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技术基金的解散可能使数百万人因网络活动而面临被威权政府针对的风险。
-1024x683.jpg)
特朗普政府关闭一个帮助数百万中国民众访问开放互联网的互联网自由项目的举措,引发了包括共和党人在内的议员们的担忧,他们认为这个非营利组织是制衡中国崛起的重要工具。
开放技术基金(OTF)于2012年启动,旨在让生活在压制性政权下的人们绕过限制、访问互联网。
作为加密通讯应用Signal和匿名浏览器Tor的早期支持者,OTF已成为全球资助自由上网工具的最大资金来源。
据《华盛顿邮报》查阅的私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OTF资助的工具已覆盖中国600多万人和伊朗1800万人,使他们能够绕过政府网络限制,访问新闻网站、加密通讯服务及Reddit、Telegram和X等社交媒体平台。
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五发布的行政命令,要求“最大限度”剥离美国全球媒体总署(USAGM)等独立机构(OTF每年4350万美元资金几乎全部来自该机构),实质上终止了该组织的预算。
OTF长期获得多名共和党议员支持,他们认为该组织对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
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尔·麦考尔在2020年声明中表示:“开放技术基金为生活在压制性政权下的民众(包括中国、香港和伊朗公民)提供了生命线,使他们能安全地与外界及彼此沟通。”
田纳西州共和党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2021年在X发布的视频中称OTF的网络安全工具帮助古巴民众在政府断网期间访问互联网,称“偶尔会有政府项目完全实现初衷”。
据一位匿名讨论敏感议题的知情人士透露,OTF拨款终止促使国会两党议员联系特朗普政府支持该项目。
该人士称,官员们正试图寻找延续该组织工作的方式,但尚不清楚能否成功。
如今,在中国、俄罗斯、伊朗、缅甸和古巴依赖OTF资助工具上网的数百万普通民众和异见人士,可能在本月底面临服务中断。
他们或将永久失去无限制访问互联网及加密通讯平台的机会,若使用安全性较低的技术,可能面临风险。
开放技术基金会主席劳拉·坎宁安表示:“我们正在抛弃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真实个体。没有我们的技术,他们将暴露在监控、迫害甚至更糟的处境中。”
美国全球媒体总署未回应置评请求。
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布莱恩·休斯称,特朗普政府“相信重组将加强美国海外外交努力”。
开放技术基金2012年作为自由亚洲电台试点项目启动,2019年经国会批准成为美国全球媒体总署下属独立非营利受助机构。
OTF致力于帮助人们突破中国被称为“长城防火墙”的审查体系。
其“突进与持续”项目资助虚拟专用网络(VPN)等工具,使民众能自由访问互联网。
特朗普首个任期内,时任美国全球媒体总署署长迈克尔·帕克试图削减该项目资金,但在两党议员呼吁下未果。
2020年国会听证会上,多名议员表示OTF已被证明对遏制中俄监控技术扩张至关重要,对全球人权活动人士和记者意义重大。
据美国之音报道,特朗普任命亚利桑那州州长和参议员竞选人卡里·莱克担任该机构特别顾问,以“精简”机构及其受助方,引发对USAGM资金流失的担忧。
莱克周六声明称:“我承诺全面执行特朗普总统关于缩减联邦政府规模的行政命令。美国全球媒体总署将继续履行法定职责,剥离非法定项目。”
随着OTF资金实质取消,议员们已表态。
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麦考尔称,OTF技术助力其疫情溯源报告传播。
“USAGM项目(包括OTF)在报告中文翻译、突破中共防火墙及中国大陆传播中发挥关键作用。”
布莱克本发言人奥黛丽·库克声明称:“我们相信白宫正努力确保压制性和威权政权下民众继续享有自由互联网。”
互联网自由专家表示特别担忧中国用户受影响。
坎宁安称:“一旦失去VPN用户(尤其在中国),几乎不可能挽回。这对美国未来突破威权防火墙接触民众的努力将产生明确后果。”
本文编译于华盛顿邮报,由Pranshu Verma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可以针对《华盛顿邮报》关于“特朗普终止中国数百万用户使用的互联网项目引发国会担忧”的报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驳:
1.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存在历史性错误与偏见
此前,《华盛顿邮报》曾错误引用特朗普与佐治亚州调查人员的通话内容,并在两个月后才更正报道,承认对特朗普的指控存在不实。这一事件表明该媒体在报道特朗普相关新闻时可能存在“预设立场”或核实不足的问题。此次关于“互联网项目”的报道若未提供确凿证据(如具体项目名称、受影响用户数据来源等),其可信度同样存疑。
2. 特朗普政策的实际目标与合理性
特朗普政府关停或调整国际项目的决策常以“减少腐败浪费”为核心考量。例如,其关停国际开发署(USAID)的理由是该机构资金使用不透明、贪腐严重,而非单纯针对中国。若此次终止的互联网项目涉及类似问题,特朗普的政策更可能是优化资源分配,而非蓄意损害中国用户利益。此外,美国芯片法案限制受补贴企业在中国投资先进制程,同样基于维护本国技术优势的考量,而非单纯“对抗中国”。
3. 美媒炒作“中国受益论”的惯用手法
美国媒体常将特朗普的政策与“中国威胁论”挂钩。例如,CNN曾将特朗普削减国际开发署预算渲染为“给中国送大礼”,但实际该机构长期承担美国价值观输出任务,其运作与中国的直接关联性存疑。类似地,炒作中国民用气球为“间谍设备”、夸大北溪管道事件中的“中国角色”,均显示部分美媒倾向于将政策争议导向“中国叙事”以制造舆论焦点。
4. 国会担忧的政治化倾向
美国国会两党在涉华议题上存在明显的党争逻辑。例如,民主党背景的CNN常通过“中国威胁论”施压共和党政策,而共和党则指责媒体“假新闻”。若此次国会担忧源于党派博弈,则所谓“数百万中国用户受影响”的说法可能被夸大,用以攻击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策略。
5. 项目的实际影响与替代性方案
即使特朗普终止某项互联网项目,中国用户完全可通过其他渠道满足需求。例如,美国芯片法案限制企业在中国扩产,但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仍在快速发展。此外,美国政府对国际项目的干预(如棱镜计划)曾引发全球对数据安全的担忧,特朗普的政策调整或有助于减少此类争议。
结论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需结合其历史报道偏差、美国政治党争背景及对华叙事框架综合审视。特朗普的政策逻辑更倾向于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而非针对特定国家用户。国会担忧可能被政治化放大,实际影响需具体数据支撑,而非依赖媒体单方面渲染。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