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政府宣布取消与包括西方企业在内的国际财团合同后,将黑海港口项目授予中国公司,此举引发舆论哗然。

一年多来,格鲁吉亚的亲西方示威者一直指责政府纵容莫斯科加强对该国的控制。
这个与俄罗斯接壤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内,另一个雄心勃勃大国的影响力正悄然浮现——驾车穿行于高加索山脉深处这个拥有360万人口的国家,随处可见中国近年加强区域活动的痕迹:修建基础设施、拓展其经济命脉所系的贸易通道。
在格鲁吉亚中部,中国工人正在架设凌空的高架桥,在坚硬岩层中开凿数十条隧道,建造该国第一条贯通东西的现代化公路。
北部山区,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正在群山间开掘一条5.5英里长的隧道,以扩建通往俄罗斯的既有公路。

在格鲁吉亚西部,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正准备开发该国首个黑海深水港,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和贸易倡议的组成部分。
这个尚未命名的港口项目,已成为格鲁吉亚国内外关于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影响力,以及这个高加索国家转向疏远西方的争论焦点。
该项目被从一家由格鲁吉亚、欧洲和美国公司组成的”安纳克利亚开发财团”手中剥离,最终于去年5月承诺交给中企,这一事实更激化了局势。
去年成为亲西方反对派主要发声者的前总统萨洛梅·祖拉比什维利称此举是”在捅我们与美欧伙伴的关系一刀”。
美国国务院官员7月表示,将港口项目授予中企与加入”美国和欧盟主导的国际组织”的愿望”不相容”。
2019年美国曾宣称该港口可”防止格鲁吉亚沦为俄中经济影响力的猎物”。
上周,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众议员乔·威尔逊批评该决定,称其以牺牲美国企业利益为代价让中国获益。
格鲁吉亚政府表示,将港口交给中企的决定将确保项目”以最高标准实施”。
总理伊拉克利·科巴希泽在宣布该决定后不久表示:”中国货流对该港口高效运营具有特殊意义。”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地区地缘政治,格鲁吉亚疏远西方是理性选择。
第比利斯战略传播中心主任迪米特里·莫尼亚瓦说:”格鲁吉亚正试图从中国这个地区日益强大的参与者身上获取更多。”

位于破败的前度假小镇阿纳克利娅——如今废弃酒店泥泞的场地上游荡着成群野狗——这个港口或将改变高加索及更广泛区域的国际贸易格局。
对格鲁吉亚来说,该港口将助力该国发展成为地区交通枢纽。
对中国而言,这里将成为通往高加索的门户,通过其所谓的”中间走廊”连接亚欧大陆。
这将使中国企业的货物得以绕开因乌克兰战争受西方制裁的俄罗斯,通过中亚铁路穿越里海抵达欧洲。
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周谦接受采访时表示:”格鲁吉亚是中间走廊的关键纽带,阿纳克利娅港可能成为决定性的最后支点。格鲁吉亚的地理位置对于构建欧亚互联互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格鲁吉亚政府表示,协议细节仍在商定中,但中方企业将持有港口49%的股份,剩余多数股权由格方持有。
格政府预计中国建筑公司在第一阶段将投资6亿美元。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未回应置评请求。
仍被视为格鲁吉亚主要贸易伙伴的俄罗斯也可能成为该项目的重要受益者。
受西方制裁影响的黑海主要港口新罗西斯克港运营受阻,而通过中国新建的运输路线,货物可经高加索地区自由进出俄罗斯。

港口局势凸显出中美在该地区的竞争日益加剧,将格鲁吉亚等小国卷入其中。
“一方面是中国,他们将与俄罗斯结盟,另一方面是西方,”分析贸易限制规避的Publican公司首席执行官拉姆·本·锡安说,”这个港口恰好处于两个世界的十字路口。”
华盛顿智库全球发展中心研究中国贷款和贸易行为的布拉德·帕克斯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安纳克里亚港等项目对中国企业愈发重要。
“这实际上主要是中国在应对国内经济疲软,”帕克斯说。
安纳克里亚开发财团在2020年合同被取消前,一直在进行疏浚等港口建设工作。
财团前负责人马穆卡·哈扎拉泽认为,执政党格鲁吉亚梦想取消其公司合同背后是地缘政治因素。
该党由与俄罗斯长期保持联系的隐居寡头毕齐纳·伊万尼什维利幕后操控。
哈扎拉泽于10月作为反对派议员当选,但与其他反对派成员一样,一直在抵制议会。

