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正计划出台新措施以提振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有分析师警告称,要避免人口结构崩溃可能需要采取更多举措。
为何重要
尽管2024年出生人数出现短暂回升(普遍归因于中国严格防疫政策的终结),但新生儿数量已持续多年下滑。
去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仅为每位妇女生育1.0个孩子,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需的2.1更替水平。
这一下降趋势在独生子女政策终结和鼓励生育措施频出的背景下依然延续。
与此同时,中国正加速迈向联合国定义的”超老龄社会”。
劳动年龄人口(14至64岁群体)预计将从当前的70%降至2040年的64%,这将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带来长期增长压力。
须知
中国立法机构年度会议召开前提交的文件概述了旨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影响、同时鼓励年轻夫妇多生孩子的措施。
据路透社本周报道,其中一项措施包括适度提高农村老年人和城市失业人员的最低基本福利。
另一项举措旨在扩大中国长期被忽视的农村地区残障人士服务覆盖面。
国务院总理李强还强调要”审慎推进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项官方于今年启动的改革标志着数十年来首次调整退休年龄政策。
根据路透社报道,政策制定者还提议为婴幼儿早期照护提供补贴,并扩大孕早期妇女服务范围,但未透露更多细节。
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当局已尝试推出激励措施鼓励夫妇生育,包括延长产假、提供生育相关的财税优惠及住房补贴。
不过育儿成本高企和职场性别歧视,仍被普遍视为许多中国女性为事业发展推迟生育的关键原因。

大家怎么说
墨尔本维多利亚大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彭秀建向《新闻周刊》表示:”如果没有全面的改革,这些措施对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国际经验表明,更全面的政策往往更有效。例如,法国成功将其生育率从1993年的1.64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的1.8-1.9,而丹麦的生育率则从1983年的1.38升至同期的1.7-1.8。这两个国家都是通过实施高额补贴、普及育儿服务和弹性工作制度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实现这一目标的。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育儿的经济负担,还有助于父母——尤其是女性——更有效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些新政策将在下周全国人大会议结束后如何具体成形尚待观察。
不过,与日本、台湾、韩国等周边地区相似,中国生育率很可能随着社会观念转变和经济压力持续走低,这些因素正让年轻一代不愿生育更多子女。
本文编译于新闻周刊,由Micah McCartne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中国近年来面临严峻的生育率危机,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左右,处于全球倒数水平,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措施,涵盖政策调整、经济支持、社会保障、技术辅助及文化引导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关键策略的分析解读:
1. 政策优化与生育支持体系构建
放宽生育限制与配套支持
中国已从“全面二孩”过渡到“三孩政策”,并通过立法取消社会抚养费,清理制约生育的处罚条款。同时,推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化,包括延长产假、育儿假,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并鼓励地方政府探索生育补贴政策(如四川攀枝花市每月发放育儿补贴)。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提出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系统”,例如推广普惠托育服务(目标为每千人拥有4.5个托位)、试点0-3岁托育纳入公共服务,并鼓励企业设立内部托儿所,以缓解职场父母的育儿压力。
2. 经济减负与财政激励
直接经济补贴
学者梁建章提出分孩次阶梯式补贴方案:一孩家庭每月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旨在显著降低家庭生育成本。部分地区已试点类似政策,但全国范围的财政负担和资金分配仍面临挑战。
税收与住房支持
推行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覆盖0-18岁子女,对多孩家庭购房实施税费减免,并通过保障性住房优先分配减轻住房压力。此外,企业若承担育儿假成本,可享受税收优惠。
3.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完善
医疗与教育均等化
全国31个省份已将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纳入医保,降低不孕不育治疗成本。同时,推动义务教育向下延伸至学前教育,减轻家庭教育支出。
生育力保存技术推广
针对晚婚晚育趋势,专家建议放开“冻卵”“冻卵巢”等技术的适用范围,允许未婚女性在卵巢早衰风险下保存生育力。北京妇产医院等机构已在癌症患者中成功应用卵巢组织冻存技术,未来可能扩展至更多群体。
4. 社会文化与职场环境改革
性别平等与职场保护
减少女性因生育面临的就业歧视,推动男性参与育儿(如强制男性育儿假),并通过立法保障女性孕期权益。企业若因生育政策增加成本,可获得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
价值观引导
应对个体主义思潮对婚姻制度的冲击,加强家庭责任宣传,同时探索数字化婚恋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婚恋信息透明度,以缓解结构性婚配错位。
5. 长期人口战略与创新探索
应对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
通过延迟退休、开发“银发经济”(如老年人力资本转化计划)缓解养老压力,并推动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减少。
技术驱动的生育支持
开发“婚育政策模拟器”,利用大数据预测政策效果;探索“时间银行”模式,鼓励代际互助(如老年人提供育儿协助可兑换养老积分)。
6.挑战与争议
财政可持续性
高额生育补贴和公共服务扩容需巨额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可能因经济差异导致政策落实不均。
政策执行与文化惯性
传统婚育观念与现代化个体主义的冲突短期内难以调和,且职场性别歧视、高房价等问题需长期综合治理。
技术伦理与公平性
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可能加剧资源分配不均,单身女性生育权仍受政策限制,需平衡伦理与需求。
总结
中国的生育率危机应对计划呈现“短期经济激励+长期制度重构”的双轨特征,既通过真金白银减轻家庭负担,也试图重塑社会价值观与公共服务体系。然而,其成效取决于政策协同性、财政投入持续性及社会观念的渐进转变。未来需进一步细化措施(如流动人口保障、灵活就业者生育保险覆盖),并加强国际经验借鉴(如北欧育儿支持模式),以实现人口结构的健康转型。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