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特朗普的”震慑”策略令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感到不安,那么大规模扩充美国海军的努力将难以实现。

到2024年底,特朗普2.0版将加速地缘政治现有转变的趋势已显而易见。
然而其新任期的头几个月似乎走得更远。
几乎每周都会出现对国际关系既有准则的破坏和前所未有的重组。
最明显的是,特朗普总统从乌克兰转向莫斯科的举措给欧洲及其依赖的安全架构(包括北约)带来了重大挑战。
但随着”美国治下和平”的最后残余突然被”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单边震慑所取代,印太民主国家如今也感受到了类似挑战。
包括军情六处前负责人亚历克斯·扬格爵士在内的权威人士认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已被习近平、普京和特朗普引领的”交易新时代”取代。
在前美国主导的西方传统拥护者看来,经典的特朗普式”交易”旨在重振美国经济活力、自主权和韧性,却很少考虑对方是否同样获益。
短期看这或许对美国有利,中长期则可能破坏促进美国战略利益的同盟关系。
美中海军竞赛就是典型案例。
特朗普首个任期内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发动贸易战。
其核心顾问埃尔布里奇·科尔比、马克·卢比奥等人近期表态将中国定义为美国利益最大威胁。
尽管特朗普曾以毁灭威胁对手,但其更倾向采取军事门槛下的强力经济政治胁迫。
然而其扩大海军规模与质量的明显意图表明,特朗普对华战略包含军事威慑。
和平时期,美国通过海外海军基地在全球投射蓝水力量。
航母战斗群与攻击潜艇是核心组成。
美海军定期与韩日菲等盟友举行战略意义显著的演习。
但中国正日益挑战这种存在。
尽管蓝水能力尚处萌芽,但中国凭借更多舰艇、尖端武器系统及不断增强的陆基常规与核导弹力量形成抗衡。
中国还可动用数十万渔船和民用船舶执行灰色地带及作战任务。
其20个主要军用船厂产能据信超美国200倍。
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正通过提升技术、核武和海军实力加速准备对抗美国及其盟友。
中国优先发展无人机技术,充分汲取乌克兰战事教训。
其对信息认知战的重视目前西方尚未企及。
习近平当前目标是强化南海力量投射,抵消美军在亚洲海域行动自由。
但中国不断壮大的潜艇部队已将力量投射深入太平洋。
美国兵棋推演显示,若因台海爆发对华地区战争,美军精确制导弹药将在一周内耗尽。
美国海军2025计划提出大规模扩军目标。
但舰艇建造周期长且预算受限,在中国实现或检验海军优势的时间框架内,美军难有质的提升。
因此美国政府亟需从有共同防御协定的印太盟友采购舰艇。
拥有全球最大造船能力的日韩可满足需求。
但此类安排只有作为遏制中国侵略的强大区域和全球战略联盟才有意义。
然而即便现有多边协议(如向澳提供核潜艇的奥库斯协定),也需伙伴国相信华盛顿会始终维护共同战略利益。
对特朗普不利的是,任何可能达成的”交易”都无法规避遏制中国军力增长的需求。
鉴于习近平将个人抱负系于”统一大业”,需审慎考量美方在台海战术博弈的后果。
特朗普的惩罚性关税已激怒北京。
无论好恶,习近平不搞”私人关系”。
最不受信任的西方对手在中共核心抱负上试图交易,很可能触及深层次政党与国家敏感神经。
更重要的是,若对华”交易”要求美国放弃协防台湾,西太平洋力量平衡将倒向民主制度的死敌,危及全球海运通道永久中断。
依赖美国军援的国家将丧失对美安全保障的信心。
在美国形成连贯对华战略前,格陵兰、加拿大、加沙和乌克兰引发的疑虑将在台海产生回响,加剧印太分裂焦虑,正中北京反美议程下怀。
本文编译于每日电讯报,由Matthew Henderso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针对“美国能在太平洋海战中战胜中国,但并非以当前方式实现”这一观点,结合中美军力对比、战略部署及双方优劣势,可进行以下分析解读:
一、美国传统海军优势的局限性
1.航母战斗群的“外强中干”
美国太平洋舰队长期依赖航母作为战略核心,但其当前6艘航母同时施工的“壮举”实则暴露了舰队老化与效率低下的问题。例如,“福特”级航母因技术故障延迟服役,老旧舰艇返修耗时数年,而中国福建舰已完成电磁弹射测试,004型核动力航母的建造进度直逼美国“福特”级。此外,解放军在南海和台海周边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如1600公里“死亡闭环”)大幅削弱了美航母生存率,使其在冲突中的威慑价值下降。
2.全球部署与本土防御的悖论
美国海军需兼顾全球存在,实际能投入印太地区的战力有限。中国海军舰艇平均舰龄仅13.8年(美国为23.3年),且专注于区域防御,可在第一岛链内集中力量,形成“以逸待劳”的态势。
二、中美技术竞争的此消彼长
1.空中优势的争夺
美国虽在六代机研发上高调宣称“更优秀”,但中国已展示双六代机原型并进入测试阶段,且歼-20数量超过F-22,重型战机总量远超美国。此外,中国空警-600预警机与歼-35隐形战机的组合,进一步强化了空中作战体系。
在导弹领域,美国AIM-260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虽超中国PL-15,但PL-17的快速列装将填补火力空白,且中国导弹设计更注重技术迭代而非“凑合式”改进。
2.信息化与联合作战能力
中国在无人机、人工智能和电子战领域的投入已缩小与美差距,甚至部分反超。例如,解放军可通过陆基导弹、轰炸机与航母编队协同,对美舰队实施“立体饱和打击”。
三、战略误判与深层结构性矛盾
1.历史教训与战场选择的现实
美国网友“几小时击败中国”的狂妄言论忽视了两国历史交锋的教训(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也低估了中国在近海作战的“主场优势”。若冲突爆发于台海或南海,美军需直面中国陆基支援体系,其后勤与弹药储备压力将远超兵推模拟。
2.经济与工业能力的掣肘
美国工业空心化严重,造船业效率低下,难以支撑大规模舰艇更新。相比之下,中国完整的工业链和快速产能可保障战时装备补充。此外,美国36万亿美元债务与高利率政策使其难以承受长期冲突的经济代价。
四、美国“非传统胜利”的可能路径
1.避免正面冲突,强化盟友协作
美国需依托“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奥库斯联盟”(AUKUS),通过外交与军事合作构建对华包围网,而非单方面军事施压。例如,联合日本、澳大利亚的基地网络可分散解放军火力。
2.技术创新与不对称作战
投资高超声速武器、无人舰艇和太空战能力,绕过中国区域拒止体系。同时,利用网络战与舆论战削弱中国决策链,制造战略混乱。
3.国内改革与战略耐心
修复本土工业基础、缩短装备研发周期(如避免“福特”级的技术困境),并通过经济手段延缓中国崛起,而非依赖短期军事冒险。
结论
美国若以传统“航母霸权”思维应对中国,胜算渺茫;但通过技术创新、盟友协同与战略忍耐,或能重塑优势。然而,中美军事差距的快速缩小、中国地缘主场优势及美国自身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任何形式的冲突都将代价高昂且无绝对赢家。正如美军司令帕帕罗所言,避免正面对抗仍是“唯一正确选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