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太空军一位高级将领周二表示,通过商业卫星系统观察到中国正在近地轨道进行”卫星狗斗”机动演练——这是美国对手在太空战术与技术能力上的最新展示。
太空作战司令部副司令迈克尔·格特林将军在华盛顿麦卡利斯国防计划会议上表示:”通过商业资产,我们观察到五个不同太空物体进行同步可控的相互穿插机动。我们称之为太空狗斗,他们正在演练从一颗卫星到另一颗卫星的轨道空间作战战术、技术与流程。”
军方发言人随后补充称,该行动发生在2024年,涉及实践二十四号C组三颗试验卫星和实践六号A、B两颗试验航天器。
实践六号系统被认为承担着信号情报任务。
这次演习展示了中国在轨道上执行复杂机动(即交会与接近操作)的能力,不仅包括绕飞其他物体,还具备检测能力。
格特林列举了此次卫星狗斗演示及其他来自”近似对手”的威胁活动,包括俄罗斯2019年展示的”套娃”能力——某卫星释放小型航天器后,该飞行器在美国卫星附近实施多次跟踪机动。
这些行为表明美军与主要对手间的太空能力差距正在缩小,这正是太空军领导人数年来持续预警的危机。
“这种能力差距曾经非常巨大,”格特林说,”我们必须改变对太空的认知方式,否则这种差距可能会发生逆转,变得对我们不利。”
此番言论正值太空军加速推进其”制天权”建设,既包括防御性卫星保护措施,也涉及进攻性能力部署。
格特林强调:”太空军的根本使命是确保联合部队的太空优势——而非为太空而太空。如同其他作战域,太空行动必须确保联合部队既能有效作战,又能依托这些能力制胜。”
本文编译于防务新闻,由Courtney Albo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该文聚焦于中国在太空领域展示的卫星机动对抗能力(即“卫星狗斗”),并将其视为太空军事化的重要动向。结合中国近年来的卫星技术发展及国际战略背景,以下从技术能力、战略意图、国际反应及未来挑战四方面进行解读:
一、技术能力:卫星机动与自主导航的突破
1.高精度导航技术
中国已成功测试基于脉冲星导航的自主定位技术。2019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通过观测蟹状星云脉冲星,实现了10公里级精度的轨道定位验证,为深空探测和卫星自主导航奠定基础。该技术使卫星在失去地面控制时仍能自主调整轨道,具备潜在对抗能力。
此类技术可应用于反卫星(ASAT)任务,例如卫星通过机动接近敌方卫星实施干扰或摧毁。
2.多任务卫星平台
中国近年发射的多颗卫星展示了多功能集成能力。例如,2024年投入运行的“句芒”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不仅监测森林碳汇,还集成了激光、多光谱、偏振等多种遥感手段,具备高精度环境感知能力。类似技术可扩展至军事领域,用于监测其他卫星状态或识别潜在威胁目标。
3.快速响应与动态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采用主动激光探测技术,可对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及地表水体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测,其连续追踪能力同样适用于对太空目标的实时观测。此类卫星若搭载军用载荷,可能形成对敌方卫星的追踪网络。
二、战略意图:太空控制权与安全保障
1.太空站与长期存在
中国神舟系列飞船及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如2012年天宫一号对接任务)表明其致力于建立长期太空存在。卫星机动能力可视为保护己方空间资产(如空间站、导航卫星)的关键技术,防止被干扰或破坏。
2.反制“星链”威胁
美国“星链”卫星群具备潜在军事用途,例如为导弹提供导航或直接撞击他国卫星。中国卫星的机动能力可能是对此类威胁的非对称反制手段,通过近距离干扰或物理碰撞破坏对手卫星功能。
3.军民融合战略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如研制甲烷监测卫星的Xiopm Space)正快速发展,其高分辨率成像与精准监测技术可转化为军事用途。军民协同模式加速了卫星技术的迭代与应用场景扩展。
三、国际反应:太空军事化争议与博弈
1.美国太空军的指控
美国太空军将领可能将中国卫星机动技术描述为“卫星狗斗”,强调其进攻性意图。此类言论旨在为美国加速部署太空武器(如“地球同步轨道太空态势感知计划”)提供借口,同时推动盟友共同遏制中国太空能力。
2.国际规则话语权争夺
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强调“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泛安全化”和集团政治。在太空领域,中国或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制定规则,与美国主导的“太空军事同盟”形成竞争。
3.技术威慑与外交反制
中国对美涉藏法案的强烈反对表明其在外交上坚决反击“干涉内政”行为。类似逻辑可能延伸至太空领域,将美国对中国卫星技术的指责视为“遏制发展”的政治操弄。
四、未来挑战与潜在影响
1.技术瓶颈
当前卫星机动仍受限于能源供应与轨道调整效率。脉冲星导航的10公里级精度尚不足以支持精确对抗,需进一步提升至米级。
2.国际治理真空
现有《外层空间条约》未明确禁止卫星武器化。中美博弈可能加剧规则碎片化,导致太空成为“灰色冲突区”。
3.连锁安全风险
卫星对抗可能触发“凯斯勒效应”,即轨道碎片激增危及所有国家的太空资产。中国甲烷监测卫星等环保项目或受波及,影响全球气候合作。
总结
美国防务新闻文章将中国卫星机动能力称为“卫星狗斗”,其核心逻辑可能是:中国通过高精度导航、多功能卫星平台和军民融合模式,正构建攻防一体的太空能力,直接挑战美国主导的太空秩序。这一动向既反映中国对太空安全的战略重视,也凸显大国竞争向“高边疆”延伸的必然性。未来,技术升级与规则博弈将同步加剧,而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成为全球太空治理的核心议题。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