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将部署可打击朝鲜和中国本土的远程导弹,九州导弹部署计划被称为“反击能力”组成部分,对美日安保条约的担忧加剧。

日本计划在南部九州岛部署远程导弹。
此举源于对特朗普政府安保条约立场的担忧及持续的地区紧张局势。
射程约1000公里的导弹将可打击朝鲜及中国沿海地区目标,计划明年部署于两处现有导弹驻地。
共同社援引政府消息称,此举将加强冲绳岛链战略防御,属于日本发展”反击能力”的组成部分。
鉴于冲绳群岛距台湾仅110公里,当地不会部署远程导弹以避免刺激中国,现有短程导弹系统已部署该区域。
福井县立大学名誉教授岛田洋一表示:”面对中朝威胁升级,日本用更有效武器系统应对理所当然。应快速部署远程导弹强化安保。”
3月6日,特朗普指责《美日安保条约》不对等:”我们保护日本,他们却不保护我们。条约就是这么写的,他们还在经济上赚我们钱。到底谁定的这种条款?”
该条约签订于1951年日本被占领时期。
日本军事行动受宪法第九条制约,该条款系二战后美国强加。
岛田认为增强导弹系统等”积极措施”能强化美日关系,”特朗普要求对等防御并不过分”。
天普大学东京校区教授罗伯特·杜加里克指出,特朗普对北约盟友的言论令日本担忧其履约诚意。
“美日同盟显然陷入困境,”杜加里克表示,”即使中国攻日,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是否履约仍是未知数,这很危险。”
候选部署地为九州现有导弹基地:大分县汤布院驻地和熊本县健军驻地。
新武器系统系12式陆基反舰导弹升级版。
杜加里克认为这是日本军力渐进增强的一环,该国需根据地缘政治变化”重新思考安保政策”。
杜加里克指出,广岛长崎核爆80年后,若日本认为失去美国军事庇护,”是否拥核将引发激烈争论”,尽管该议题长期属于禁忌。
本文编译于卫报,由Gavin Blai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日本近期计划部署射程覆盖朝鲜和中国的远程导弹,这一动向涉及军事战略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及地区安全格局变化,可从以下角度分析解读:
一、日本远程导弹部署的技术特性与战略意图
1.导弹性能与部署计划
日本计划部署的远程导弹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自研的12式地对舰导弹改进型,射程约1000公里,拟于2025年底在九州地区部署;二是正在研发的射程达3000公里的新型弹道导弹,明确具备“反击敌方基地”的进攻性能力。此外,日本还试射了射程2000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采用类似中国“钱学森弹道”的滑翔技术,可覆盖中国西北部重要军事设施。这些导弹不仅射程远超“专守防卫”需求,且具备对陆攻击能力,标志着日本军事战略向“先发制人”转变。
2.地缘战略目标
应对中国崛起:日本认为中国海军实力增强及台海局势变化威胁其西南防御,部署导弹旨在缩小与中国导弹力量的差距,并形成威慑。
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美国计划在日本部署“堤丰”导弹系统(射程覆盖中俄朝),日本本土导弹部署与美国形成互补,巩固美日军事同盟,服务于对华遏制战略。
突破“和平宪法”限制:通过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赋予自卫队“反击能力”,逐步摆脱战后军事约束,实现“正常国家化”。
二、地区安全风险与连锁反应
1.加剧中日、日韩对立
中国将日本的导弹部署视为“危险挑衅”,认为其本质是军国主义复活的体现,严重威胁东海、南海及台海稳定。韩国则因历史问题与领土争议,对日本军事扩张保持警惕,可能被迫强化自身军备,引发东亚军备竞赛。
2.美日同盟的“双刃剑”效应
美国虽乐见日本增强军事能力以分担制华压力,但日本过度依赖美国可能导致战略自主性丧失。例如,美日联合部署的“堤丰”系统虽增强威慑,却使日本成为中俄军事反制的首要目标。
3.朝鲜与俄罗斯的反制
朝鲜已通过试射导弹回应美日行动,俄罗斯则与中国在日本海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展示反击能力。若日本持续强化进攻性武器,可能刺激朝俄采取更激进措施,进一步恶化地区安全环境。
三、日本国内政治动因与国际舆论争议
1.右翼势力推动
自民党内部为争取保守派支持,候选人频繁提出激进军事主张。例如,高市早苗提出部署覆盖“中国全境航空基地”的导弹,迎合右翼选民。这种政治氛围推动日本加速摆脱战后体制束缚。
2.国际社会的质疑
日本以“防御”为名研发进攻性武器,被多国批评违反国际规则。例如,其高超音速导弹技术被指可能借鉴美国或中国技术,凸显军事扩张的隐蔽性。此外,日本在核污水排放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削弱了其“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主张的道德正当性。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与长期影响
1.军事反制与防御升级
中国国防部多次警告日本“汲取历史教训”,并可能通过增强导弹部署、提升高超音速武器技术、完善反导系统等方式形成对等威慑。例如,中俄联合军演已展示区域联合作战能力。
2.外交与多边机制制衡
中国通过支持《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深化与东盟合作,削弱日本主导的“安全叙事”。同时,联合俄罗斯、朝鲜等国家,构建反制美日同盟的统一战线。
3.经济与舆论施压
中日经贸依存度高(2024年贸易额占日本外贸重要份额),中国可通过对日经济反制(如限制关键原材料出口)增加日本国内政治成本。舆论上,中国强调日本“二战战败国”身份,揭露其军事扩张的历史风险,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结论
日本部署远程导弹的本质是以“防御”为幌子推进军事正常化,其背后既有应对中国崛起的现实焦虑,也有配合美国战略的依附性选择,更暗含国内右翼势力的政治野心。这一动向将导致东亚安全格局进一步失衡,加剧大国对抗与军备竞赛。中国的反制需兼顾硬实力威慑与软实力博弈,既要通过技术升级维护主权安全,也需联合地区国家构建多边制衡机制,防止日本单边行动破坏区域稳定。长远来看,日本若无法平衡对美依赖与邻国关系,其战略困境将日益凸显。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