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船舶在美国港口停泊可能面临150万美元的高额费用,这是为遏制中国在贸易领域主导地位采取的最新举措。若结合特朗普时期的关税及其他保护主义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叠加影响?

自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首个任期以来,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便是白宫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
但这项旨在对抗中国在造船业主导地位的提案——背后有巨额国家补贴的支持——并非出自特朗普的构想。
它由五大美国工会组织在乔·拜登政府任内请愿提出。
今年2月,受命调查此事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议,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任何中国造船舶征收150万美元(142万欧元)费用。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此举是为抵消中国造船业通过”加重或限制美国商业”手段获得的不公平优势。
补贴助力中国领跑
过去三十年间,中国已成为全球造船业的绝对主导力量。
2023年中国造船吨位占全球份额突破50%,而1999年这一比例仅为5%。
中国政府为该行业提供了数千亿美元资金支持,同时逐步排挤外国竞争对手。
尽管中国发展势头惊人,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贸易与物流学教授阿尔伯特·维恩斯特拉驳斥了”中国摧毁美国繁荣造船业”的错误论调。
维恩斯特拉对德国之声表示:”这种逻辑认为中国发展造船业是对我们的冒犯,导致我们失去造船业,但这是非常荒谬的。”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早有定论。
这个曾经的造船业霸主在二战后调整战略重心,导致行业陷入停滞。
最后一次显著增长出现在1970年代中期,此后其市场份额始终微乎其微。
真正被中国夺走市场的是日本和韩国。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日韩合计市场份额从60%降至45%。
重工业短期内不会复苏

“造船产能于20世纪60年代转移至亚洲,之后又转移至中国,”维恩斯特拉解释道。
他补充说,美国”永远无法再参与竞争,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一个可行的钢铁产业,而美国钢铁产业25到30年来也一直在衰退。”
哥本哈根航运分析公司Xeneta的首席分析师彼得·桑德同样认为,现在对中国发难”为时已晚”。
不过该提案”确实符合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国在各领域主导地位的目标,尤其是在涉及美国企业的领域。”
三月初,特朗普将对华输美商品的关税提高一倍至20%,同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等邻国的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
这位共和党籍总统誓言要对钢铁和铝制品进口加征新关税,甚至正在考虑所谓的对等关税,即美国将根据其他国家对其产品征收的不同进口关税实施对等税率。
另一项可能推高价格的举措
拟议的港口靠泊费预计将大幅增加货物运往美国的成本。
韦恩斯特拉估计,即使费用降至100万美元,航运公司停靠美国港口的费用也将是目前的10倍。
桑德对德国之声表示:”例如,如果一艘船要卸下1000个集装箱,额外收取100万美元费用,相当于每个集装箱成本增加1000美元。”
他补充说,更高的航运成本将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并可能拖累美国经济。
“很少有进口商能自行消化这种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削弱其购买力并降低整体需求。”桑德警告道。
伦敦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董事总经理斯蒂芬·戈登称,假设船舶部署最初未作调整,该提案每年可为美国创造400亿至520亿美元收入。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去年有近3.7万次美国港口停靠可能面临最高150万美元费用,其中与中国相关的停靠占集装箱船停靠量的83%,但油轮停靠量仅占30%左右。
航运公司或全面避开美国
航运公司已在探索避开美国港口的替代方案。
策略之一是将货物改道墨西哥或加拿大,再通过陆路运输至目的地。
“停靠墨西哥或加拿大港口可能更经济,过去五年这种操作明显增多。墨西哥西海岸港口近期吞吐量已接近饱和。”桑德指出。
对中国以外运营商而言,规避费用的另一方式是选择不含中国制造部件或非中国建造的船舶。
企业可能通过调整船队所有权结构,将中国与非中国船队分离来避免收费。
该收费提案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因国际贸易协定通常禁止歧视性关税和费用。
美国或将面临主要贸易伙伴更多法律挑战。

