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将投资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开发新的海上风电场以及结合风能与太阳能发电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
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军者及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中国此举是其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最新举措。
专家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来之不易。
乔治城大学科学技术与国际事务项目主任乔安娜·刘易斯表示:”早在数十年前,中国政府就将多个清洁能源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通过持续投入确立全球领先地位。这体现了政府的长期战略布局——既通过政策推动国内可再生能源应用,又着力构建工业体系实现技术自主化生产。”
中国的气候目标是什么?
2020年,中国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此后,中国在清洁能源应用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同年,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高一倍,结果提前六年实现了这一目标。
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规模居全球首位,涵盖电网到电动交通等领域的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总额为2.1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达到三分之二。
当前中国31%的电力来自风能、太阳能、水力和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尽管仍高度依赖煤炭,但据预测,到2026年中国太阳能发电量将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中国还在扩大全球影响力,通过调整”一带一路”倡议方向,推动发展中国家转向清洁能源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全球绿色能源应用。
布鲁金斯学会能源安全与气候倡议主任萨曼莎·格罗斯指出:”中国希望为世界提供绿色能源产品。政府对绿色能源产业的补贴扶持政策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更是面向全球市场。”
2019至2023年间,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增长35%,2023年单年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就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0%。
为什么中国仍在建设新的燃煤电厂?
尽管中国正在推进绿色转型,但该国仍高度依赖煤炭——这种能源单位发电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全球首位。
在去年创纪录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背景下,2024年中国煤电建设规模达到十年来峰值,新核准燃煤发电装机容量达6670万千瓦(1吉瓦相当于一座大型燃煤电站)。
“中国大量使用煤炭发电是因为这是其现有资源基础,”格罗斯指出,面对不断增长的需求,这种化石燃料有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煤炭产业在中国多省份仍是重要经济支柱,这与其环保目标形成矛盾。
“中国未来几年面临迫在眉睫的气候目标需要实现,”刘易斯分析道,”为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可再生能源增速超越化石燃料,更需切实降低化石燃料在能源体系中的比重。”
今年早些时候,欧盟驻华大使呼吁中国停止新建燃煤电厂,但中国能否实现这一转变仍有待观察。
尽管在清洁能源领域投入巨大,2024年中国碳排放量仍增长0.8%。
中国的气候行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如何?
在美国,中国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举措助力催生了拜登时代的《通胀削减法案》——这项近4000亿美元的绿色产业政策旨在提升美国清洁能源产量。
“中国投入大量资金补贴并扶持其电动汽车产业、电池及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因此在这些领域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格罗斯表示,”《通胀削减法案》是国会和拜登政府试图与之竞争的产物。”(随着特朗普总统上任首日签署行政令冻结该计划资金,该法案的前景目前尚不明朗。)
尽管中国在绿色能源投资方面远超其他国家,但其对煤炭的持续依赖与投入意味着这尚未转化为减排实效。
根据中国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该方案阐明各国助力实现巴黎气候目标的具体规划——中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但未明确设定峰值上限。
相较而言,欧盟多数成员国等部分国家已开始呈现排放量下降趋势。
“达峰仅表明排放量停止增长,但并未限定其停止增长的水平,”刘易斯指出。
鉴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唯有该国作出稳定并削减排放量的坚定承诺,全球气候目标方能实现。
“若峰值过高,全球将难以将排放量控制在可实现1.5度乃至2度温控目标的范围内,”刘易斯强调,”即便中国可再生能源建设成就斐然,我们仍未看到其减排进程加速至足以达成目标的显著迹象。”
本文编译于时代周刊,由Simmone Shah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方面正展现出显著的决心与行动力。尽管其化石能源消费仍处于高位,但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加速布局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以下结合政策、技术、产业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政策驱动:顶层设计与目标导向
1.“双碳”目标与政策框架
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通过《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构建了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转型路径。2024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11亿吨标煤,2030年增至15亿吨标煤,并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
2.市场化改革与消纳机制
中国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2025年将实现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由保障性收购转向市场化消纳。此举旨在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资源优化配置,解决新能源并网消纳难题。
二、技术与产业突破:规模与创新并进
1.装机规模全球领先
截至2024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8.89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55%,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合计14.06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这一规模提前6年完成2030年气候雄心大会承诺的“12亿千瓦”目标。
2.产业链与技术优势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供应占全球70%和60%。技术创新方面,光伏转换效率持续提升,风电大型化机组加速应用,储能技术(如锂电、液流电池)和氢能产业链逐步成熟。2025年政策明确提出支持构网型技术、智能微电网、绿氢制取等前沿领域。
3.分布式与综合应用
分布式光伏占中国光伏装机的42%,农村“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渔光互补”等模式推动新能源与农业、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此外,中国正试点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探索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的新场景。
三、挑战与应对:消纳瓶颈与结构转型
1.消纳压力与系统适配
新能源装机激增导致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局部地区弃风弃光问题仍存。2024年发布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提出通过储能、跨区输电通道和虚拟电厂等技术手段提升系统灵活性。
2.传统能源退出与能源安全平衡
尽管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但煤炭仍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5%以上。中国采取“先立后破”策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通过“沙戈荒”大型基地建设(如内蒙古、甘肃)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确保能源安全。
四、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1.绿证与国际互认
中国推动绿证(绿色电力证书)制度与国际接轨,通过绿证交易促进跨国企业绿电消费,并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2024年政策明确支持绿证“走出去”,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贸易中的话语权。
2.技术与资本输出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风电项目及储能设施,如中电集团在东南亚、非洲的布局。国际资本(如施罗德资本)亦看好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将其视为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五、未来趋势: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
1.新质生产力培育
2025年政策强调发展能源新业态,如人工智能与能源系统融合、算电协同、氢能交通试点等,推动可再生能源从单一发电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
2.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
中国计划通过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等机制,打破省间壁垒,促进可再生能源跨区域优化配置。
结论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加速发展,既是应对国内环境压力与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重塑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的战略举措。尽管面临传统能源依赖、技术瓶颈等挑战,其政策执行力、产业规模及创新潜力已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低碳目标、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标准,将是观察其能源转型成效的关键。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