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对美国盟友和竞争对手征收的关税,以及他与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的关系,引发了欧洲对美国可靠性的质疑,同时为中国提供了机遇。
为何重要
前总统乔·拜登曾推动欧美在对华政策上加强跨大西洋协调,与布鲁塞尔一致将北京视为军事挑战和因关键产业产能过剩带来的经济威胁。
拜登延续了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对价值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而欧盟尽管视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仍提高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
中国近期再次遭遇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包括上周将全面关税提升至20%,但欧洲同样未能幸免。
特朗普宣布对欧盟汽车进口征收25%关税,并对欧洲钢铁加征关税,这反映了他对欧盟的广泛质疑。
他公开表达对该集团的不信任,声称欧盟成立初衷是在经济上削弱美国,这种批评与其对全球机构的总体否定一脉相承。
关键信息
随着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巴黎气候协定,并将美国国际开发署预算削减83%,观察家认为这些举措为中国扩大全球影响力创造了空间。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试图将北京塑造为与华盛顿形成对比的稳定可靠全球伙伴,近期称美国”说一套做一套”。
“中欧经济体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全球影响,”王毅周五表示,并强调”中方始终对欧洲有信心,视欧洲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强调北京在贸易关系中注重”互利共赢”。
“保护主义没有前途,开放合作才是正道,”他告诉《新闻周刊》。
尽管释放善意,中国在人权问题和对台关系上仍与欧盟领导层及多个成员国存在分歧。
北京宣称台湾是其领土,并寻求限制各国与台湾的外交往来。
欧洲官员还担忧中国对俄罗斯侵乌战争提供实质性支持,已对多家涉嫌协助军民两用物品贸易的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
《新闻周刊》已通过电子邮件向欧盟委员会、美国国务院和白宫置评。
各方观点
荣鼎集团中国业务高级顾问诺亚·巴金周五写道:”显而易见的是,欧洲需要制定不同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策略。”
“即便世贸组织规则被突破极限,欧洲也将更积极地保护和促进本土产业发展,就像中美所做的那样。但所谓’志同道合’的自由民主国家集团共同开发市场、与中国竞争的梦想已然破灭。”
帕克战略公司亚洲问题学者、高级副总裁肖恩·金告诉《新闻周刊》:”欧洲对特朗普的主要担忧之一,是害怕他会为俄罗斯抛弃乌克兰。既然如此,欧洲为何要靠近他们眼中俄乌战争的’北京帮凶’?”
“鉴于美国疏离,我预计明智的欧洲政府——尤其是北欧、波罗的海国家和英国——将加强与加拿大等全球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及彼此间联系,以期’让欧洲再次伟大’。”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主任马克斯·伯格曼上月撰文指出:”经济上,中欧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存在激烈竞争。双方都力争成为清洁技术领域全球领导者,而中国产能过剩正威胁欧洲工业领军者,特别是汽车行业。”
“不过,中国市场准入机会可能诱使欧洲软化对华立场。欧洲或将愈发质疑与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致性,进而导致更多摩擦。”
后续动向
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正率代表团在沙特与乌克兰官员举行会谈。
本文编译于新闻周刊,由Micah McCartne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特朗普政府与乌克兰的外交摩擦及其对欧洲政策的波动,确实为中国的欧洲战略提供了潜在机遇。以下从多角度分析这一动态:
一、美国对乌政策的矛盾性削弱其信誉
1.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与欧洲的质疑
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表现出显著的实用主义特征。例如,他在2024年单方面宣布与普京启动和平谈判,但未充分协调欧洲盟友,引发德国、爱沙尼亚等国的批评,认为此举“过早让步”并损害了乌克兰的谈判地位。此外,特朗普曾冻结对乌援助以施压欧洲承担更多责任,但数据显示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乌援助总额远超美国,这种矛盾削弱了美国作为可靠盟友的形象。
2.国内政治争议损害政策连贯性
特朗普任内对乌克兰的施压(如要求调查拜登家族)导致2019年弹劾调查,暴露了美国对乌政策的党派化倾向。这种内部分歧使得乌克兰和欧洲难以信任美国的长期承诺,为其他大国介入提供了空间。
二、欧美裂痕扩大与中国的地缘经济机遇
1.安全依赖与经济自主的欧洲困境
特朗普多次批评欧洲对北约的贡献不足,并退出《中导条约》等关键安全协议,加剧欧洲对美安全承诺的担忧。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对中东欧的投资(如希腊港口、匈牙利铁路),并借助“17+1合作机制”深化与欧洲国家的经济纽带,部分填补了美国战略收缩后的空白。
2.乌克兰危机中的中国平衡策略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姿态,既未公开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也避免加入西方制裁,从而保留了与双方的合作空间。例如,中国与乌克兰在农业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2024年泽连斯基政府还与中国探讨了关键矿产开发协议。这种灵活立场使中国成为欧洲在调解冲突和战后重建中的潜在伙伴。
三、中国如何利用机遇强化欧洲存在
1.经济合作与基建投资
中国通过收购港口(如比雷埃夫斯港)、参与5G建设(如华为在欧洲的布局)以及新能源项目(如光伏电站),逐步提升在欧洲的经济影响力。欧盟对“战略自主”的追求也促使部分成员国转向中国以平衡美国压力。
2.多边外交与软实力输出
中国通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气候变化合作等议题,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此外,中欧班列的扩展和数字丝绸之路的推进,进一步强化了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增强了中国在欧洲事务中的话语权。
四、潜在挑战与限制因素
1.欧洲对华战略警觉性上升
尽管存在合作空间,欧盟近年通过《反胁迫工具法案》和外资审查机制,加强对中国投资的监管。俄乌冲突后,欧洲对“经济依赖风险”的认知加深,可能制约中国影响力的快速扩张。
2.中美欧三角关系的复杂性
美国仍通过北约和科技联盟(如“技术民主国家联盟”)维持对欧洲的影响力。若拜登政府或后续美国领导人修复跨大西洋关系,中国在欧洲的推进可能面临更大阻力。
结论
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乌克兰及欧洲政策的反复,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扩大经济合作与政治影响力的窗口。然而,中国需在平衡俄欧关系、应对欧洲战略疑虑中谨慎行事,而欧洲的“战略自主”诉求和美国的政策回调将是未来博弈的关键变量。这一地缘格局的演变,凸显了全球权力重组背景下中等大国的机会与风险并存。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