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总统呼吁与德黑兰展开对话,北京试图将自身定位为伊朗核问题谈判中的关键参与者。

中国和俄罗斯周五联合伊朗,呼吁西方解除制裁。
此前,特朗普总统本周呼吁与德黑兰进行核谈判,中俄两国均谴责“武力威胁”。
在北京与俄伊副外长就伊朗核问题举行会谈后,中国政府表示,三方一致认为,各方应“放弃制裁、施压和武力威胁”。
这似乎是指特朗普最近向伊朗发出的信号。
特朗普上周表示,他已致信伊朗政府,寻求达成协议以阻止该国获得核武器。
但他警告称,伊朗必须在停止其快速扩张的核计划与在军事打击中失去该计划之间做出选择。
此次会晤是北京与莫斯科和德黑兰紧密合作的最新迹象,也显示出中国渴望成为国际争端的关键调解者。
本周早些时候,三国在阿曼湾举行了联合海军演习。
中俄如今对伊朗的态度与十年前大相径庭。
2015年,两国坚持要求先与伊朗达成停止核武器计划的协议,再解除制裁。
俄罗斯甚至根据该协议接收了伊朗大量核燃料储备。
美国目前正以军事行动相威胁,施加最大政治压力。
但中俄采取了更具合作与调和性的策略。
这意味着大国在如何应对伊朗问题上存在分歧,可能为德黑兰提供更大的外交周旋空间。
“中俄也在向其他国家传递信号:除了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还存在其他选择——莫斯科和北京是有担当的全球行为体,能够应对核武器等重大国际挑战。”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安德里亚·肯德尔-泰勒表示。
伊朗核计划最令人担忧的是其已将潜在核武器材料提纯至60%浓度,接近武器级水平。
若进一步提纯至制造大型核爆所需的90%浓度,可能仅需一周左右。
专家认为,伊朗现有材料足以制造约六件核武器。
俄中未提出清除或降低伊朗潜在核武材料储备浓度的方案,也未回应伊朗安装先进离心机的举动——该设备将大幅提升其浓缩材料库存。
伊朗政府11月下旬宣布将启用先进离心机进行铀浓缩,这可能使其离拥有核武器更近一步。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Keith Bradsher and Berry Wang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中国在伊朗核谈判中支持伊朗并谴责西方武力威胁立场,结合当前国际动态与中方外交策略:
一、中国的外交主张:以多边框架推动政治解决
1.反对武力威胁与单边制裁,倡导对话协商
中国在2025年3月的中俄伊北京会晤中明确提出了五点主张,核心包括反对诉诸武力、坚持政治解决争端、维护《伊朗核协议》(JCPOA)框架,以及要求美国展现复谈诚意等。中方多次强调,制裁施压只会加剧矛盾,唯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达成平衡的解决方案。例如,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指出,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已导致局势恶化,而中俄伊会晤旨在“为恢复对话谈判积累有利条件”。
2.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中方主张统筹核不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的目标,明确支持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享有的合法权利,并呼吁国际社会尊重这一点。这一立场与西方对伊朗核计划的全面限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被伊朗视为“强加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对西方政策的批判:双重标准与霸权逻辑
1.揭露美国“谈判”背后的胁迫意图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多次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谈判为名行施压之实,其真实目的是迫使伊朗接受单方面条件,而非解决问题。中国呼应这一批评,认为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制裁的行为严重损害国际协议信誉,导致当前僵局。例如,特朗普政府一边威胁军事行动,一边要求谈判,被中方视为“缺乏诚意”的霸凌策略。
2.谴责欧洲国家未履行义务
中国与伊朗共同批评欧洲国家未兑现伊核协议中解除制裁的承诺,却持续指责伊朗违约。哈梅内伊称此为“欧洲的傲慢”,而中方则强调“权责平衡”原则,要求各方共同承担责任。
三、中俄伊合作的战略作用:对冲美国压力
1.提供外交与战略支持
中俄伊三方在北京会晤中达成共识,强调终止非法单边制裁的必要性,并呼吁美国回归JCPOA框架。这一合作不仅为伊朗争取谈判筹码,也通过联合军演(如恰巴哈尔港演习)展示三国军事互信,间接回应美国威胁。
2.推动多极化治理模式
中国试图以此次会晤为契机,重塑伊核问题解决机制,摆脱美国主导的单边模式。例如,中方提出“分步对等”原则,强调协商一致,反对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强权逻辑。这一努力被视为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直接挑战。
四、美国的政策困境与中方的应对
1.“极限施压”政策的失效
特朗普政府的制裁虽重创伊朗经济,但未能迫使其妥协,反而促使伊朗加强与中俄合作。例如,伊朗石油出口转向中国市场,部分抵消了美国制裁的影响。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框架深化与伊朗的能源合作,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制裁效力。
2.中方角色的转变:从参与者到协调者
中国在伊核问题中从过去的“协议维护者”转向“解决方案设计者”。例如,北京会晤虽为副外长级别,但被外界视为更高级别谈判的铺垫,且中俄伊联合声明直接挑战美国主导的安理会介入模式。
五、未来挑战与潜在影响
1.美中博弈的溢出风险
若美国加大对伊朗制裁并施压中俄,可能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动荡,甚至升级为地区冲突。中国需在维护能源安全(如保障伊朗石油进口)与避免中美关系全面恶化间寻求平衡。
2.伊核协议的前景分歧
伊朗虽表态愿谈判,但坚持谈判仅限于讨论核计划“可能军事化”的担忧,而非彻底废止核计划。中方支持这一立场,但若美伊矛盾持续激化,谈判重启的可能性将更加渺茫。
结论
中国支持伊朗的核心逻辑在于维护多边主义与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同时通过战略合作对冲美国霸权。这一立场既符合中国在中东的地缘利益(如能源安全与“一带一路”布局),也反映了其对全球治理模式变革的诉求。然而,美国的单边施压与伊核问题的复杂性意味着中方需在长期外交斡旋中应对多重挑战,包括平衡美伊对立、协调中俄伊利益差异等。未来,伊核问题的走向将深刻影响中东权力格局与大国竞争态势。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