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对大众和梅赛德斯构成了重大威胁,德国的化工和工程行业也正面临中国竞争对手的猛烈冲击。

德国的工业支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伦敦欧洲改革中心(CER)近期报告,曾为高端制造业龙头的德国,其工业产值已连续五年下滑,可能危及多达550万个就业岗位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
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迫使德国减少对俄油气的依赖,导致能源价格飙升,严重冲击了化工、钢铁等工业领域。
此外,疫情后的供应链中断削弱了国际市场对德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另一大关键因素是中国在中共”中国制造2025″战略驱动下,正快速从低附加值制造业向高科技与创新产业转型,该战略旨在实现中国在先进制造与技术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

中国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令德国承压
尽管德国在21世纪初基本未受中国以低科技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和纺织品为主的快速增长影响,但此后北京的产业政策开始瞄准德国核心产业,包括汽车、清洁技术和机械工程领域。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组负责人霍尔格·戈尔格向德国之声表示:”中国已在多个先进产业领域实现赶超……这些领域中国实力强劲……这加剧了德国经济增长的疲软态势。”
中国赶超德国的速度在汽车工业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德国车企因创新不足、向电动车转型迟缓、未能预见上汽集团和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而备受诟病。
这些问题已导致数万员工面临裁员威胁,本土工厂濒临倒闭。
德国化工和工程行业面临压力
然而,中国在其他经济领域日益增强的威胁却鲜少被关注。
以化工行业为例,近年来中国化工巨头大幅提升聚乙烯和聚丙烯等产品产能,导致全球供应过剩,使巴斯夫等德国生产商的利润率承压。
据《商报》研究所数据显示,即便在德国重要市场欧盟,2023年前十年间中国化工品出口份额增长了60%,而德国份额下降超14%。
以精密制造闻名的德国机械工程行业也面临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
2013至2023年间,德国工业机械出口市场份额从15.2%小幅下降,而中国份额增长超半数(从14.3%升至22.1%)。
补贴让中国企业获得不公平优势
令这一挑战更加严峻的是,中国对重点产业提供高额补贴的政策,使得本土制造商能以西方企业难以企及的规模和成本进行生产。
保守估计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补贴规模达2210亿欧元(合2420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发放的补贴主要流向化工、机械、汽车和金属行业。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中国区主席Claudia Barkowsky上周对《商报》表示,由于中国竞争对手报价”有时甚至便宜50%或更多”,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德国商会(AHK)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在华德企预计中国同行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其所在领域的创新引领者。
柏林是否对中国的野心视而不见?
布拉德·塞瑟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高端出口”并非一蹴而就”。
这位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报告的共同作者提出疑问:”德国工业要如何才能在第二次中国冲击中生存?为何德国历届政府都未能预见这一局面并采取更多政策调整?”
经济学家警告,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德国必须根据新的经济现实调整贸易、产业和财政政策,否则可能失去全球制造业领导地位。
戈尔格指出:”从经济角度看,试图重夺这些领域的主导地位并非最佳投资选择。德国应聚焦优势领域——制药、生物技术和知识创新,这才是明智之举。”
关税可能迫使中国转向依赖国内增长
欧洲改革中心的报告呼吁德国下届政府——可能由保守的基民盟/基社盟联盟与中左翼的社会民主党(社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向中国施压,要求其扩大内需而非过度依赖进口拉动增长。
报告撰写者同时强调,应利用欧盟贸易防御机制对受高额补贴的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包括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等领域。
“德国需要为其汽车和高端机械出口寻找替代市场。而目前欧洲市场仍是德国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塞策尔表示。
他同时担任纽约智库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FR)高级研究员。
德国政策制定者和商界领袖正进行深刻反思,试图厘清德国何以失去主导地位,以及未来应选择何种发展路径。

