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正进入一个现代历史上首次不再受外部大国主导的时期,”国际战略研究协会主席格雷戈里·科普利向《新闻周刊》表示,”欧洲、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影响力正让位于看似真空的状态。”
这个”迅速成为全球关键重心”的大陆,可能在各方争夺金钱、权力与影响力的过程中掌握自身命运。
印度和中国——事实上已然是——将成为这场竞争的两大参与者。
中国共产党拥有长期先发优势。
自新中国成立起,北京就将对非关系置于优先地位。
毛泽东视非洲国家为与苏联争夺国际共运领导权的天然盟友,尤其觊觎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权。
如今,王毅外长今年1月的访非行程表明,非洲仍是北京的重点关注对象。
据官方统计,2025年是中国外长连续第35年首访选择非洲。
当前,中国在非洲大陆占据主导地位:最大双边贸易伙伴、最主要债权国、最大投资方。
但中国地位正在削弱,某些领域衰退速度惊人。
随着习近平野心扩张,非洲的战略权重相对下降。
如今,这位领导人面临的”帝国过度扩张”困境——耶鲁大学保罗·肯尼迪提出的经典概念——正日趋严峻。
中国经济深度下滑加剧了过度扩张危机。
去年增长率远不及宣称的5.0%,甚至可能停滞。
但无论如何,现有增速已不足以偿还债务。
数十年举债扩张后,中国总债务规模可能已达GDP的375%甚至400%。
多重危机叠加下,习近平的全球基建计划”一带一路”面临资金枯竭。
“这个旨在取代欧美投资的倡议已基本耗尽资金,”《防务与外交战略政策》总编科普利指出,”北京现在仅进行小规模交易,大量基建项目烂尾。原计划打造的非洲腹地至印度洋港口交通网也未能完成。”
标志性工程蒙巴萨-乌干达铁路就是例证。
穿越肯尼亚国家公园后,铁轨止步于裂谷省杜卡莫贾镇附近的荒野,距离乌干达边境尚有320公里。
中国进出口银行虽提供融资,但拒绝追加后续资金。
印度能否填补空白?
“印度投入大量外交资源经营非洲,包括利用2023年G20轮值主席国身份推动非盟入局,”民主国防基金会研究员克莱奥·帕斯卡尔表示,”这种’第三道路’策略深受欢迎,尤其受那些试图摆脱中西影响的国家的青睐。”
新德里智库新线研究所高级主任卡姆兰·博哈里认为:”中国经济放缓与印度增长轨迹,可能为后者创造扩大非洲影响力的机遇。虽然印度经济体量较小,难以像中国那样投射地缘经济影响力,但其聚焦人力资源开发,与中国侧重硬件基建形成差异。”
但印度进展多局限于边缘地带。
“影响力基本限于塞舌尔、毛里求斯等非洲离岸岛国,”科普利指出,”尽管曾被视作替代中国的理想选项,但印度行动过于迟缓。”
中印竞争已然展开。
历史上,印度企业难以抗衡获政府支持的中国国企。
但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低迷,北京将无力继续收买非洲精英。
印度正加紧布局。
莫迪总理去年11月访问尼日利亚——继1969年伊丽莎白二世后第二位获颁尼日尔大指挥官勋章的外国政要——凸显新德里战略转向。
2月底的日印非商业论坛上,外长苏杰生暗讽中国对非”掠夺模式”。
“印度始终致力于构建长期互利伙伴关系,”苏杰生表示,”不同于资源攫取模式,我们注重能力建设、技能培训和技术转让,助力非洲培育内生增长生态。”
北京迅速反制。
针对苏杰生言论,《环球时报》抨击印度对非外交是”酸葡萄心理”,自诩”连续15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这种防御姿态恰恰印证:中国长期主导的大陆上,印度正取得突破。
尽管《环球时报》否认存在”全球南方领导权之争”,但中印竞争态势已然显现。
中国清楚意识到,趋势并不有利。
用中国人的话说,非洲将成为”世界下一个增长热点”。
除南非、苏丹等少数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正蓄势待发。
鲜有关注者,但中印深知其中利害。
