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随着特朗普政府动摇跨大西洋关系,分析人士告诉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中国正在采取战略举措拉近与欧洲的距离。
-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欧关系趋紧可能使欧洲更不易受美国施压影响,或将创造欧中深化经贸往来的机遇。
-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阿莉恰·巴赫乌尔斯卡表示,尽管欧洲正寻求对美”独立”,但尚不清楚欧盟是否会积极回应中国释放的善意。

美欧紧张关系近几周跌至低点——而中国可能正伺机利用这场争端来加强与欧洲大陆的关系。
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副总统JD·万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灾难性会晤,使跨大西洋矛盾达到顶点。
这场本可能签署关键矿产协议的会面,最终演变成公开的激烈争吵。
特朗普多次威胁对欧盟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称欧盟的成立是”为了坑害美国”。
与此同时,万斯上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抨击欧洲,称他担忧”来自内部的威胁”。
在这段所谓”特殊关系”的裂痕中,北京意外成为欧洲的盟友与支持者。
中国外长王毅上月访问欧洲时,力促深化中欧关系并加强合作。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政策研究员阿莉恰·巴赫乌尔斯卡通过邮件告诉CNBC:”中国显然正以魅力攻势回应,试图将自己塑造成稳定力量与潜在替代极,利用欧洲的恐惧,并希望按自身条件重启关系。”
在欧盟与乌克兰双双被排除出美国主导的俄乌和谈后,王毅在慕安会表示中国希望各方都能参与和谈以结束乌克兰战争。
路透社援引其发言称:”因为战火在欧洲大陆燃烧,欧洲更需要为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
咨询公司Teneo董事总经理金培源认为,北京支持欧洲在乌克兰和谈中发挥作用,是以”低成本方式”表达对欧盟的尊重,并”与特朗普形成对比”。
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通过邮件告诉CNBC:”中国旨在获得对欧洲的战略影响力,其投资贸易政策已表明这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动作也应从这个角度审视。”
随着特朗普强化保护主义政策,分析师称中国或将受益于一个摆脱美国施压制裁的欧洲。
历史上,欧洲大体配合美国旨在保护西方科技创新与经济利益的贸易政策。
例如荷兰光刻机制造商ASML的高端半导体设备销售,就因美国出口管制而受限。
量子策略公司策略师大卫·罗奇在电话会议中对CNBC表示:”欧洲许多对华限制都是应美国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屈从的代价…以及在防务上依赖美国的结果。””欧洲或许会承受(潜在关税)冲击,但将不再是美国的奴隶。”罗奇说。
Teneo的金培源指出,跨大西洋联盟的裂痕可能让北京受益,因为欧洲将”更不易受”美国施压影响,可能导致现有出口管制放松或至少停止新增限制。
金培源认为欧盟当前对中国汽车征收的关税可能成为贸易政策调整的案例,欧盟领导人或被迫转向。
欧洲汽车业正面临电动化转型、中国竞争加剧及美国关税威胁的多重压力。
罗奇建议,中国合作可助欧洲获得电动车所需零部件,助力其技术追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这仅是中方可能填补的缺口之一。
“现实是,欧洲必须在广义上寻找替代美国市场。中国可以提供帮助。”罗奇补充道。
特朗普近期的举动震动欧洲政坛。
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上周胜选后对ARD电视台表示,美国如今对欧洲命运”漠不关心”,其首要任务是让欧洲”实现对美独立”。
ABP Invest首席投资官塔诺斯·帕帕萨瓦斯通过邮件指出:”默茨的言论不会逃过北京的注意。关键在于德国对华传统经贸关系能否在其他成员国引发共鸣。”
但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巴赫乌尔斯卡提醒,中欧修复长期紧张关系的前景仍不明朗:”毕竟这还是那个支持俄罗斯、威胁欧洲工业实力、制裁欧洲官员与民间组织的中国,欧盟过去数年与之周旋的同一个中国。”
本文编译于CNBC,由Abby Ryanto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中美欧三角关系动态分析:特朗普与欧洲矛盾如何“意外”利好中国
