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周多来,中国军舰持续环绕澳大利亚海岸线航行,一度驶近悉尼200英里范围内,并与新西兰在其家门口举行了前所未有的实弹演习。
这些未经正式通报的演习引发了两国的高度不安。
突然间,中国军事力量的威胁不再局限于南海或台湾海峡的遥远水域——在领导人习近平治下,中国在这些区域的领土扩张行为不断升级——而是成为了近在家门口的严峻现实。
与此同时,中国军舰在越南和台湾附近海域现身,这是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展示海军力量的常规动作,时常令美国盟友感到不安。
中方对此毫无歉意,坚称行动符合国际法,官媒更暗示西方国家应习惯中国军舰在邻近海域的存在。
过去,华盛顿的盟友因与美国紧密的关系而倍感安心,但这种安全感在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激烈会晤后发生动摇——当时这位美国领导人下令暂停对抵御俄罗斯入侵的乌克兰提供援助。
这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风波加剧了环太平洋国家首都的焦虑:如果美国愿意背弃乌克兰(实质上奖励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欧洲的侵略行径),那么面对好战的北京政府时,美国是否会在亚洲采取同样态度?
特朗普对俄罗斯的亲近与对欧洲的冷漠——新加坡国防部长形容其交易式外交如同“房东收租”——加剧了印太地区的不安。
该地区许多国家依赖美国制衡中国的扩张行为。
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高瑞连指出:“这确实引发疑问:美国是否会继续致力于地区安全?即便美国保持承诺,特朗普政府会要求何种回报?”
专家表示,长期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盟友提出这样的质疑合情合理,这种依赖曾让它们得以限制自身防务开支。
分析人士补充,对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美国盟友而言,现在或许是重新审视国防预算、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国家联盟的时机——随着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策略,这些国家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和055型驱逐舰遵义舰-1024x683.webp)
“决心的考验”
澳大利亚确保世界知晓中国在南太平洋国际水域的动态,每日发布追踪中国行动的澳海军舰艇及侦察机的位置更新。
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表示,将分析数据以明确中国的意图及其试图传递的信号。
中国驻澳大使肖千坚称中国对澳不构成威胁,但暗示未来会有更多军舰访问。
“作为该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向区域内不同海域派遣舰船开展各类活动是正常的。”肖千向澳广ABC表示。
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特朗普正对欧洲盟友发出信号,要求其增加军费以支持乌克兰防御。
在与泽连斯基的紧张会晤前,特朗普原计划与乌方签署矿产资源协议,以补偿美国自俄乌冲突以来对乌援助的部分成本。
但签约仪式被取消,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喊话泽连斯基“等他准备好寻求和平再来”。
专家称,通过后续切断对乌军援,特朗普意在迫使富裕的欧洲国家承担更多责任。
“他认为欧洲国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搭美国的便车。”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外交与防务政策主任彼得·迪恩指出。
此策略似乎见效——欧盟周二公布计划,允许成员国借款1500亿欧元(合1580亿美元)提升国防支出并“大幅增加”对基辅的军事支持。
迪恩表示,特朗普希望促成乌克兰和平协议,却忽视了泽连斯基对协议持久性的担忧——若缺乏约束普京的措施,和平恐难维系。
“特朗普似乎不惜代价追求和平,而非公平可持续的和平。”他说,“关键在于协议内容,这正是各方忧虑所在——他愿意让渡多少?”
当特朗普颠覆跨大西洋联盟(西方数十年安全支柱)时,其政府已释放信号:美国应结束其他地区冲突,专注在太平洋威慑中国。
中国近期军事动作凸显了该目标的紧迫性。
“这无疑是决心的考验。”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德鲁·汤普森评价中国军演,“中国正划定太平洋势力范围,试探地区国家是否会抵抗。”

澳库斯协议(AUKUS)是什么?
早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发生冲突之前,中国军舰现身其南部海岸的举动就已让澳大利亚将注意力转向澳库斯——这个与美英达成的数十亿美元安全协议。
当一名英国记者询问美国总统是否与其英国盟友讨论过澳库斯协议时,外界担忧该协议能否抵挡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决策风格。
“那是什么意思?”特朗普反问道。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后来轻描淡写地将此事归咎于口音问题:“我认为我们得把提问范围限制在他能听懂的美国人问题上。”
悉尼大学的迪恩表示,特朗普不了解这一缩写并非坏事,因为该协议已得到他身边最亲密顾问们的大力支持。
这种支持因澳大利亚支付的首笔5亿美元定金而更加稳固,这笔资金用于支持美国的潜艇生产,协议还约定将向澳大利亚出售部分核动力潜艇以增强其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实力。
迪恩称,这类协议将是特朗普未来关注的重点。
“他想为美国赚钱,也想达成更有利的交易。澳库斯对他们而言算是个标杆式协议。”
“对欧洲人来说,我绝不会低估特朗普的态度——如果澳大利亚能做到,你们为什么不行?”

