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呼吁长江和记实业在出售给美国投资者时“三思”自身立场和所处阵营。

中国批评将控制巴拿马港口的业务出售给美国投资者,称这家总部位于香港的母公司应该“三思而后行”,这笔 228 亿美元的交易是“强权政治”,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周五,总部位于香港的集团长江和记股价下跌逾 6%,此前北京支持的报纸《大公报》刊登了一篇批评性评论。
上周,长江和记达成协议,将巴拿马港口公司的多数股权出售给由美国金融巨头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该公司持有运营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合同,有效期至 2047 年。
此举是在唐纳德·特朗普施压要求结束他所认为的中国对巴拿马运河这一关键贸易路线的影响和控制之后做出的。
周五,中国在《大公报》上发表措辞强硬的评论文章,指责美国“通过卑鄙的手段”施压达成协议。
“[批评者]认为,这是毫无骨气、卑躬屈膝、唯利是图的举动,出卖诚信以谋取私利,”该评论文章写道。“这是无视国家利益的行为……[这是]背叛和出卖全体中国人民的行为。”
该评论文章称,此次交易将导致中国的航运和贸易受到美国遏制,长江和记应该“三思而后行”,考虑“他们站在什么立场和哪一边”。
该评论文章发表后,负责监督香港事务的中国香港和澳门事务办公室(港澳办)在其网站上重新发布了该文章,引发投资者担忧,如果没有北京的支持,该交易可能无法完成。
贝莱德收购巴拿马港口是和记港口全球业务更广泛交易的一部分,该交易将使这个以美国为首的集团控制 23 个国家的 43 个港口。
“这是包装成‘商业行为’的强权政治,”该评论文章指出。“这项交易是美国的霸权行为,它利用国家权力,通过胁迫、施压和利诱等卑鄙手段侵犯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今年 2 月访问巴拿马城,会见巴拿马总统何塞·劳尔·穆利诺。
会后,他说“中国共产党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是不可接受的,美国将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其权利”。
长江和记坚称,这笔交易与特朗普“夺回”运河的誓言无关。
“我想强调的是,这笔交易纯粹是商业性质的,与最近有关巴拿马港口的政治新闻报道完全无关,”长江和记的联席董事总经理弗兰克·西克斯特 (Frank Sixt) 表示。“[此次出售] 是一个快速、谨慎但竞争激烈的过程的结果,收到了大量投标和意向书。”
长江和记正与贝莱德财团进行为期 145 天的独家谈判,但交易尚未最终敲定。
周四,有消息称特朗普政府已呼吁五角大楼提供军事选项,以确保美国能够完全使用巴拿马运河。
一名美国官员表示,一份被特朗普政府称为临时国家安全指导的文件已要求军方研究确保“不受限制”地使用运河的选项。
美国政府还提议对进入美国的中国制造船舶征收高达 150 万美元(120 万英镑)的高额税款,这是将更多船舶制造业务带回美国的计划的一部分。
2023 年,中国大陆和香港占长江和记总收入的近 14%,而英国和欧洲业务约占一半。
亿万富翁李嘉诚控制的长江和记一直坚称其业务运营独立于中国,中国于 1997 年从英国手中接管了香港。
在英国,长江和记正在将其移动业务 3 与沃达丰合并。
本文编译于卫报,由Mark Swene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和)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巴拿马港口多数股权的交易引发中国官方及舆论的强烈反应。这一事件涉及复杂的商业逻辑、地缘政治博弈与中国国家利益的权衡,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1. 官方表态与舆论批评的差异
中国外交部的谨慎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3月5日表示,对具体交易不予评论,但强调支持香港企业合法海外投资,反对国际经贸中的胁迫手段。这一表态未直接批评交易本身,而是重申原则性立场,试图平衡企业自主性与国际规则。
港澳办与《大公报》的尖锐批评:3月13日,国务院港澳办转载《大公报》评论文章《莫天真,勿糊涂》,指出交易“非普通商业行为”,并质疑企业在中美博弈中的立场选择。文章批评长和“见利忘义”,将国家利益置于商业利益之下,认为此举可能使中国在巴拿马运河的航运安全受制于美国。
差异解读:官方表态倾向于维护企业海外投资的合法性,避免直接介入商业决策;而舆论批评则聚焦于交易背后的政治风险,反映中国国内对美战略博弈加剧的担忧。
2. 交易的地缘政治风险
美国控制运河的战略意图: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1月上任后,多次宣称要“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并通过国务卿鲁比奥施压巴拿马政府。美方将此次交易视为“对华竞争胜利”,意图通过资本手段重新掌控这一全球6%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
对中国航运的潜在威胁:中国商船占巴拿马运河货运量的21%,若美国通过选择性限流、加征费用等手段施压,可能直接影响中国与拉美贸易的物流成本及供应链稳定性。此外,贝莱德财团控制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后,可能配合美国政策挤压中国航运企业份额。
3. 交易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压力
长和的财务考量:交易为长和带来190亿美元现金,净负债率从23.6%降至18%,符合其优化资产结构的战略。巴拿马港口对集团利润贡献仅1%,出售低效资产可聚焦核心业务。
美国政治施压的不可抗力: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巴拿马终止与长和的合作,并通过《托里霍斯-卡特条约》外的“现实政治”迫使交易达成。巴拿马政府转向亲美立场,取消参与“一带一路”并承诺美军免费使用运河,进一步压缩长和运营空间。
4. 对中美博弈与国际规则的影响
中国维护多边秩序的困境:中方一贯主张巴拿马运河中立性,但美国通过资本与政治捆绑将其“武器化”,暴露国际规则在霸权干预下的脆弱性。中国外交部虽强调反对胁迫,但未直接介入交易,显示在“不干涉内政”原则与维护利益间的平衡难题。
全球供应链安全的连锁反应:若美国以巴拿马为范本,通过政治施压控制更多关键港口,可能迫使中国加速布局替代路线(如中欧班列),但短期内难以弥补运河的战略价值。
5. 后续影响与潜在风险
企业合规与舆论压力:中国可能加强对外投资审查,要求企业评估地缘政治风险。此次事件警示中资企业在敏感领域需兼顾商业与政治考量,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牺牲品。
中美关系与地区稳定:交易加剧中美在拉美的影响力竞争,或刺激中国加大对地区国家的经济与安全合作。巴拿马短期内虽获美支持,但主权受损风险可能引发拉美国家反弹。
总结
此次交易本质是商业决策与地缘政治交织的产物。中国的批评既是对美国霸权行径的抵制,亦是对企业“国家利益底线”的警示。未来,类似事件或将频繁考验中国在维护企业自主权与应对战略竞争间的平衡能力,而全球供应链安全与国际规则的有效性亦面临更大挑战。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