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米利班德访问北京,作为创建致力于推动气候行动的全球联盟计划的一部分。

英国希望与中国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构建一个支持气候行动的新全球联盟,以抵消唐纳德·特朗普放弃环保政策、急剧转向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等敌视气候国家的影响。
英国能源与净零排放事务大臣埃德·米利班德于周五抵达北京,展开为期三天的会谈,与中国高层官员就绿色技术供应链、煤炭问题及清洁能源所需关键矿物等议题进行磋商。
英国绿色经济增速是整体经济的三倍,但能否持续取决于对零部件和材料的获取。
米利班德表示:”唯有所有主要排放国采取行动,才能保障子孙后代免受气候变化威胁。若不与中国探讨其如何履行气候责任,就是对今世后代的失职。”
他在《卫报》撰文强调:”仅靠国内行动而不推动其他大国尽责,无法保护当代与未来世代。唯有促使世界各国各尽其责,才能守护农民、退休群体和儿童的未来。”
中国正面临特朗普对美出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冲击,欧盟也可能对钢铁等高碳产品开征绿色关税。
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正从电动汽车、太阳能板等低碳产品创纪录的出口中获益,但仍高度依赖煤炭。
尽管其排放增速似已趋缓,但减排进程能否持续或将取决于政府对特朗普贸易战的应对。
众多专家认为,遏制气候崩溃的唯一希望在于中、欧、英等主要经济体联合脆弱发展中国家形成亲气候阵营,抗衡美俄沙等推动化石燃料扩张的势力。
米利班德此行是八年来英国能源大臣首次访华。
此前他已访问印度、巴西,并在去年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与多国部长会晤。
国际气候政治中心负责人凯瑟琳·阿布鲁指出:”此举意义重大——《巴黎协定》离不开中国参与。中国已表明愿在气候议题上更积极发声,其与欧洲、加拿大、英国合作的开放态度值得关注。”
然而,按照《巴黎协定》将温升控制在1.5℃内的全球减排目标达成共识的前景愈发渺茫。
今年11月,巴西将在亚马逊举办第30届气候大会,届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将达数十年峰值,多国政府却忙于军备竞赛。
尽管截止日期已过,目前仅英国等少数国家提交了2035年减排计划。
中国可能临近第30届气候大会才会公布方案,其现行碳目标远不足以实现1.5℃控温目标,因此备受关注。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认为,面对中国在低碳技术市场的统治地位,米利班德或需调整英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我们必须正视经济现实,”他表示,”各国都想分食绿色产业蛋糕,但现实是——他们无法超越中国。”
本文编译于卫报,由Betsy Reed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英国在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气候不友好政策时,试图通过与中国合作来平衡国际压力并维护自身利益。这一策略的动因、挑战及潜在影响可综合解读如下:
一、英国对华气候合作的动因
1.平衡美国单边主义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的气候政策以“美国优先”为导向,不仅退出《巴黎协定》,还计划进一步削弱联邦层面的气候行动(如鼓励化石能源开发、取消清洁能源补贴)。这导致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倒退风险。英国工党政府(斯塔默领导)认为,与中国合作能够在多边框架下维持气候行动的动力,尤其是在美国缺位的情况下,借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市场和技术推动者的角色,填补国际气候领导力的空白。
2.经济复苏与绿色转型的双重需求
英国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贸易增长。例如,在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深化合作,既能促进经济复苏,又能加速本国低碳转型。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显示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英国可能希望从中分得份额,同时规避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
3.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战略自主诉求
英国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需在“大西洋纽带”与“对华务实合作”之间寻求平衡。与欧盟类似,英国尝试通过与中国合作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尤其是在特朗普可能对盟友施压(如要求限制对华关系)的背景下,此举可增强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
二、合作面临的挑战
1.美国施压与盟友关系的脆弱性
特朗普若再次执政,可能要求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甚至以贸易制裁等手段施压。例如,美国曾威胁对欧盟汽车加征关税,类似措施若针对英国,可能迫使其在气候合作与经济利益间做出妥协。
2.国内政治与安全顾虑的掣肘
英国国内存在对华合作的安全担忧,尤其在技术合作和数据领域。尽管斯塔默政府强调务实合作,但反对派可能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质疑政策合理性,导致决策反复。此前英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指责(如限制技术交流却要求合作)也暴露了信任赤字。
3.中美博弈的连带影响
中美气候合作因特朗普上台可能再度停滞,而英国若过度倾向中国,可能被卷入大国竞争。例如,美国曾因佩洛西窜台导致中美气候对话中断,类似事件若重演,英国的对华合作或受牵连。
三、潜在合作路径与未来展望
1.多边框架下的协同行动
英国可借助G20、联合国气候大会等平台,推动中美欧三方在气候议题上的协调。例如,G20草案强调多边主义和《巴黎协定》目标,英国可联合中国维护这一共识,对冲特朗普的单边政策。
2.地方与民间合作的深化
借鉴美国加州与中国的地方合作模式,英国地方政府或企业可绕过联邦层面的政治障碍,在清洁能源技术、碳市场等领域开展务实项目。此类合作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已证明其韧性。
3.技术转让与绿色金融创新
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如光伏、电动汽车)和绿色金融工具(如碳交易)上的经验可为英国提供参考。双方可设立联合基金支持技术研发,或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增强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
结论
英国寻求与中国合作应对特朗普气候政策的策略,既是应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权宜之计,也是追求绿色经济转型的长远布局。然而,这一路径受制于美英关系张力、国内政治分歧及技术安全风险。若英国能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在气候议题上构建“去政治化”的合作机制(如聚焦具体技术项目或地方试点),或能在动荡的国际格局中开辟一条务实路径。但若中美博弈持续升级,英国的选择空间可能进一步收窄,其“中间道路”的可持续性将面临考验。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