哈扎拉泽称,2017年伊万尼什维利召他见面时,自己就察觉到政府对港口态度的转变。
“他问:‘美国人在黑海做什么?’”,”他要求我终止项目”,”这是他们改变国家方向的首个信号。”
哈扎拉泽表示自己已投入超4000万美元,拒绝退出。
政府随后对他及其合伙人展开洗钱刑事调查,继而取消港口合同。
阿纳克利亚开发财团向欧洲仲裁法院提起诉讼,但去年败诉,法院认定其”应预见到政府可能阻挠项目的风险”。
另一桩在荷兰的诉讼仍在审理中。
格鲁吉亚政府未回应置评请求。
此前政府声明称终止合作是因财团资金不足(哈扎拉泽对此予以否认)。
此后哈扎拉泽创立”莱洛”政党,组织反政府抗议活动。
该党在10月选举中获胜,但遭国内严重分裂的反对派质疑。
时任总理加哈里亚也指哈扎拉泽团队资金短缺,”根本无力履约”。
已与伊万尼什维利分道扬镳、现加入反对派的加哈里亚受访时称,取消项目不存在来自伊万尼什维利的施压。

目前,阿纳克利亚仍是一片荒芜。
一艘锈迹斑斑的游艇漂浮在沼泽环绕的码头边,旁边矗立着十年前未完工的中国风餐厅的钢筋骨架。
但如今,附近卡车正从格鲁吉亚各地运来巨型石块,用于建造港口防波堤。
若按计划推进,这片土地将在约六年后蜕变为年吞吐量达60万标箱的繁荣枢纽。
负责管理数十名工人运输石料、搭建工棚的杰马尔·克瓦尔茨哈瓦表示,只要港口能投入运营,他并不在意承建方是谁。
“这个项目很棒,”28岁的克瓦尔茨哈瓦说,”它将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编译于纽约时报,由Ivan Nechepurenko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中国在前苏联国家的港口建设计划引发政治动荡,需结合中苏关系历史、地缘博弈及中国当前对外战略进行综合分析:
1. 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中国近年通过基建投资扩大欧亚大陆影响力,港口作为关键节点,旨在打通贸易通道并强化区域经济整合。例如,在中亚内陆国家建设陆港或铁路枢纽,或在黑海沿岸国家(如乌克兰)开发深水港,均可能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支点。
历史对照:苏联曾试图通过控制中国港口(如赫鲁晓夫要求共建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扩大战略影响力,但遭中国坚决抵制。如今中国在前苏联国家推进港口项目,可能被当地或外部势力视为“反向渗透”,引发主权争议。
2. 地缘政治博弈的激化
俄罗斯的警惕:前苏联国家多为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中国介入可能打破区域平衡。例如,若港口项目涉及军事合作(如物资补给或技术共享),将触动俄罗斯对“后苏联空间”安全的敏感神经,类似历史上苏联对中国边境的军事施压。
西方国家的干预:美国及欧盟担忧中国通过经济项目扩大政治影响力,可能联合当地亲西方势力抵制。参考中苏交恶时期美国拉拢中国对抗苏联的策略,当前西方或利用舆论炒作“债务陷阱”,削弱中国项目的合法性。
3. 主权与债务问题的争议
主权隐忧:部分前苏联国家对中国投资存在戒心,担心重演苏联时期的“控制模式”。例如,赫鲁晓夫曾试图租借中国港口遭拒,如今类似条款(如长期租约或管理权让渡)可能被解读为“新殖民主义”,触发民族主义反弹。
债务可持续性质疑:若港口项目依赖高额贷款,可能加剧接受国的财政负担。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国的债务危机案例表明,此类争议易被政治化,成为反对派攻击政府的工具。
4. 内部政治势力的分化
亲华与亲俄/亲西方派系的角力:港口项目可能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例如,亲华派强调经济收益,而亲俄派担忧依赖中国削弱与莫斯科关系,类似1962年伊塔事件中苏联策动新疆人口外流引发的边疆动荡。
民众情绪与社会稳定:若项目征地或环境问题处理不当,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历史上苏联在新疆的干预导致数万人外流,显示经济与主权议题交织时易引发连锁反应。
5. 未来风险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多边协调的必要性:中国可能需与俄罗斯、欧盟等利益相关方协商,避免单边行动激化矛盾。参考中苏边界谈判中“维持现状”的务实策略,或通过区域性组织(如上合组织)增强合作透明度。
本土化与软实力建设:加强项目与当地经济的融合,如雇佣本地劳动力、技术转移,并借助文化外交缓解疑虑。类似苏联援华时期的技术合作模式,可部分消解“战略扩张”的负面形象。
风险对冲机制:设立债务重组框架或引入国际金融机构共同投资,降低主权争议风险。中国在马尔代夫的“债务减免+新激励”模式或可借鉴。
结论
中国在前苏联国家的港口计划,既是经济合作的机遇,也是地缘政治的挑战。历史经验表明,主权与外部干预是此类项目的核心矛盾点。若处理不当,可能重演中苏交恶时期的对抗态势;若策略得当,则有望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中国需在维护自身利益与尊重他国自主性间寻求平衡,避免重蹈苏联霸权主义的覆辙。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