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被指牺牲软实力”为中国和俄罗斯带来了巨大机遇”

矿业专家和外交政策分析人士警告称,唐纳德·特朗普以牺牲软实力为代价追逐矿产交易的策略,非但无法削弱中国,反而可能助长其实力。
特朗普重返政坛后,曾考虑吞并加拿大、殖民格陵兰岛并控制乌克兰自然资源,试图以此撬开中国对关键矿产的垄断格局。
但经济学家与矿业专家质疑这一战略的可行性,指出技术挑战与地缘政治障碍意味着新项目需数十年才能见效。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取消对非大部分援助的决定正面临警告——此举可能疏远非洲国家,而这些国家恰恰富藏着美国亟需的多种金属资源。
外交政策专家指出,这为中国创造了机遇,使其能够通过展现自身作为矿产资源丰富的东南部非洲国家更可靠合作伙伴的姿态,扩大全球影响力。

上周,特朗普政府加倍延续了其上任后实施的外援冻结政策,宣布取消600亿美元(合476亿英镑)的对外援助,并削减由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资助的1万个海外项目。
曾在小布什(George W Bush)任内担任美国国际开发署非洲事务负责人的共和党政治任命官员凯特·阿尔姆奎斯特·诺夫(Kate Almquist Knopf)表示:”当我们以如此突然的方式背弃承诺时,这为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使其能够利用外界目前对美国作为合作伙伴可信度的质疑。”
“我认为这极大地削弱了我们。我还认为,这限制了特朗普政府近期内——甚至在交易层面——达成美国在关键矿产上所需协议的可能性,因为潜在的伙伴国无法确定我们会遵守协议。”

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的头几周就明确表示,他打算颠覆一个他认为对美国不利的世界秩序,遏制中国的崛起,并重新确立华盛顿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他为追求这一目标所寻求的非常规交易,引发了外界批评,即特朗普是一个强权即公理的帝国主义者,决心通过要求进贡,强加附庸关系,来彰显美国曾经不露声色施加的实力。
无论特朗普的动机是什么,贯穿其许多对外巧取豪夺政策的一条共同主线,是执迷于确保获得2020年美国能源法案列为”对美国经济或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50种关键矿物。
-1024x652.png)
中国在几乎所有关键矿产的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成分石墨和锂,还是广泛应用于超导体、导弹系统、激光器、坦克和智能手机的镓、锗和稀土。
中国不仅在本土开采这些矿产,还在海外进行开采,更在全球加工和精炼领域近乎垄断。
如今,中国正引领将这些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技术,使其在关键金属供应链上占据无可匹敌的主导地位。
“中国在50年前就制定了成为关键矿产领域主导者的战略,”总部位于伦敦的贸易团体”关键矿产协会”创始人杰夫·汤森表示,”只需看看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诞生及其全球统治力就明白了。”
分析人士称,特朗普将矿产安全置于外交政策核心的做法不难理解。
当中国于去年12月禁止向美国出口镓、锗和锑时,这种紧迫性愈发凸显。

至少从表面上看,特朗普所瞄准的三个国家的吸引力显而易见。
加拿大是一个重要的采矿中心。
格陵兰拥有大量稀土储量。
据估计拥有全球5%关键矿产的乌克兰是全球第五大石墨供应国。
但专家警告称,认为上述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成为魔杖、使美国能够迅速挑战中国甚至实现完全的矿产独立的想法是异想天开的。
加拿大几乎不可能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
格陵兰的矿产大多被深埋在北极冰盖之下:开采成本将极其高昂,技术难度极大。

与乌克兰的协议——如果特朗普重新推动的话——前景稍显光明,但其矿产的真实储量尚不明确,因为自苏联时代以来尚未进行过正式的地质勘查。
“就未来资产的货币化而言,我们主要依赖过时且不可靠的地质数据,这使得评估这些资产的经济可行性变得极为困难,”研究机构基准矿物情报公司的布莱恩·比勒表示。
将这些矿产从土壤中提取出来也需要数年时间。
“全球范围内,勘探项目商业化平均需要12至19年,”汤森德指出,”因此这些未开发资源短期内不可能进入市场。”
即使乌克兰的矿产具备开采条件——鉴于安全局势及该国大部分稀土矿产位于俄占区域,这本身已是重大挑战——该协议实质上仅解决了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