德国需要“思维转变”
杜塞尔多夫WHU奥托贝森管理学院的创新与公司转型系主任塞尔登·奥兹坎认为,政治家和商界领袖需要实现重大的”文化思维转变”,以应对快速变革的节奏。
奥兹坎批评了德国存在的”对激烈竞争的恐惧”及”过度保护失败”的执念——德国政府有时会向已丧失竞争力的企业提供过量支持。
“中国则截然相反,”奥兹坎对德国之声表示,”他们的运作方式更具达尔文主义色彩,允许大量企业涌入新兴行业,尽管许多公司会失败。幸存下来的企业将变得无比强大。”
德国耗资近1万亿欧元的庞大国防和基础设施支出计划(为期12年)被寄予厚望,期待其能提振低迷经济,同时放宽所谓的债务刹车机制(即政府借款总额上限)。
由于大部分资金被指定用于提升德国防务能力和基建,有人担忧德国政府可能错失扶持新兴产业的机遇。
“(新政府提议的支出)大部分用于军费。若采取正确方式,对新武器系统的大规模投资也能助推非军事技术发展。”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霍尔格·格尔克对德国之声如是说。
德国仍有许多优势
“德国非常擅长通过研发、专利等方式进行知识创造,然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商品。这是德国仍然保持领先优势的领域,我们应该继续巩固这一优势,”戈尔格表示。
而奥兹坎认为,新一代首席执行官比现任管理层更了解德国工业面临的问题,并将能够更快适应变革。
他以企业软件巨头SAP的44岁首席执行官柯睿安为例,指出这位管理者通过率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公司市值增长了近70%。
“汽车制造商不再与其他汽车制造商竞争。他们正在与电子游戏公司腾讯竞争,”奥兹坎解释道,暗指这家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驱动技术领域的布局,”未来将是人工智能公司设计癌症治疗方案,而不是制药业巨头。”
本文编译于德国之声,由Nik Marti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该文章的核心论点聚焦于中国在汽车产业乃至更广泛工业领域对德国影响力的增强。以下从技术、市场、产业转型与战略合作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分析:
一、技术竞争:中国创新力反超德国
1.全球创新排名重构
德国汽车管理中心(CAM)2024年研究显示,全球前10大最具创新力车企中,中国首次占据5席(如吉利、上汽、小鹏等),而德国车企份额从45%降至23%。
中国在电动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速度远超德国。例如,中国车企在2023年创新数量增长32%,而德国仅增8%。
德国传统优势如生产线供应链和化工原材料(如巴斯夫)仍存,但智能化与电动化技术已逐渐被中国车企主导。
2.技术定义权转移
中国重新定义了高端汽车的标准:电动化、智能化与经济性结合。例如,中国某纯电车型售价仅为德国同类车一半,却集成AI停车与个性化交互功能。
德国车企因保守的软件策略错失中国市场先机,奔驰、宝马等品牌在华销量大幅下滑(如保时捷2024年销量降28%)。
二、市场依赖与竞争失衡
1.德国对华市场高度依赖的危机
中国市场占德国三大车企(大众、宝马、奔驰)全球销量的30%-40%,但2024年销量普遍下降10%-28%,直接导致德国车企利润暴跌(如宝马利润降37%)。
中国本土品牌崛起挤压德系车份额。例如,比亚迪、蔚来等通过高性价比与技术创新抢占中高端市场。
2.欧洲市场的攻守转换
中国车企正通过收购德国工厂(如大众计划关闭的工厂)或本地化生产(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规避欧盟关税,增强在欧洲的市场渗透。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最高达37.6%)未能阻挡中国车企布局,反而加速其欧洲供应链建设。
三、德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困境
1.成本与政策压力
德国电价是中美的3倍,叠加高税率与官僚主义,削弱其竞争力。行业预测,到2035年德国汽车业或减少18.6万个岗位。
大众、博世等企业已启动裁员(如大陆集团裁3000研发岗),关闭工厂以削减成本。
2.战略迷失与极端转向
面对核心业务萎缩,部分德国车企考虑转产军用车辆。大众CEO称可能利用闲置工厂生产武器,引发二战军工历史的争议联想。
此举反映行业对传统汽车市场前景的悲观,但也可能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与国际市场信任。
四、中德合作与战略博弈
1.竞合关系的复杂性
合作需求:德国依赖中国供应链(如电池材料)与市场,奔驰CEO曾呼吁欧盟降低对华关税以维持竞争力。
竞争加剧:中国车企通过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正在全球市场挤压德国份额,甚至反向输出至欧洲。
2.地缘政治影响
美国对德国汽车加征关税威胁(税率或达25%),迫使德国车企寻求与中国合作以平衡风险。中国贸促会2025年率队赴德,重点对接宝马、博世等企业,强化产业链合作。
德国政界与产业界对华态度分裂:一方面支持军工业转型以应对危机,另一方面担忧过度依赖中国技术。
五、总结:中国影响力的多维度扩展
德国之声以汽车产业为切入点,其核心逻辑可能是: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渗透与资本输出,正从单一产业竞争扩展至对德国工业体系的结构性影响。这种“掌控力”体现在:
技术标准重塑:中国定义未来汽车技术方向,倒逼德国转型;
产业链重构:中国收购德国工厂或建立欧洲生产基地,逐步掌握制造与供应链话语权;
地缘经济博弈:中美欧三角关系中,德国因成本与市场依赖被迫调整战略,而中国借势扩大全球工业影响力。
未来,德国需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间寻找平衡,而中国则可能以汽车产业为杠杆,进一步深化对欧洲高端制造业的整合。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