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款电动汽车充电仅需5分钟,比亚迪新款电动SUV的技术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竞争对手。

给一辆SUV的空油箱加满油可能需要五六分钟,而中国比亚迪的一款新型电动SUV使用该公司的新型电动汽车充电器,也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电池充电。
这标志着一项重大进步。
“设计出能够承受这种充电速度的电池无疑是一项工程壮举,”乔治华盛顿大学工程管理学教授、研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约翰·赫尔维斯顿表示,”特斯拉目前完全没有接近这种水平的电池技术。”(比亚迪充电器的功率是特斯拉最新超级充电桩的两倍。)
比亚迪即将推出的最新车型可承受1000伏电压,其新型充电桩也为此专门设计,能在5分钟内为车辆增加约400公里的续航。
比亚迪目前计划在中国各地建设4000个新型充电桩。
在美国,许多消费者仍因充电时间长而对购买电动汽车犹豫不决。
当然,日常使用中多数司机可以在家充电,现有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也远超通勤需求。
但要改变消费者对车辆使用方式的认知——特别是长途驾驶或居住在充电不便公寓的人群——更优质的充电解决方案对加速电动车普及至关重要。
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领域遥遥领先。
“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中国政府十多年来为构建上游材料供应链提供的强力产业政策支持,”赫尔维斯顿指出。
(相比之下,特朗普当前的反电动车政策可能使美国进一步落后。)他表示,像比亚迪这样的创新企业也处于电池科技前沿。
技术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我听到的比喻是:面对新充电平台或电池化学方案,大众和宝马会说’我们加紧研发,五年内实现应用’;特斯拉可能承诺’一年内完成整合’;而中国可以说’三个月后就能落地’,”耶鲁法学院保罗·蔡中国中心研究员、中国科技产业研究者王丹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
新技术部署也更为迅捷。
“在中国,获得审批并安装大功率充电桩要便捷得多,主要因为只需与单一实体——国有电力公司对接,”赫尔维斯顿解释道。
反观美国,部署大功率充电设施需要多方协调,导致耗时更长、成本更高。
若管理不当,大功率充电可能对电网造成压力。
若下班高峰时段集中充电就会产生问题。
但另一方面,日间使用超快充反而能帮助消纳可能被浪费的过剩太阳能电力。
正如充电技术本身,中国电网管理实践也可为美国提供借鉴。
“虽然从电网管理角度,多数车主慢充更有利于系统稳定,但我们正在迈向快充成为标配的未来,”赫尔维斯顿认为,”鉴于中国电动车领域的创新活力,预计中国电网将比美国等地更快发展出应对这类需求的技术和管理体系。”
本文编译于商业月刊,由Adele Peters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NEV)充电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结合美联社文章中提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5分钟充电”技术,可作如下分析解读:
一、5分钟充电技术的核心突破与技术创新
1.电池材料与结构革新
中国企业在锂铁磷酸盐(LFP)电池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以极氪(Zeekr)为例,其最新发布的5.5C超快充电池支持从10%电量充至80%仅需10.5分钟,充电效率达到全球最高水平。该技术通过优化电池材料(如采用高导电性电解质)和升级电池管理系统(BMS),即使在-10℃低温环境下也能保持30分钟内完成相同充电量,显著缓解用户里程焦虑。宁德时代(CATL)此前推出的“1公里/秒”超快充电池(10分钟充电600公里)也验证了中国在电池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2.充电基础设施的协同升级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密集的超快充网络。截至2024年8月,极氪在中国运营超500座超快充站,配备2700个800V高压充电桩,并计划2026年扩展至1万桩。这种“车-桩-网”一体化布局,为超快充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技术突破背后的产业基础
1.全产业链整合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完整供应链。例如,长三角地区的车企可在4小时车程内获取全部零部件,这种高效协同降低了技术迭代成本。比亚迪、蔚来等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将电池研发与整车制造深度绑定,加速技术落地。
2.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中国政府通过消费补贴(如2024年换购新能源车补贴2万元/辆)和研发税收优惠,刺激技术创新与市场渗透。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达49.4%,预计2025年将突破57%。庞大的市场规模为企业提供了技术试错与快速迭代的试验场。
三、全球影响与产业博弈
1.重塑全球电动汽车竞争格局
中国超快充技术直接挑战欧美传统车企的充电效率标准(如特斯拉V3超充需15分钟充至200公里)。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增长83.5%,2024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技术优势正转化为市场占有率。极氪、比亚迪等企业加速进军欧洲、拉美市场,迫使跨国车企调整技术路线。
2.应对“产能过剩”论的技术反击
美欧近期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实则掩盖其技术滞后焦虑。中国新能源车出口仅占产量的12.7%(2023年),远低于德国(80%)、日本(50%),且出口均价是国内的2-3倍,不存在倾销行为。超快充技术更证明中国产能是先进生产力,符合全球减碳需求——2023年中国出口新能源车减少碳排放约200万吨/年。
四、技术突破的深层意义
1.定义未来能源技术标准
中国主导的超快充技术可能成为全球电动车充电新标准。例如,极氪的800V高压平台与5.5C充电速率,正在推动国际充电协议(如CCS、CHAdeMO)的兼容性升级。
2.加速能源转型与地缘经济重构
国际能源署(IEA)指出,电动车普及是达成碳中和的核心路径,而中国技术突破使全球交通领域石油需求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前。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输出充电基建标准,增强绿色技术话语权。
结语:技术创新与全球协作的双重逻辑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5分钟充电技术,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它揭示了一个新现实:在绿色产业革命中,技术领先者将重新定义规则。正如宁德时代所言:“开放创新才是应对气候挑战的解决方案”。未来,中国需继续通过技术共享(如与大众、斯特兰蒂斯等合资)和多边合作,化解“技术民族主义”壁垒,推动全球能源公平转型。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