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台湾(美联社)——中国周三表示,今年将把国防预算增加7.2%,继续推进建设更庞大、更现代化军队的进程,以维护其领土主张并挑战美国在亚洲的防务主导地位。
中国的军费开支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且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
约合245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案在中国立法机构年度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公布。
五角大楼及许多专家认为,中国实际国防总支出可能高出40%甚至更多,因为部分项目被归入其他预算。
这一增幅与去年持平,远低于此前两位数的增长水平,反映出整体经济放缓。
中国领导人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分析认为,与美台日及南海争议邻国的紧张关系,正推动中国加大对隐形战斗机、三艘(即将增至四艘)航母、核武库大规模扩建等高科技军事技术的投入。
中国通常将军费增长归因于训练维护及改善200万官兵生活条件。
中国重申反对台湾独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在南海人工岛建基地强化存在,但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对台湾的控制。
这个自治的民主政体被北京视为领土,且与美国关系密切。
周三,解放军仅派5架军机、7艘军舰绕台,此前数日曾出动数十架次。
此类行动旨在瓦解台军士气,而台军近年通过升级美制F-16、坦克导弹及本土武器增强了防御。
总理李强在人大表示,中国仍倾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坚决反对”推动台独者及其外国支持者。
“我们将坚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与台湾同胞共襄民族复兴伟业。”李强说。
台湾防务部门本周称,面对”国际变局与敌威胁升级”,计划增加军费。
经济压力下的选择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专家安托妮娅·赫迈迪指出,面对增长放缓,中国可能优先保障科技工业与军事现代化等战略目标,而非社会经济改革。
“这些资源对中共推进技术议程和强军目标更为关键。”
习近平主席推动军队改革,撤换包括两任防长、火箭军司令在内的高层。
但此举能否削弱军方影响力尚不明朗。
官媒新华社在预算公布后发文,称赞中国军费占GDP比重十年低于1.5%,并批评美国未削减开支。
“中国发展壮大的是世界和平力量,永不称霸扩张。”
新华社沿用标准表述强调防御性国防政策。
2004年五角大楼报告曾指解放军聚焦”远海战力投送”,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护卫,空军建设战略力量,均显示其”超越本土及周边行动的野心”。
本文编译于美联社,由CHRISTOPHER BODEE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2025年3月5日公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案,中国2025年国防预算将增长7.2%,达到约1.78万亿元人民币,增幅连续三年持平,且国防支出已连续10年保持个位数增长。以下从多维度分析这一政策的背景、动因及影响:
一、国防预算增长的背景与延续性
1.连续十年个位数增长
自2016年起,中国国防预算增幅始终控制在10%以下,2025年7.2%的增幅与2023年、2024年持平,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国防支出占GDP比重长期维持在1.5%以内,显著低于美国(3.2%)、英国(2.4%)等主要国家。
2.经济发展与国防投入的平衡
中国2024年GDP突破130万亿元,但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仍保持国防预算增长,反映出对安全形势的审慎判断。发言人娄勤俭强调,中国正处于“增长动能转换关键时期”,需通过国防现代化维护主权和发展利益。
二、增长动因:国家安全与现代化需求
1.应对复杂安全挑战
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南海及台海局势紧张、恐怖主义威胁等,迫使中国加强国防能力。例如,美国2024年国防预算达8860亿美元,是中国的四倍,而中国需通过提升军力平衡区域安全压力。
2.军事科技与装备升级
中国正推进歼-20隐形战斗机、福建舰航母、高超音速导弹等先进装备的研发与列装,这些项目依赖持续资金投入。此外,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的军事应用也需预算支持。
3.军队改革与日常维护
解放军日常开支包括装备维护(如航母年均维护成本超10亿元)、人员培训、实战化演习等。以空军为例,仅三代机歼-10每小时飞行成本即达30万元,年维护费用高达数百亿元。
三、国际比较与争议
1.横向对比显示克制性
中国国防预算总量虽居世界第二,但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均军费更低。例如,2025年中国军费约合3650亿美元,而美国同期预算为8860亿美元。从GDP占比看,中国1.5%的水平也低于北约国家2%的集体目标。
2.西方舆论的两面性
部分西方媒体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将7.2%的增长称为“惊人扩张”,但忽略了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本质。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人员最多)、亚丁湾护航等,表明其预算增长旨在维护全球稳定。
3.透明度争议与事实驳斥
日媒等质疑中国军费未包含“隐形支出”(如外购装备费用),但中国自2008年起定期向联合国提交军费报告,且预算结构公开。美国智库亦承认,中国军费增速与其经济体量基本匹配。
四、战略考量与未来趋势
1.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核心
中国明确表示“不搞军备竞赛、不寻求霸权”,国防现代化目标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例如,核弹头数量(约600枚)远低于美俄,且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2.科技与产业链协同效应
中国依托完整工业体系,降低装备成本(如99A坦克造价仅为西方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并通过军民融合加速技术转化。2025年预算中,人工智能、太空等新兴领域投入占比或进一步提升。
3.长期规划与风险管控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要求持续投入,但预算增速与GDP挂钩可避免财政透支。例如,2025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启动,显示财政资源向民生和经济领域倾斜的决心。
五、潜在影响与挑战
1.地区安全格局重塑
中国军力提升可能加剧与美国的战略竞争,但也为亚太安全提供“稳定锚”。例如,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中欧安全对话等机制需要军事实力支撑。
2.经济与国防的平衡
若外部压力升级(如美国对华关税战扩大),中国需在国防投入与经济发展间保持微妙平衡。2025年预算中,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加快,表明“稳经济”仍是优先事项。
总结
中国7.2%的国防预算增长是应对复杂安全环境、推进军事现代化的理性选择,其增速与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仍属克制。这一政策既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也为全球和平贡献中国方案。未来,技术突破、国际协作与透明度提升将是化解外部质疑的关键。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