预计不会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该提案不太可能显著扭转美国造船业的颓势。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美国目前每年新建船舶数量已降至不足五艘。
“欧洲和美国已不再拥有足够的造船能力,”温斯特拉表示,”韩国和日本也没有多少闲置产能——只有中国具备。因此我认为市场格局难以轻易改变。”
结合特朗普其他”美国优先”政策(包括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计划),该提案给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带来了重大风险。
目前该计划仍需经过磋商、公开听证会及特朗普政府的最终决策。
但温斯特拉指出,若提案全面实施,不仅涉及中国的航运业务将面临严峻前景。
“这项规定将触及所有外国船东。最终只会造就输家,”他警告道。
本文编译于德国之声,由Uwe Hessler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以下是对美国拟对中国海事贸易实施港口费措施的综合分析解读,结合多方信息与中方回应:
一、美国的核心措施与战略意图
1.扩大港口费征收范围
美国计划对所有与中国有关联的船舶(包括中国制造、中国籍或船队中含中国船只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停靠费,单次费用最高达150万美元。此举旨在通过增加中国船只运营成本,削弱其在全球航运市场的竞争力。
2.施压盟友参与围堵
美国要求盟友采取类似措施,否则将面临报复,试图构建针对中国航运的“国际联盟”。例如,白宫行政命令草案明确要求敦促盟友效仿,以强化对中国的围堵。
3.配合产业保护与“印太战略”
美方声称此举是为“振兴美国造船业”并保护国家安全,但其造船业年产量不足5艘,远落后于中、日、韩。其真实意图是通过打压中国海事能力,配合“印太战略”遏制中国崛起,并服务于国内政治需求。
二、中方立场与回应
1.批驳美方违反多边规则
中方指出,美国滥用301调查、单边加征费用等措施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损人害己”的保护主义行为。此前WTO已裁定美国对华301关税非法,此次港口费政策同样缺乏合法性。
2.揭示美方政策的经济反噬效应
中方强调,美国此举将推高全球海运成本,扰乱供应链稳定,并加剧美国国内通胀压力。例如,中美海运中60%由中国船只承担,费用转嫁将直接损害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利益。
3.强调反制决心与产业韧性
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明确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权益”,并指出美国打压反而可能刺激中国军工产能提升(如055型驱逐舰建造计划翻倍)。
三、潜在影响与争议焦点
1.全球供应链与海运市场动荡
国际航运界普遍批评美国政策“异想天开”,认为其将迫使船商绕开美国港口,转而选择成本更低的航线,最终削弱美国港口的全球地位。
2.美国内部分歧与利益冲突
美国航运、港口运营商及工人群体担忧政策将导致业务流失和成本上升,国内反对声浪高涨。美媒分析称,政策对中国造船业影响有限,但对美国自身产业链打击显著。
3.地缘政治博弈加剧
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施压离间中国与盟友关系(如威胁“一带一路”合作国),但过度霸凌可能适得其反,促使更多国家寻求供应链多元化,降低对美依赖。
四、未来展望与中方策略
1.法律与外交反制
中方或通过WTO诉讼、与欧盟等经济体合作反击美国单边主义,同时深化与东盟、非洲的海运合作,对冲美国围堵。
2.强化产业自主与军民融合
中国可能加速造船业技术升级,并推动军民融合(如增加军舰订单),以平衡民用领域损失,同时提升战略自主性。
3.舆论与国际话语权争夺
中方将持续揭露美国政策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性,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塑造“维护多边贸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总结
美国以港口费为工具打压中国海事贸易,本质是经济霸权与地缘战略的双重投射,但其政策逻辑存在根本矛盾:既无法扭转本国产业衰落,又加剧全球供应链风险。中方通过多维度反击,既捍卫自身利益,也凸显了单边主义的不可持续性。未来中美在航运、贸易规则领域的博弈将持续升级,而国际社会的理性选择将成关键变量。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