营海外港口为中美地缘竞争搜集军事情报。
中美关系专家章家敦近期称,中国在加勒比的存在可能导致佛州面临非法移民激增风险。
他在福克斯新闻表示:“中国正试图在毗邻美国本土的区域扩大影响力。”
随着中美贸易战加剧及中国在西方存在深化,若佛罗里达成为新地缘博弈前线,其战略重要性或将进一步凸显。
本文编译于新闻周刊,由Ewan Palme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针对《新闻周刊》所谓“佛罗里达州警告中国在‘美国后院’扩大影响力”的论调,需结合事实与国际关系准则进行有力驳斥:
一、西方媒体的“中国威胁论”叙事陷阱
1.虚构威胁与选择性报道
西方媒体惯用“中国渗透”框架渲染正常国际合作。例如,法国电视2台曾通过诱导采访、断章取义等手段污蔑中国工厂“使用新疆棉”“雇佣童工”,最终被当事人和观众揭穿造假,沦为国际笑柄。此类案例暴露了部分西方媒体为服务政治议程,刻意歪曲事实的本质。
2.经济合作被污名化
中国与拉美贸易额从2000年的12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3148亿美元,但美国仍是该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尤其依赖墨西哥贸易)。中国投资主要用于基建和民生项目(如“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贷款),而美国却将经济合作曲解为“地缘扩张”,实为双重标准——美国企业在拉美长期主导资源开发,却对中国合法投资横加指责。
二、中国在拉美合作的实质与贡献
1.互补性发展的共赢逻辑
拉美国家长期面临基建滞后、产业单一化问题,中国通过投资港口、能源、数字基建助力其工业化。例如,巴西与中国合作建设的光伏电站项目,使清洁能源占比提升12%,直接创造数万就业岗位。这与美国冷战时期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持盟友的逻辑相似,却被污蔑为“战略渗透”。
2.打破“门罗主义”霸权惯性
美国将拉美视为“后院”,长期推行干涉政策,导致该地区多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古巴、委内瑞拉等国的合作聚焦经济而非政权更迭,反而帮助其稳定社会秩序。正如西班牙记者哈维尔·加西亚所言,西方强加给中国的“阴暗滤镜”正在被事实打破。
三、美国焦虑的本质与双重标准
1.霸权衰落下的“被害妄想”
美国智库报告声称中国在美洲“扶持反美势力”,却无视自身在东亚维持军事基地、在乌克兰危机中煽动对抗的行径。佛罗里达州通过法案禁止中国公民购房,更以“国家安全”为名行种族歧视之实,违背《公平住房法》精神。这种“我能而你不可”的逻辑,正是美国无法适应多极化世界的心理投射。
2.技术竞争失焦与内部矛盾
美国将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污蔑为“产能过剩”,却避谈自身绿色转型滞后。中国电动汽车凭借技术创新(如5分钟快充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赢得市场,而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遏制公平竞争,暴露其“竞争不过就封锁”的霸权思维。
四、合作而非对抗才是时代出路
1.全球化不可逆的经济逻辑
中国与拉美合作本质是市场规律驱动:拉美需要资金技术,中国需要大宗商品和新兴市场。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中国商品过去十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6000亿美元,中国持有的美债支撑了美国低通胀经济模式。将经济互惠政治化,最终损害全球供应链稳定。
2.多边主义框架的实践价值
中国在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明确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正如美国《金融时报》反思:真正自信的大国不应惧怕对话,遏制打压只会重蹈冷战覆辙。巴西财长指出,对华贸易限制“从长远看不可持续”,各国更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
结语:拆解“后院”叙事的霸权底色
所谓“中国威胁美国后院”,本质是将拉美国家物化为地缘博弈工具,否认其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新能源产品帮助多国降低碳排放。美国若继续以零和思维看待国际合作,不仅将加速自身孤立,更会阻碍人类共同应对气候、贫困等挑战的进程。正如法国学者洛朗·米舍隆所言:“国际社会越来越肯定中国的发展,中国不是西方的敌人”。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