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彭博社:贝莱德CEO拉里·芬克提出帮助特朗普收购港口。
- 某金融专业集团以190亿美元的价格向亚洲首富之一、香港亿万富豪投资者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收购了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 特朗普自赢得11月大选以来就一直盯上了巴拿马运河。

由贝莱德集团牵头的一个财团收购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两座港口,而就在几周前,特朗普总统还威胁要动用武力恢复美国对这一能源咽喉要道的控制权。
此次交易价值228亿美元,还涉及全球数十个港口。
据彭博社报道,正是这家银行业巨头的负责人向总统提出了这一想法。
据引述熟悉事态发展的匿名消息人士称,拉里·芬克向特朗普提议收购这些港口,其与中国有关的持有权曾令这位美国总统感到担忧。
这种担忧恰好与贝莱德寻求新利润机会的全球扩张野心以及认为港口所有权可能带来此类机会的认知相契合。
这家金融巨头以190亿美元从CK Hutchinson手中购得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
CK Hutchinson由亚洲最富有的个人之一、香港亿万富翁投资者李嘉诚所有。
《华尔街日报》援引接近卖方的匿名消息人士称,除了巴拿马港口,CK Hutchinson还将出售其在23个国家43个其他港口的控股股权,”这是一个非常优雅的解决方案。李嘉诚不喜欢让事情悬而未决。”
自赢得11月大选以来,特朗普一直将目光投向巴拿马运河。
“有人听说过巴拿马运河吗?”特朗普在12月表示,”因为我们在巴拿马运河被敲诈,就像我们在其他地方被敲诈一样。””它被移交给巴拿马和巴拿马人民,但其中是有条款的,”这位当时的候任总统继续谈到巴拿马运河,”如果这一慷慨赠与的道德和法律原则未被遵守,那么我们将要求巴拿马运河完全、迅速且无条件地归还给我们。”
此后,总统的措辞进一步强硬,称不排除使用武力重新夺回对这一关键水道控制权。
该水道承担着美国液化天然气向其关键市场之一——亚洲的出口运输。
巴拿马运河由美国于20世纪初建造。
巴拿马授予美国建造和运营运河的权利以换取年度付款。
吉米·卡特总统于1977年将运河基础设施的所有权移交巴拿马政府。
该协议在保持运河中立的义务下将控制权授予当地政府。
然而据媒体报道,具有中国政府背景企业对港口的持有权引发了新联邦政府对这一中立性的担忧,这正是贝莱德提出潜在解决方案的背景。
彭博社称,KKR和黑石集团也曾参与竞购这些港口。
巴拿马运河是美国向亚洲出口液化天然气的最短路线,但并非总是最经济或最快速的通道。
运河当局对通过这一咽喉要道收取费用,且天气条件有时会使其无法通航。
近期发生的两年干旱就使运河航运面临挑战,导致货物交付严重延误。
即便如此,巴拿马运河仍是美国能源出口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甚至有人讨论要提升其运力以处理更大规模的液化天然气出口。
不过替代方案始终存在,当使用巴拿马运河的经济性不合理时,液化天然气出口商就会选择其他路线。
正如切尼尔能源首席运营官去年在干旱最严重时所言:”我们会在经济可行时使用运河,但目前不可行。当前远东市场不支持这种选择,加上我们不是优先客户需要长时间等待,现在使用运河并不划算。”
本文编译于OILPRICE,由Charles Kenned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贝莱德收购巴拿马关键港口的背景与深层动因分析
近期,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牵头财团以约228亿美元收购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旗下巴拿马运河两大关键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及其他全球港口资产。这一交易发生在中美地缘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其背后交织着资本逐利、政治施压与战略资源争夺的多重逻辑。以下为综合解读:
一、交易核心:资本布局与政治驱动的双重逻辑
1.交易结构与战略意义
贝莱德财团(含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和地中海航运旗下TiL公司)收购了和记港口在巴拿马港口公司(PPC)的90%股权,以及和记港口集团在23国43个港口的80%权益。巴拿马两港自1997年起由和记运营,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核心枢纽,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6%。交易后,贝莱德将掌控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物流节点,强化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版图。
2.资本收益与长和动机
长和通过此次交易净收190亿美元现金,释放了其在全球港口业务的估值潜力(交易市盈率约13倍)。长和近年股价持续低迷,此举被视作“断臂求生”以聚焦核心市场。贝莱德则通过收购高现金流港口资产,迎合其另类投资战略,并规避传统金融资产波动风险。
二、政治博弈:美国“运河控制权争夺战”的资本化路径
1.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施压
自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多次宣称“中国控制巴拿马运河威胁美国安全”,要求巴拿马政府削弱中资影响力。尽管中国外交部明确否认参与运河运营(实际运营方为香港和记黄埔),美国仍以“国家安全”为由推动美资接管。贝莱德CEO拉里·芬克在交易前与特朗普直接沟通,确保白宫支持,交易被视为美国“避免武力夺取运河”的替代方案。
2.地缘经济影响力重构
美国通过资本运作间接掌控运河枢纽,既规避国际法争议,又实现对全球贸易通道的潜在控制。交易后,美国财团可通过地中海航运(MSC)的物流网络整合资源,进一步挤压中资企业在拉美港口布局的空间。此举亦被解读为美国“印太战略”在拉美的延伸,旨在遏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影响力。
三、中美角力与各方反应
1.中国立场:商业行为与政治操弄的界限
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对商业交易不做评论”,但强调反对“胁迫施压手段”,并指出香港企业海外投资应受公平对待。分析认为,中国虽未直接介入,但可能通过加速推进秘鲁钱凯港和“两洋铁路”项目,削弱巴拿马运河的垄断地位,间接反制美国。
2.巴拿马与香港资本的困境
巴拿马政府面临美国施压与主权维护的两难,部分官员批评交易“牺牲主权迎合美国”。香港和记则通过出售资产规避政治风险,但被质疑在美方压力下“战略性撤退”。
四、未来影响与潜在风险
1.全球港口竞争格局重塑
贝莱德与地中海航运的协同效应可能改变全球航运联盟势力分布,加剧欧美资本对关键物流节点的垄断。中国国企及民营资本或转向非洲、东南亚等新兴港口投资,寻求替代性通道。
2.中美拉美博弈升级
美国通过资本并购强化区域控制,而中国可能以基建合作深化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联系,形成“南南合作”对冲策略。巴拿马运河的政治化趋势或引发更多中小国家在夹缝中寻求平衡。
3.市场与政策风险
贝莱德的收购面临巴拿马国内审计及法律争议,且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可能增加港口运营成本(如对华加征关税影响货流量)。
结语:资本与权力的新边疆
贝莱德收购案揭示了全球化退潮下,基础设施资产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美国以资本为武器实现地缘目标,中国则以系统性基建输出应对。这一博弈不仅考验企业的商业智慧,更映射出国际秩序重构中的权力规则变迁。未来,类似交易或将频繁出现,成为观察中美战略较量的关键窗口。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