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美欧关系因贸易争端、安全政策分歧和价值观冲突迅速恶化,而中国正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和经济合作填补这一地缘政治裂隙。这一趋势的成因、表现及潜在影响可从以下角度解读:
一、美欧关系破裂的催化剂与中国的战略机遇
1.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冲击跨大西洋联盟
特朗普近期威胁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如法国香槟、德国汽车征收25%关税),并公开质疑欧盟存在的意义,称其“成立是为了搞砸美国”。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责欧洲“背叛共同价值观”,进一步激化矛盾。
中国的外交回应:中国外长王毅在慕尼黑会议上呼吁建立“平等有序的多极世界”,支持欧洲在俄乌谈判中发挥作用,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通过高层访问(如王毅访欧)和经贸合作释放善意,强化“稳定伙伴”形象。
2.欧洲的战略自主诉求与中国的外交魅力攻势
德国总理候选人默茨公开呼吁“欧洲需真正脱离美国独立”,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不能成为美国附庸”。欧盟内部对特朗普政策的不满促使冯德莱恩等“对华鹰派”软化立场,提出深化中欧贸易关系的可能性。
中国借势突破:欧洲议会撤销对华人员会晤限制,中欧投资协定(CAI)可能重启谈判,欧盟贸易专员计划访华,均显示双方互动回暖。
二、中欧合作的具体领域与经济互补性
1.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共生关系
欧洲汽车产业面临美国关税压力与电动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中国在电池技术、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具有成本优势。分析指出,中国可通过供应链合作帮助欧洲车企降低成本,而欧盟可能调整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关税政策。
2.乌克兰战后重建与多边秩序构建
中国提出支持欧洲主导乌克兰和平进程,并倡导包括欧盟在内的“集体安全保障机制”。在重建阶段,中国基建能力与资金优势可填补欧美援助缺口,同时通过联合国框架参与维和行动,提升国际话语权。
2.应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共同利益
欧盟委员会计划在世贸组织内与中国合作应对特朗普关税政策,而中国则借机推动多边贸易规则改革,削弱美国主导的“小院高墙”策略。
三、欧洲的战略困境与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1.经济依赖与安全焦虑的撕裂
欧洲企业面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产业虹吸效应(如巴斯夫、西门子迁美),同时能源危机加剧制造业外流。中欧贸易额在2024年达7858亿美元,中国市场成为欧洲企业的重要避风港。
但欧盟仍视中国为“系统性对手”,试图通过“去风险”政策减少关键领域依赖,如限制半导体技术出口。
2.内部政治分歧与外部压力
欧盟成员国对华态度分化:匈牙利、希腊等国积极拥抱“一带一路”,而波罗的海国家仍追随美国遏制政策。德国商界呼吁务实合作,但绿党等势力仍以人权议题施压。
四、潜在风险与未来挑战
1.美国对欧施压的反制可能
若特朗普政府以安全合作(如北约军费)胁迫欧洲对华强硬,或通过次级制裁打击中欧合作企业,可能迫使欧盟再次摇摆。
2.中欧互信的结构性障碍
欧洲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存疑,而中国对欧盟“价值观外交”保持警惕。双方在数字规则、人权议题上的分歧可能限制合作深度。
3.欧洲战略自主的可持续性
欧洲防务仍依赖北约框架,若美国以安全承诺换取对华政策协调,欧盟可能被迫妥协。例如,北溪事件后欧洲能源自主计划受挫,暴露其战略脆弱性。
结论:地缘博弈下的“意外”与“必然”
特朗普与欧洲的矛盾本质上是单极霸权衰落的缩影,而中国成为受益者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布局“多极秩序”的结果。中欧关系的回暖既受短期利益驱动(如应对美国关税),也反映双方对重构全球治理规则的共同需求。然而,这一趋势能否转化为持久的战略同盟,取决于欧盟能否真正摆脱对美依附,以及中国能否在技术竞争与意识形态差异中构建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