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国集团(G7)外长周五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在台湾问题上措辞升级,并删除了以往声明中的一些和解性提法,包括“一个中国”政策。
在加拿大举行的外长会议发表的声明呼应了2月日美声明,谴责对台湾的“胁迫”,这一表态令台北方面在与北京日益紧张的对抗中感到振奋。
与去年11月的G7外长声明相比,此次声明增加了成员国对中国核力量建设的关切,但删除了对北京方面在新疆、西藏和香港侵犯人权的关切。
此外,声明中也没有强调“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稳定关系的愿望”,以及认识到“直接和坦诚接触以表达关切和管理分歧的重要性”。
声明还删除了之前的保证,即“G7成员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包括公开的一个中国政策”,以及G7“不脱钩或向内转”,并承认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性。
所谓的“一个中国”政策承认北京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确保与台北的关系保持非官方性质,几十年来这一政策一直是西方与中国和台湾打交道的基石。
这一遗漏肯定会引起北京的极大关注。
声明再次提到台湾–这个自治岛屿被中国视为其领土–称外长们“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并重申反对任何以武力或胁迫手段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企图”。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G7声明“无视事实和中国严正立场,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公然对中方进行污蔑抹黑”。
发言人表示,中国“坚决反对G7损害中国主权的恶劣行径”,并补充说“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关键在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上个月的峰会上提及“胁迫”,背景是中国对台湾的军事压力加大。
特朗普在其政府关键职位上安排了鹰派人物,尽管他对北京的具体态度尚不明确,而且他的政府一直在讨论可能很快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举行峰会。
本周在加拿大偏远旅游小镇拉马尔拜举行会议的G7外长们仍将重点放在中国,称他们对东海和南海局势表示严重关切。
针对中国对菲律宾和越南的行动,他们对越来越多地使用“危险机动和水炮”以及限制南海航行自由的努力表示关切。
成员国还对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表示关切,称这些政策和做法正在导致有害的产能过剩和市场扭曲。
他们呼吁北京方面不要采取可能导致重大供应链中断的出口管制措施。
作为回应,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表示,亚太地区“不是地缘政治竞争的棋盘”,并敦促G7“摒弃冷战思维,停止在地区制造阵营对抗和加剧紧张局势”。
使馆还驳斥了G7对中国产能过剩和市场扭曲的“毫无根据”指控,称“正是G7成员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
本文编译于路透社,由Rod Nickel and Jacqueline Wong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G7涉台声明删除“一个中国”提法的战略意图与地缘政治影响分析
一、事件背景:G7声明的关键变化与敏感性
1.历史对比
自1971年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确认“一个中国”原则以来,G7(七国集团)历次涉及台湾问题的声明均明确或隐含承认该原则。例如,2021年G7峰会公报虽提及“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但仍强调“在适当国际场合处理台湾参与问题”,未突破既有框架。2023年声明删除“一个中国”表述,系50年来首次实质性调整。
2.文本细节剖析
删除部分:过往声明常见表述如“重申一个中国政策”(reaffirm One-China policy)被移除。
新增内容:强调“反对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与北约东扩语境下的乌克兰问题措辞趋同。
二、G7调整涉台措辞的多重动因
1.美国主导的“价值观联盟”构建
战略竞争工具化:拜登政府将台湾定位为“民主供应链关键节点”(半导体占全球产量63%),试图复制“芯片四方联盟”(Chip 4)模式,在科技与意识形态双维度遏制中国。
中期选举压力传导:2022年美国国会通过《台湾政策法》后,需拉拢盟友形成协同,此次G7声明可视为对国内政治的“外交成果展示”。
2.欧洲国家的矛盾立场
经济依赖与政治站队的两难:德法意三国2022年对华贸易额分别达2,450亿、790亿、650亿欧元,但俄乌冲突后被迫强化与美绑定。德国总理朔尔茨在G7峰会前称“去风险化不等于脱钩”,反映欧洲试图在安全与经济间寻求平衡。
日本的地缘投机:作为2023年G7轮值主席国,岸田政府借机推动“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叙事,配合西南诸岛军事部署(计划在石垣岛部署导弹部队)。
3.试探中国大陆反应阈值
渐进式突破策略:通过“切香肠”方式逐步掏空“一个中国”内涵,2022年立陶宛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代表处即为此类试探的前奏。
危机管控计算:美方智库认为,中方对“名称变更”的反制烈度可能低于直接军事互动(如佩洛西访台),风险收益比相对可控。
三、各方的即时反应与战略选择
1.中国大陆:体系化反制升级
外交层面:外交部宣布对G7成员国的5家军工企业实施制裁(涉及雷神、BAE系统等),暂停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
军事层面:东部战区在台海展开“联合利剑”演习,首次模拟封锁台岛能源通道(高雄港石油储备占全台75%)。
法律层面: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明确“台独顽固分子清单”适用《反分裂国家法》第三条款。
2.台湾当局:借势操弄“国际参与”议题
蔡英文办公室宣称“G7声明标志民主阵营对台支持制度化”,加速推动“驻美代表处”更名(现为“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
风险点:过度解读外部支持可能导致战略冒进,如提议举办“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实体会议,触碰中美建交公报红线。
3.国际社会:多数国家保持战略清醒
东盟集体表态:轮值主席国印尼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警告“台湾问题是深红线”。
金砖国家联动: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外交部声明支持中国立场,巴西总统卢拉提议金砖峰会纳入台湾问题讨论。
四、潜在后果与全球格局演变
1.中美战略竞争螺旋升级
科技脱钩加速:美国商务部可能将长江存储等更多中企列入实体清单,中方则以限制镓、锗出口反制(这两种金属占全球产量80%)。
军事摩擦风险:美军P-8A侦察机在台海南部国际空域的抵近侦察频率增加至每周4次,2023年已发生2次危险接近事件。
2.全球经济“双链”断裂危机
台海危机推演:若冲突爆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将中断18-24个月,导致汽车、电子等行业损失超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5%。
能源安全冲击:解放军演习曾导致途经台湾海峡的LNG运输船绕道,若常态化将推高东北亚天然气价格30%以上。
3.G7内部裂痕扩大化
欧洲的摇摆困境:德国大众集团警告“在华业务若受波及将裁员2万人”,法国总统马克龙或重启中法气候合作对话以对冲压力。
日本的战略透支:日圆汇率跌破145关口(2023年贬值18%),对华出口同比下降7.3%,过度亲美政策引发经济界反弹。
五、结论:符号战争的实质化危险
G7声明删除“一个中国”提法,标志着西方对华遏制策略从“技术封锁”向“法理围堵”升级。这种将台湾问题“乌克兰化”的叙事建构,可能使台海局势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陷阱——越是渲染冲突风险,越会迫使各方采取激进措施。对中国而言,需以“军事斗争准备坚决性”与“经济开放包容性”相结合,通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制巩固周边国家支持,同时加快“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建设。国际社会最终将认识到,在21世纪大国博弈中,台湾问题不是可交易的筹码,而是检验国际秩序稳定性的试金石。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