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中国周六宣布计划对加拿大油菜籽、油饼和豌豆加征100%的关税,并表示将对原产于加拿大的水产品和猪肉征收25%的关税。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上述措施将于3月20日起正式实施。
- 这是近几个月来美国、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一系列关税声明中的最新一次。

中国周六宣布对部分加拿大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此前渥太华对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及钢铝产品开征进口关税。
中国表示,将对加拿大油菜籽油、油粕及豌豆加征100%的关税,对原产于加拿大的水产品和猪肉加征25%的关税。
根据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声明,上述关税自3月20日起生效。
近期美中加墨相继出台多项关税措施后,全球贸易战一触即发。
加拿大自去年10月1日起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100%的进口关税,此前美欧出于对不公平竞争的担忧采取了类似措施。
加拿大还自去年10月15日起对进口自中国的钢铝产品加征25%的关税。
中国海关总署周六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加方单方面实施关税措施,罔顾客观事实和世贸组织规则,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构成对中国的歧视性措施,严重侵害中方合法权益,损害中加经贸关系”。
本文编译于CNBC,由Sam Meredith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中国对加拿大实施报复性关税的举措是当前中加贸易摩擦升级的核心事件。以下结合多方信息进行解读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直接诱因
1.加拿大先行加征关税
加拿大政府自2024年10月起,分阶段对中国电动汽车(100%关税)、钢铁和铝产品(25%关税)加征高额关税,并计划在2025年扩大至太阳能产品、关键矿产等。加方称此举旨在应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但中方认为其违反WTO规则,是“歧视性保护主义行为”。
2.中方的反制逻辑
中国商务部于2024年9月启动反歧视调查,历时半年后认定加拿大措施构成“歧视性限制”,并于2025年3月8日宣布对加拿大农产品及食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具体包括:
100%关税:菜子油、油渣饼、豌豆(占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的18%);
25%关税:水产品、猪肉。
二、法律依据与反制策略
1.国内法与国际法结合
中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对外贸易法》等国内法,以及WTO规则中的非歧视原则,强调反制措施的合法性。同时,明确加征关税“不予减免”,保留调整或取消措施的可能性(如加方撤回限制或补偿损失)。
2.精准打击加拿大出口核心领域
中国选择加征关税的商品具有战略针对性:
菜子油:加拿大是中国第二大菜子油进口来源国(2024年占比24%),加税可能迫使中国转向俄罗斯、乌克兰市场;
豌豆:作为植物蛋白原料,其供应链受限可能影响全球食品加工行业;
猪肉与水产品:打击加拿大农业出口支柱产业,直接冲击其农民及加工企业。
三、经济影响评估
1.对加拿大经济的冲击
农业损失:加拿大农业协会预估,高关税可能导致年损失超12亿加元,菜子油和豌豆出口商首当其冲;
产业链连锁反应:猪肉加工依赖对华出口的企业可能面临裁员或减产。
2.对中国市场的调整空间
菜子油进口可转向俄罗斯、乌克兰,水产品可从东南亚或南美补充,但短期内可能推高国内相关商品价格;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虽受加方关税影响,但可通过拓展欧洲、中东市场缓解压力。
3.全球贸易格局
中加摩擦可能加剧粮食和能源供应链的区域化趋势,促使其他国家在贸易政策上更趋谨慎。
四、政治与外交博弈
1.中方的核心诉求
中方多次强调“反对单边主义”,要求加拿大遵守WTO规则,撤销歧视性措施,并警告贸易保护主义将损害全球经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机构发声支持政府决定,指责加方破坏全球产业链。
2.加拿大的国内压力
农业团体与出口商呼吁政府重启对话,避免贸易战长期化。但加方现阶段立场强硬,可能继续跟随美国对华技术产品加税。
3.国际社会反应
欧盟、澳大利亚等国担忧贸易战外溢效应,部分国家或重新评估对华政策以避免卷入冲突。
五、未来走向与潜在风险
1.短期僵局与长期谈判
中方为反制留有余地,若加方撤回措施或提供补偿,关税可能调整。但加拿大若进一步扩大对华限制(如半导体、太阳能产品),摩擦可能升级为全面贸易战。
2.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
双方均未明确是否诉诸WTO,但若僵持不下,可能通过多边框架寻求裁决,考验WTO权威性。
3.对中美关系的间接影响
加拿大对华政策受美国牵制,中加摩擦可能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新支点,加剧全球经贸体系分裂。
结论
中国此次对加拿大加征关税是典型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对等反制”,既捍卫自身权益,也为全球抵制单边保护主义提供案例。然而,贸易战无赢家,中加需尽快回到谈判桌,避免技术性摩擦演变为系统性对抗。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性,将是这场博弈的关键考验。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