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强国若要遏制日益挑战其核心利益的对手,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孤立和挤压对手来实施遏制,包括借助制裁和战略联盟对其经济及安全施加压力。
二是寻求在不破坏正常贸易和外交关系的前提下进行隐蔽遏制。
特朗普总统转向遏制扩张主义中国的战略刚刚起步,但已明显看出其做法——与冷战时期公开对抗或拜登对俄政策大相径庭——很可能选择第二条道路。
特朗普的策略将试图在不诉诸公开敌对的情况下限制中国的影响力和实力。
特朗普上任初期就试图停止他口中的乌克兰”荒谬战争”,主因是这场冲突分散了美国对印太地区紧迫挑战的注意力,使中国成为最大赢家。
俄乌停火将使美国能将战略重心和军事资源从欧洲转向正在塑造新全球秩序的印太关键区域。
国防部长彼得·赫格斯2月12日对欧洲的警告印证了这一点:”美国不再容忍助长依赖性的失衡关系”,欧洲必须通过”前线领导”承担”自身安全责任”,以便美国优先”在印太威慑对华战争”。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80年主导地位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并非来自野心主要限于”近邻”的俄罗斯,而是来自全球崛起的中国。
事实上,当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时,尽管中俄有”无上限”伙伴关系,中国正悄然侵蚀俄传统势力范围,包括将中亚前苏联共和国纳入其轨道。
在印太地区,中国近期在澳大利亚、越南和台湾周边军演更彰显其日益强硬的姿态。
特朗普政府正着力限制中国获取美国先进技术及对美关键基础设施投资。
白宫近期向各部门下发的备忘录试图通过系列限制重构对华经济关系,包括阻止美国资本用于中国军事现代化,叫停中国获取”尖端技术、知识产权及战略产业影响力”的投资策略。
备忘录还要求对美在华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科技、高超音速、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定向能等涉及军民融合战略的领域实施新增或扩大投资限制。
特朗普自诩交易艺术大师,似乎愿意通过交易缩减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
他时而对习近平主席不吝赞美,称其为”杰出领导人”,将恭维与强硬手段结合运用。
但特朗普已升级关税战。
本月对华商品加征的10%关税,叠加2月初的10%关税,使得总税率达20%,再加上其首任期的25%关税,形成多梯级关税壁垒。
特朗普对加墨强硬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两国是中国低价商品免税入美的后门。
对商品原产地的担忧也解释了为何其暂停对加墨商品25%关税仅适用于2020北美贸易协定覆盖商品,大量产品仍适用新高关税。
该协定规定,只有主要使用北美零部件制造的商品才能免税入美。
中国因素在特朗普近期25%钢铝关税中同样凸显。
这些关税虽惩罚了美国盟友,实则剑指中国。
面临经济放缓、通缩压力及房地产危机,中国将过剩钢铝产量倾销至美国盟友市场,这些国家又将其高价产品转口美国。
更深层看,特朗普的早期举措意在遏制中国出口海啸。
中国生产全球31%工业品却仅消费13%的畸形现状难以为继。
美国引领的对华出口依赖增长模式的反制,可能加剧其当前经济困境,拖慢军力建设,制约债务陷阱外交。
作为”笑脸遏制”战略的一部分,特朗普将继续强调”对华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正如其重返白宫后所言。
但可预见其政府将在经济交往中施加战略约束:限制中方获取关键技术、严审对华投资、推动美企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
采用精准经济限制而非全面制裁,既能保持非敏感领域交往,又能在必要时施加压力。
就美国在印太的军事态势而言,威慑或成主基调。
特朗普政府虽避免可能激化矛盾的挑衅行动,但料将加强威慑以防侵略,包括针对日益脆弱的台湾地区。
该战略或致力于使对手感到四面楚歌,却不见重拳出击。
本文编译于国会山报,由Brahma Chellane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特朗普任内的对华战略常被概括为“笑脸遏制”(containment with a smile),这一表述体现了其政策中“表面合作”与“实质遏制”的双重性。结合多方面的行动背景与影响,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经济与贸易:施压与阶段性妥协并存
1.关税武器化:特朗普政府以“公平贸易”为名,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对约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并将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问题纳入谈判框架。尽管2019年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暂停部分关税,但大部分惩罚性关税仍保留,形成长期经济压力。
2.战略模糊性:美国媒体指出,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的强硬言论常超出实际措施。例如,对香港制裁的宣布缺乏具体细节,部分举措(如退出WHO)被视为转移国内疫情与抗议危机的政治手段。
二、军事与安全:强化竞争与威慑
1.大国竞争定位:2018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强调通过军事现代化、核力量升级(如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研发)和“多域战”概念,维持对华军事优势。
2.区域联动遏制:在亚太地区,美国通过扩大盟友责任(如要求日本增加防务支出)、强化军事部署(如阿富汗战略调整)及介入南海问题,试图构建对华包围网。
三、外交与意识形态:分化国际共识
1.单边主义与盟友矛盾: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等国际协定,削弱了与欧洲的协调,却借此施压中国在伊朗等地的经济利益(如“一带一路”合作受阻)。
2.舆论塑造:通过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干涉内政”等,将国内矛盾(如疫情应对不力、种族问题)转嫁为对华敌意,服务于选举政治需求。
四、“微笑”背后的策略本质
1.非传统遏制手段:与冷战时期直接对抗不同,特朗普更依赖经济制裁、技术封锁和舆论战,同时保留高层对话(如贸易谈判),形成“斗而不破”的局面。
2.国内政治驱动:对华强硬成为两党共识,但特朗普的个性化风格(如推特外交)使政策呈现碎片化,实际效果受制于国内分裂与国际反应。
五、中国的应对与战略影响
中国在回应中既强调合作意愿(如维护中美关系大局),也明确反对“无端指责”,并通过反制措施(如对等关税)与多边合作(如维护《伊朗核协议》)抵御压力。然而,特朗普的策略客观上加剧了中美结构性矛盾,推动全球供应链重组与科技“脱钩”趋势。
结论
“带着微笑的遏制”实质是特朗普时代美国对华战略的实用主义体现:以经济利益为优先抓手,军事威慑为后盾,配合舆论攻势,试图在避免全面冲突的前提下限制中国崛起。然而,其政策内在矛盾(如盟友关系损耗、国内政治极化)削弱了长期有效性,反而促使中国加速战略自主进程。这一模式为后续美国对华政策提供了“混合策略”的参考,但也揭示了单边遏制的局限性。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