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ercore副主席克里希纳·古哈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传统盟友日益强硬的立场最终将有利于中国,这反而会削弱其第二任期内的首要战略目标。古哈称特朗普政府对传统盟友的敌意使中国处于”有利位置”。
古哈周五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在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前,中国曾担忧美国会联合北美、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形成对华包围圈。特别是担心美国会胁迫各国采用美国技术并采取对华贸易反制措施。
“但新政府上任一个半月来,我们看到冲突主要发生在美国与盟友之间,”古哈补充道,”与加拿大的矛盾、与欧盟的争端,这些都让中国坐收渔利。”
当前特朗普政府计划下周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关税,欧盟也将面临同样命运。周五,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公开会晤演变为激烈争吵,进一步加剧美欧紧张关系,促使欧洲领导人重申对基辅的支持。
尽管对华关税已实施且计划加码,特朗普仍持续将矛头指向大西洋彼岸。他本周初对记者表示:”欧盟成立的初衷就是占美国便宜,他们确实做得不错。”
这番言论立即引发欧洲强烈反弹。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波兰总理图斯克在社交媒体X上回应称:”恰恰相反,欧盟成立的宗旨是维护和平、促进成员国相互尊重、建立自由公平贸易、加强跨大西洋友谊。”
当被问及关税争端是否削弱美国对欧影响力时,古哈认为美国仍占据上风。”现实是美国在关税问题上对欧洲的筹码更多,尽管全面贸易战对双方尤其是美国都会造成重大损害。”
古哈指出,美国经济繁荣主要依靠内需驱动,而欧洲更依赖全球需求。”在贸易冲突中美国仍是更强势的一方,但切勿低估欧盟作为庞大市场在报复性措施中的杀伤力。为了各方利益,我们真诚希望避免这种局面。”
本文编译于财富,由Stuart Dyos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结合当前美国政策转向及中国应对策略,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1. 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转向:盟友离心削弱美国对华施压合力
政策逻辑: 特朗普2.0时期延续“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要求盟友分担更多防务成本(如威胁韩国缴纳100亿美元保护费),甚至以“退群外交”施压。这种交易性姿态迫使盟友重新评估对美依赖,例如加拿大因关税政策与美关系紧张。
盟友信任危机: 拜登时期通过多边合作(如CHIP4联盟)构建的遏华统一战线,在特朗普单边施压下可能瓦解。例如,欧洲和印太盟友担忧美国的安全承诺可信度,转而寻求与中国保持经济合作。
对华影响: 美国与盟友的矛盾为中国提供了分化空间。例如,韩国在中美间“两边下注”、墨西哥被迫调整对美依赖,均可能降低美国对华施压的协同效应。
2. 美国内部困境:财政危机与战略资源错配
经济压力: 美国2024财年预算赤字达1.833万亿美元,债务利息支出占GDP的3.93%,远超国防开支。特朗普试图通过施压盟友(如增收保护费)填补财政缺口,但此举进一步消耗政治资本,削弱其国际动员能力。
金融战失效: 美联储加息未能迫使中国跟随,反而导致美国制造业融资成本上升、银行与房地产危机加剧。中国维持低利率政策灵活应对,反令美国陷入“自损”困局。
对华启示: 美国内政焦点的转移(如优先解决债务问题)可能限制其对华长期战略投入,为中国争取更多发展窗口期。
3. 中国的“有利位置”:战略自主与多边合作深化
产业链韧性: 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如巴西大豆替代美国供应)和半导体国产化(成熟制程突破)降低外部依赖。例如,2024年前8个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超手机、汽车,显示产业链升级成效。
市场吸引力: 庞大的内需市场(如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吸引国际企业即便面临美国压力,仍选择维持对华合作。例如,日本智库预测若全面制裁中国半导体设备,其GDP将损失2.5万亿日元。
外交主动: 中国利用美国与盟友矛盾,强化与欧盟、东南亚的经贸合作,并通过RCEP等机制巩固区域经济整合,对冲美国孤立政策。
4. 潜在挑战与长期博弈
特朗普的“扫射式制裁”: 若其扩大关税战至全品类商品(如成熟制程芯片、传统制造业),可能短期冲击中国出口。但中国可通过反制措施(如限制关键原材料出口)平衡损失。
盟友摇摆风险: 部分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可能在美国压力下局部配合遏华,但经济利益驱动的“有限合作”难以形成合力。
技术竞争加剧: 美国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可能倒逼中国加速核心技术突破,长期看或将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结论:中国的战略机遇与应对之道
当前形势显示,特朗普的单边主义与盟友矛盾为中国创造了“战略机遇期”:
短期: 利用美国内部分歧,巩固经济与外交基本盘,例如扩大对欧亚非市场的出口替代。
中期: 加速技术自主(如半导体、AI)和产业链升级,同时通过多边机制(如金砖扩容)构建“去美国化”合作网络。
长期: 以国内市场与新型举国体制为根基,将美国战略资源错配转化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优势。
美国若持续透支盟友信任与自身经济基础,其遏华筹码将进一步流失,而中国的“有利位置”将更多取决于能否将当前机遇转化为结构性优势。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