以稀土为例,只有中国拥有分离稀土并将其转化为美国所需要的金属的技术,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的伊恩•兰格(Ian Lange)表示。
“美国没有分离设施,”他说。
“所以,我猜你可以说,这可能是朝着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迈出的第一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们表示,与其专注于代价高昂且存在不确定性的计划,对美国来说更明智的做法是专注于更合理的战略。
例如,兰格表示,许多稀土和其他关键矿物本来可以在美国国内提取,但它们通常作为副产品被丢弃,因为对于专注于开采铜和锌等利润更高金属的矿企来说,分离这些矿物不具备商业可行性。
如果美国建立一个战略资源储备库,从矿企手中购买这些矿物,情况可能会改变。
同样,如果美欧国家的政府愿意为在世界上较不稳定地区开展的项目承保风险,那么美欧企业就能更好地与中国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这将打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机遇,而中国在该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西方企业往往无法从厌恶风险的投资银行获得资金。
该地区充满希望。
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拥有全球13%的石墨储量,而津巴布韦有潜力满足全球五分之一锂需求。
由于这些矿物已被开采出来,项目可以更快实现商业化。

然而,受美国援助切断冲击最深的是非洲国家。
援助工作者警告称,这使非洲大陆数百万人无法获得救生援助,其中数百万人可能死亡。
非洲大陆对特朗普政府的好感寥寥无几。
英国为增加国防开支也大幅削减了援助预算,但援助工作者表示,其影响可能远没有那么严重,因为金额要小得多,而且由于大部分削减要到2027年才会生效,还有时间制定应急计划。
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突然切断援助的方式有可能使整个非洲国家陷入危机,使其政府与华盛顿对立,从而具有讽刺意味地削弱了特朗普政府削弱中国影响力的野心。
愤怒的非洲国家现在不仅不太可能与华盛顿达成矿产协议,而且随着北京方面寻找明智机会填补美国人离开后留下的真空,这些国家也将更容易受到中国的诱惑。
克努普表示:”中国将从美国留下的战略机遇中获益匪浅。特朗普政府刚刚剥夺了美国对抗中国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工具。”
本文编译于每日电讯报,由Adrian Blomfield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特朗普政府推动与乌克兰签署的“稀土换援助”协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尤其是其可能对中国地缘战略产生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协议如何可能“正中中国下怀”:
1. 乌克兰稀土资源的实际价值存疑,中国仍主导全球供应链
根据俄媒和乌议员披露,乌克兰宣称的稀土资源多数位于俄控顿巴斯等冲突地区,实际可开采性极低。例如,乌克兰议员德米特鲁克指出,泽连斯基夸大了稀土储量,这些资源“若有利可图早被开采”,实为政治宣传。这意味着美国可能无法通过该协议获得预期资源,反而需继续依赖中国(占全球稀土供应约60%的份额)维持高科技产业需求。
普京在回应中强调俄罗斯稀土储量丰富,并提出愿与美国合作开发,但俄美合作面临西方制裁障碍。若美国无法从俄乌获得稳定供应,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2. 协议削弱美国国际信誉,为中国提供战略机遇
协议被批评为“现代版凡尔赛条约”,要求乌克兰以50%矿产资源(包括未来储备)换取援助,且缺乏安全保障条款。这种单边利益攫取行为损害了美国作为“盟友支持者”的形象,可能促使更多国家在安全或经济合作上转向中国。
中国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等机制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的资源合作,而美国对乌资源的强硬索取可能反衬中国合作的“互利”形象,增强其吸引力。
3. 美乌协议激化俄乌矛盾,分散美国对华战略注意力
特朗普政府绕过乌克兰直接与俄罗斯谈判结束战争,同时试图攫取乌资源,导致泽连斯基公开拒绝“出卖国家”。这种矛盾可能延长俄乌冲突,迫使美国继续投入资源处理欧洲事务,从而减少其在印太地区遏制中国的战略资源投入。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政治协商解决冲突,若美乌协议加剧地区不稳定,中国可借机倡导多边对话框架,提升自身全球治理话语权。
4. 协议暴露美国资源战略的结构性弱点
美国试图通过控制乌克兰资源减少对华依赖,但协议内容(如要求管理权归属美财政部)暴露其急于求成的心态。相比之下,中国通过长期投资和技术合作在全球布局资源网络(如非洲稀土项目),战略更为稳健。
彭博社等媒体嘲讽乌克兰“只有焦土没有稀土”,凸显美国资源多元化策略的脆弱性。若协议失败,美国将更难摆脱对华供应链依赖。
结论
特朗普的乌克兰矿产协议表面上试图削弱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影响力,实则因资源可行性存疑、地缘政治矛盾激化及国际形象受损,反而可能强化中国的战略优势。中国可借此机会推动稀土供应链多元化合作,并利用美国外交政策的功利性,扩大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这一案例再次表明,单边主义资源博弈在复杂的地缘格局中难以奏效,而中国的长期布局和 multilateralism 策略更具韧性。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