“绝不容忍搭便车者”
在太平洋其他地区,美国盟友似乎对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的非同寻常场面感到不安。
日本首相石破茂周一语气谨慎,在被问及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争执时坚称“无意选边站”。
但他誓言将全力“维持美国的参与并推动七国集团团结”——暗示西方联盟裂隙正引发日益强烈的不安。
“今日乌克兰可能是明日东亚,”他补充道,“我们还须考虑稳步增强威慑力以预防战争。”
日本在东海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对中方在邻近海域日益频繁的军事行动表示担忧。
去年,中国航母首次进入日本毗连水域。
美国在东亚的另一盟友韩国拒绝对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会面置评,但表示正密切关注美国暂停对乌军事援助一事。
特朗普多次呼吁韩国等盟友为驻当地美军承担更多费用。
周三在国会演讲中,他再次以韩国对美商品征收“不公正关税”(韩方否认此事)为由发出含蓄威胁。
“我们向韩国提供大量军事及其他援助,但这就是现实,朋友与对手皆如此行事。”特朗普称。
在中国誓言终将统一的台湾地区,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试图稳定信心,尽管他称国际形势正经历“急速而诡异的变化”。
“我认为美国不会退出印太地区,因为这是其核心利益,”他周二在记者会上表示,并提到台湾与华盛顿在经济、地缘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
但顾立雄也认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立场。
“在国际政治中,我们亦深刻体认不能只谈价值、不谈利益。美国当然要重视自身国家利益。”他补充道。
专家称,美国对不得不承担那些未能尽责自保国家的重担渐生不满。
“特朗普政府已明确表态缺乏容忍度,绝不容忍搭便车者,”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的汤普森表示。
“我认为最清晰、快速领悟这一信号的国家将成为美国的可靠伙伴,因为美国并非抛弃盟友,而是优先选择最具能力的伙伴。”汤普森说。
本文编译于CNN,由Hilary Whiteman 和 Nectar Ga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中国海军近年来的远洋活动日益频繁,其舰艇出现在阿拉斯加、澳大利亚塔斯曼海、甚至第一岛链以外的西太平洋等“意想不到”的区域,引发了美国及其盟友的高度关注。这种趋势是否将成为“新常态”,需从战略意图、行动模式及国际反应等多维度分析:
一、常态化远洋训练: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的必然结果
中国海军行动范围的扩大与其“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转型直接相关。例如:
1.突破第一岛链的常态化演练:根据2023年美军南海活动报告,美军航母打击群在南海停留时间显著延长,核潜艇部署密度增加。作为回应,中国航母编队(如辽宁舰)频繁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并首次在澳大利亚塔斯曼海进行实弹演习,展示了对远海通道的控制能力。
2.联合行动能力的提升:中俄联合巡航阿拉斯加附近海域(11艘舰艇)及中国单舰编队抵近美国西海岸,均体现了中国海军与盟友协同作战及独立执行远洋任务的能力。此类行动不仅测试了后勤保障能力,还验证了复杂海况下的指挥体系。
二、战略威慑与反制:对美“航行自由”的镜像回应
中国舰艇的“意外出现”本质上是针对美国及其盟友军事围堵的反制:
1.“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逻辑:美国长期以“航行自由”名义在南海、台海高频次抵近侦察,2023年仅南海航母活动就达8次,侦察机抵近中国大陆领空约1000架次。中国通过抵近美国盟友海域,迫使美方接受“对等威慑”的现实,削弱其单边话语权。
2.瓦解盟友对华威慑网络:例如,中国军舰进入澳大利亚专属经济区后,澳方虽炒作“威胁”,但最终承认合法性,暴露了美国盟友在应对中国军事存在时的战略矛盾——既想维持对华强硬姿态,又缺乏有效反制手段。
三、“灰色地带”战术:模糊军事与民事边界的战略试探
中国在台海等敏感区域的行动呈现出“秘而不宣”的特点,增加对手的应对难度:
1.大规模低调部署:2024年底,中国在台海及第一岛链部署约90艘舰艇(含海警船),未公开宣布为军演,却通过持续存在对台湾形成心理威慑,同时测试美日情报监控系统的盲区。
2.法律与军事手段结合:海警船与军舰协同行动(如南海争议海域),既避免直接冲突,又强化实际控制。这种模式可能被复制到其他热点区域,如东海和太平洋岛国周边。
四、国际法与舆论博弈:中国重塑规则话语权
中国通过合法框架内的行动挑战西方主导的海洋秩序:
1.利用国际法“漏洞”:在公海实弹演习虽引发澳新抗议,但中方强调行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反衬美国盟友“双重标准”(如美军在南海的“实战化”演习)。
2.分化美国盟友阵营: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对华反应不一。例如,日本对中俄联合巡航高度警惕,而菲律宾在南海冲突后选择避免升级对抗,显示中国行动正在加剧美国盟友内部的分歧。
五、美国盟友的困境:从“焦虑”到“被迫适应”
美国的地区盟友面临两难选择:
1.军事应对能力不足:澳大利亚对中国055型驱逐舰的先进性能(如射程覆盖关岛)无有效拦截手段,只能依赖外交抗议。
2.经济与安全利益矛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军事上却追随美国,导致其政策摇摆。中国舰艇的常态化出现可能迫使这些国家重新权衡对华策略。
结论:中国远洋行动的“新常态”已初步形成
未来中国海军在美国家门口及盟友海域的活动将呈现以下特点:
频次与范围持续扩大:随着航母、055型驱逐舰等装备增多,中国舰艇可能更多出现在夏威夷、印度洋甚至大西洋。
战术更趋灵活:结合灰色地带战术、法律博弈及盟友分化,形成对美战略牵制。
国际社会逐渐“习以为常”:正如美军在南海的行动曾被视作“常态”,中国舰艇的远洋存在也将被默认为国际政治现实,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去西方化”趋势下,中国行动可能获得更多默认支持。
总之,中国海军通过“意外出现”重塑地缘规则,既是实力增长的体现,也是对美国霸权秩序的挑战。这种“新常态”不仅考验美国的全球军事布局,更将深刻影响印太乃至全球的战略平衡。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