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中资矿场酸液泄漏,造成所谓”灾难性后果”。
事件背景
此次泄漏事件凸显了中资企业在赞比亚铜矿开采中的主导地位。
作为非洲第二大、全球前十的产铜国,铜是赞比亚的重要出口商品。
该国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制造所需的铜矿资源开采中,中资企业屡被指控违反劳动法、安全规范和环保标准。
赞比亚积欠中国的40亿美元债务迫使该国在2023年违约后启动债务重组。
关键信息
赞比亚工程学会调查显示,2月18日一处尾矿坝(用于储存采矿废料的土质堤坝)坍塌,约5000万升废水泄入卡夫埃河。
该国2000万人口中约60%生活在卡夫埃河流域,依赖这条近1600公里长的水道进行农业、工业及渔业活动。
总统希奇莱马称这场危机威胁野生动物与民生,邻近70万人口的基特韦市被迫全面断水。
当局已空投数百吨石灰中和酸性污染物。
现场直击
泄漏后的影像显示,距离矿场96公里下游河段出现大量死鱼。
涉事企业为中色非矿浸出赞比亚公司(中色集团控股)。
当地居民科尼利厄斯描述:”2月18日前这还是条生机勃勃的河流,现在完全死亡,难以置信”。
政府发言人强调将追责企业承担清理费用,环境部长称已控制污染扩散,持续监测PH值,并责令企业赔偿受损农户和消费者。

各方表态
环保活动家姆巴称此为”真正具有灾难性后果的环境危机”。
环境工程师辛温加批评”投资者在环保方面的严重失职”。
涉事企业董事长张文表示”此次灾难敲响警钟,将全力尽快修复环境”。
赞比亚水利部声明指出污染已造成水生生物大规模死亡、沿岸农作物毁坏等严重后果。
后续措施
据《赞比亚观察》报道,政府已责令涉事企业暂停三座尾矿坝运营,待堤坝修复完成后方可复产。
环境部长姆波沙透露,近期报告显示酸性污染扩散已得到控制,专业团队持续监测水体PH值。
本文编译于新闻周刊,由Micah McCartne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结合关于中国矿业污染的多起典型案例及分析,可以推测该文章可能聚焦于矿业酸性废水泄漏引发的重大环境灾难,并结合地图展示污染范围。以下从污染事件、成因、影响及治理挑战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典型案例:矿业酸性泄漏的“灾难性”后果
1.福建紫金矿业铜矿泄漏事件(2010年)
事件概述:紫金矿业位于福建上杭的铜矿湿法厂发生含铜酸水泄漏,9100立方米废水污染汀江,导致下游大面积死鱼(约378万斤),并瞒报事故9天。
环境影响:污染物通过河流扩散,破坏渔业和生态链,部分江段水质长期超标,甚至威胁饮用水安全。此次事件被定性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凸显企业环境责任缺失。
社会反响:事件引发公众对矿业公司瞒报行为的强烈质疑,紫金矿业被列入“最需提升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榜单。
2.湖南怀化硫酸厂泄漏事件(2008年)
地下水污染与中毒事件:硫酸厂泄漏导致地下水含砒霜等剧毒物质,官方通报26人中毒,但医院和村民反映实际中毒人数逾千,甚至出现病危案例。
暴露问题:地方政府初期检测称水质“安全”,后证实严重污染,反映监管滞后与信息公开不足。
3.广东茂名稀土矿酸水泄漏(2013年)
持续污染风险:非法稀土矿点泄漏酸水,污染源pH值达4(正常为6以上),虽已采取石灰中和措施,但污染源治理仍不彻底。
二、污染成因:矿业开发与防控漏洞
1.尾矿库设计缺陷与自然灾害
尾矿库是矿业污染的主要源头。许多矿企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建造尾矿坝,难以抵御洪水冲击。例如,湖南郴州矿区因尾矿库垮塌,污染半径达25-36公里,影响上千平方公里土地。
长期渗漏问题:即使未发生事故,尾矿库排水和土壤渗漏仍会导致重金属缓慢扩散。
2.环境监管与信息公开不足
紫金矿业和怀化硫酸厂事件中,企业瞒报、政府检测滞后,加剧了污染后果。
部分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优先,忽视环境风险。例如,湖南郴州矿区每年为地方创造2000万元税收,但污染治理投入不足。
3.技术与管理短板
废弃矿井酸性排水治理难度大,污染物成分复杂,且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现有治理依赖末端处理(如石灰中和),缺乏源头防控技术。
三、环境与社会影响
1.生态破坏
酸性废水导致河流pH值失衡,重金属(如镉、砷、铅)污染土壤和水体,使农作物无法生长。例如,湖南郴州部分土地寸草不生,甚至竹子也无法存活。
2.健康威胁
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积累,引发癌症、皮肤病等健康问题。云南、广西等重污染区居民癌症发病率显著升高。
3.经济与社会稳定
渔业和农业损失巨大,如福建汀江流域渔民因死鱼事件破产,湖南怀化村民因污染失去生计。
四、治理挑战与建议
1.亟需系统性防控
九三学社中央提案建议:建立“分区管理,分级防控”体系,加强闭坑矿井水质监测,推动源头治理技术研发(如注浆封堵地下水通道)。
2.强化环境责任与透明度
对上市公司环境风险加强监管。例如,2023年A股绿色周报显示,多家企业因水污染被罚,但处罚力度仍不足以形成威慑。
3.公众参与与长期修复
需提升公众对“隐性污染”的认知,如通过灌溉水进入粮食的重金属危害。同时,探索低成本自然修复技术,如利用地势特点促进水体自净。
总结
若该新闻周刊文章结合地图展示污染范围,可能以紫金矿业汀江污染、湖南郴州重金属污染区等为典型案例,揭示中国矿业开发中“灾难性污染”的空间分布与连锁影响。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企业环境责任缺失、监管漏洞,也反映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未来需通过技术升级、制度完善和公众监督,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