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谷(美联社)——中国制造商报告称,随着进口商急于赶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加征更高关税前下单,2月份订单量出现上升。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北京正考虑采取反制措施。
此前特朗普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10%关税将于本周二起升至20%。他还取消了”最低限度”豁免条款(即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进口商品免征关税),这对近年来通过电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业绩飙升的企业构成打击。
中共机关报《环球时报》周一称,北京正在研究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应对特朗普的加税行动。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被问及该报道时表示”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报道援引匿名信源称”美国农产品和食品很可能被列入清单”。上周中国商务部官员曾表示双方正就贸易问题保持”对话”。
这一超预期的数据公布之际,中国领导人正齐聚北京参加全国人大年度会议。预计代表们将照例通过中共制定的政策重点,其中可能包括为经济放缓提供新支持——当前增速已降至许多经济学家预测的今年约4.5%水平。
制造业调查显示,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从1月的49%升至50.2%,略高于荣枯线。新订单指数升至51.1。
凯投宏观黄子春在报告中指出,稳定的工业产出表明政府支出和”抢跑”应对关税支撑了上月经济活动。
“但增长仍面临本季度放缓风险,至少会部分抵消去年四季度的回升。而关税的冲击尚未真正显现。”
周一另一项财新制造业PMI调查显示类似改善。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宋林表示,该指数更能反映中小型出口企业趋势。
“这可能是衡量新关税对制造业影响的宝贵指标。随着额外10%关税明日生效,这种可能性很大。”
关税突变等因素加剧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不确定性。去年中国经济增长5%,勉强达到官方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周三会议开幕时作政府工作报告,按惯例将公布今年增长目标及其他政策动向。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制造2025″产业升级蓝图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节点。
政策重点可能包括刺激消费——疫情后国有经济主导下的薄弱环节。近月政府已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出口和定向支出增长也发挥了作用。
本文编译于国会山报,由ELAINE KURTENBACH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现有信息综合分析,中国正考虑将美国农产品出口作为贸易反制的重要选项,这一策略既基于历史经验,也针对当前美国对华关税升级的威胁。以下为具体解读:
1. 中国选择农产品作为反制工具的历史逻辑
中国在贸易摩擦中针对美国农产品采取关税措施已有成功先例。例如,2018年为应对美国“301调查”,中国对美大豆、猪肉等农产品加征25%关税,直接打击了美国农业州的经济利益。这些州(如爱荷华、伊利诺伊等)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农产品出口受阻导致农民收入锐减,甚至影响中期选举选情。这种精准打击策略既利用美国农业的政治敏感性,又因农产品可替代性强(如转向巴西、阿根廷进口),对中国自身市场影响较小。
2. 当前背景:美国威胁加税与中国反制预案
2025年3月初,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再次威胁对华加征10%关税。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反制措施”,而消息人士透露,农食产品加税大概率被列入反制清单。这与美国农业当前的脆弱性密切相关:2024/25年度,美国预计出口玉米6223万吨,其中约30%销往墨西哥;大豆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贸易冲突升级,美国将面临南美国家的替代竞争。
3. 进口商抢购与市场波动
报道提及“进口商急于赶在关税前完成采购”,这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
规避成本风险:若中国对美农产品加税,短期内进口商需承担额外成本,提前囤货可减少损失。
供应链调整压力:长期依赖美国农产品的企业(如大豆加工商)可能被迫寻找替代来源,但短期内切换供应链将引发市场波动。
4. 美国农业的“双重困境”
政治经济绑定:美国农业利益集团对政策影响力大,但农业收入近年来持续下滑(2017年农场净收入较2013年腰斩)。若中国加税,可能重演2018年的“选票危机”,尤其在大豆和玉米主产区。
国际竞争加剧: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农产品出口能力提升,美国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易被替代。例如,2024年墨西哥玉米进口量已超过本国产量,主要依赖美国,但贸易冲突可能迫使其转向其他来源。
5. 中国的战略考量与潜在影响
中国选择农产品反制不仅是战术反击,更是战略威慑:
传递明确信号:通过打击美国经济与政治软肋,迫使美方回到谈判轨道。
产业链重构:长期可能加速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调整,削弱美国农业霸权。
国内风险可控: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如扩大巴西大豆采购)和储备调控,可缓解对国内市场冲击。
结论
中国瞄准美国农产品出口作为反制手段,既是历史经验的延续,也是对当前美国贸易施压的精准回应。这一策略将加剧美国农业州的内部矛盾,并可能成为迫使美方调整关税政策的关键筹码。然而,双方需权衡短期博弈与长期产业链稳定性,避免全球农产品市场陷入更大动荡。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