本文编译于新闻周刊,由Gordon G. Chang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新闻周刊》的文章标题“Is China Losing Africa to India?”(中国正在将非洲“输给”印度吗?)折射出近年来国际舆论对中印在非洲竞争态势的关注。以下是基于多角度信息的分析解读:
一、中印在非洲的竞争格局
1.经济与贸易体量对比
中国的领先地位:中国长期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中非贸易额达2000亿美元(2015年数据为印度的4倍),且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领域占据主导。例如,中国在非洲修建港口、铁路等“经济起飞的基础设施”,并通过“一带一路”深化合作。
印度的追赶策略:印度通过信贷(向非洲提供320亿美元信贷)、医疗援助、信息技术合作等方式扩大影响力,但其经济规模仅为中国的1/5,贸易额(720亿美元)和投资规模仍远落后于中国。
2.软实力与文化渗透
印度的独特优势:印度与非洲的历史文化联系更深,如非洲有270万印度裔人口(如毛里求斯70%为印度裔),宝莱坞影视、卫星电视网络覆盖非洲,形成文化亲和力。
中国的挑战:中国在非洲的文化影响力较弱,但通过教育合作、技术培训等逐步提升软实力。然而,西方和印度媒体常指责中国“资源殖民主义”,而印度则以“非扩张性伙伴”自居。
二、印度的战略举措与局限性
1.地缘政治布局
莫迪政府通过访问非洲国家(如毛里求斯)、举办“全球南方之声峰会”等,强化印度作为“南方国家代表”的形象,试图对冲中国影响力。
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支点(如毛里求斯)加强防务合作,但被指“双标”——既批评中国投资,又寻求自身利益。
2.行业与模式差异
制药与信息技术:印度以仿制药和低成本数字化技术(如移动支付)吸引非洲国家,而中国转向生物医药创新和高标准基建,形成差异化竞争。
合作模式:印度强调“需求导向”的小型项目(如医疗中心),中国则以大型基建为主,但面临环保与可持续性争议。
三、中国的回应与优势
1.长期积累与民意基础
中国通过数十年援助和投资(如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化案例),在非洲积累了深厚的民意基础。非洲国家普遍视中国为“可靠的发展伙伴”。
中国推动非洲工业化,助力其从“资源输出”转向“制造与消费市场”,与非洲的“大团结”愿景契合。
2.应对竞争的策略
开放合作态度:中国不排斥印度参与非洲发展,认为多方合作可扩大非洲自主选择空间。
技术升级与本地化:中国通过5G、新能源技术(如光伏)深化合作,并注重环保(如绿色基建),回应西方批评。
四、非洲的自主性与平衡外交
非洲国家在中印之间采取“实用主义平衡”策略:
经济需求优先:中国满足基建与工业化需求,印度提供医疗、IT等民生领域支持。
政治多元化:非洲国家拒绝选边站队,例如毛里求斯既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又与印度保持防务合作。
五、结论:竞争而非替代
1.中国未“失去”非洲:中国在非洲的根基深厚,贸易与投资规模短期内难以被印度超越,但需应对印度在文化渗透、本地化合作上的挑战。
2.印度的局限性:受限于经济实力和国内官僚主义,印度难以复制中国模式,但其“软实力+小规模项目”策略可能在某些领域占据细分市场。
3.非洲的机遇:中印竞争为非洲提供更多合作选项,但非洲需警惕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强化自主发展议程。
最终判断:标题“Is China Losing Africa to India?”更多是西方媒体的叙事框架。现实中,中印在非洲是“差异化竞争”而非“零和博弈”,非洲国家的选择将基于自身发展需求,而非被动接受外部势力主导。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