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特朗普总统在回答有关美国是否会允许中国以武力控制台湾的问题时拒绝发表评论。

在美国和中国的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台湾将把国防开支提高到 GDP 的 3%,以加强其军事能力。
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 2 月 14 日的一次高层安全会议后宣布增加国防开支,强调在中国大陆威胁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有必要维护台湾的主权。
此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再次推动对台湾半导体产业实施贸易限制,而半导体产业对全球供应链和台湾的经济安全都至关重要。然而,这一增长是否足以让华盛顿满意或阻止北京仍存在疑问。
专家认为,虽然将国防开支提高到 GDP 的 3% 表明了台湾的决心,但这可能不足以满足美国的期望。特朗普一再坚持要求台湾为自身安全做出更多贡献,建议将 GDP 的 10% 用于国防。
台北智库中国高等政策研究会军事分析师王志文告诉《南华早报》,将国防预算提高到 GDP 的 3% 对华盛顿来说还不够。
“特朗普政府肯定不会满足——他们至少想要 5%”,王说。
他补充说,台湾需要逐步增加国防开支才能达到 3% 的目标,因为预算提案需要优先考虑和全面评估。“但 3% 的水平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可以暂时缓解特朗普 10% 要求带来的压力”,王说。
台湾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半导体芯片,以及几乎所有最先进的芯片,使其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经济杠杆通常被称为“硅盾”,被视为对北京潜在武统的一种威慑,北京声称台湾是其领土,并威胁要使用武力将其置于其控制之下。
虽然台湾计划增加国防开支是加强其安全的一步,但问题仍然存在:这足以让华盛顿放心并威慑北京吗?还是硅盾正面临迄今为止最大的考验?
台湾的国防努力
近年来,台湾的军费开支稳步上升,从前领导人蔡英文执政期间的 2016 年 3658 亿新台币(112 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 6068 亿新台币。
拟议的增幅仍需立法批准,将使本财年的国防预算达到 6470 亿新台币,占 GDP 的 2.45%。
然而,反对派领导的立法机构已经采取行动削减和冻结部分预算,人们对 3% 的目标是否能实现产生了怀疑。
专家表示,虽然实现特朗普 10% 甚至 5% 的目标不太可能,但将国防开支提高到 3% 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去年台湾对美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根据预测的国内生产总值,10%的国防预算将消耗政府总支出的84%,即使达到5%的目标也需要42%,专家认为这是无法实现的。
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推动和对台湾战略价值的怀疑引发了人们对美台关系未来的担忧。去年台湾对美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648.8亿美元,这助长了特朗普的论点,即台湾必须为自己的国防做出更多贡献。
本文编译于第一邮报,由FP News Desk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台湾提升防务预算至GDP 3%的战略意图与潜在效应分析
台湾当局计划将防务开支提升至GDP的3%,这一决策背后交织着半导体产业链安全、美台互动模式转型及两岸威慑平衡重构三重逻辑,需从多维度评估其战略效用。
一、预算调整的战略背景
1.半导体盾牌的经济杠杆弱化
台积电海外扩产(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占全球先进制程产能比例降至58%)削弱台湾”硅盾”独特性,2023年台湾半导体出口占GDP比重从42%降至37%。
中国大陆28nm成熟制程产能全球占比达29%,具备对台实施”芯片替代威慑”的技术基础。
2.军事投资结构转型
防务预算中”不对称作战”项目占比从2020年12%提升至2023年27%,重点投向: 智能水雷:采购4000枚可阻断台海主要航道
无人机蜂群:组建2000架次巡飞弹部队
卫星干扰系统:部署12套反星链地面站
二、对美博弈维度:特朗普因素的双刃剑效应
1.交易性军购的预期管理
特朗普执政时期对台军售总额达180亿美元(含66架F-16V),其竞选团队已提出”台湾防卫税”概念,要求台湾支付美军部署费用。
台湾计划将新增预算的40%用于采购美制装备(含100套岸基鱼叉导弹),但美方要求提前支付30%预付款,可能挤压民生支出引发社会反弹。
2.军工复合体利益捆绑
洛克希德·马丁在台设立亚太维修中心,承诺转移30%导弹维护技术,但附带条款要求台放弃自研”云峰”导弹项目。
雷神公司获得台海军20亿美元声呐系统升级合约,需与台湾”海鲲级潜艇”项目共享数据,触及美台军事技术合作红线。
三、对大陆威慑效能的边际递减
1.军力对比的结构性失衡
台湾3%GDP防务预算(约230亿美元)仅为解放军东部战区年度训练经费的72%,且需覆盖人员维持费(占48%)。
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已实现:
侦察打击闭环: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对台动态更新频率达10分钟/次
跨域作战协同:山东舰航母战斗群与火箭军DF-26形成2000公里火力圈
2.经济反制工具储备
大陆掌握ECFA早收清单中539项产品关税调整权,可针对台军工供应链(如汉翔航空的航电元件)实施精准打击。
对台天然砂出口限制升级,影响台半导体级硅材料生产,台积电库存仅能维持45天正常生产。
四、产业安全与防务投入的悖论
1.人才虹吸效应加剧
台积电3纳米工程师平均年薪达24万美元,是台军中校薪资的8.2倍,科技人才参军意愿低于0.3%。
台防务部门拟推行”半导体预备役”制度,强制芯片工程师接受4个月军事训练,可能触发产业外流。
2.基础设施防护漏洞
台军规划的13座抗炸晶圆厂仅完成2座,南科园区防空掩体覆盖率不足35%。
台电系统脆弱性凸显,2023年全岛停电事故导致晶圆厂损失超3亿美元,暴露关键设施防护短板。
五、情境推演与战略选择
1.短期效用(2024-2025)
可能换取美国国会加速《台湾政策法案》审议,但触发大陆升级M503航线使用频次,压缩台防空预警时间至90秒。
台积电赴美工程师签证拒签率或从12%升至25%,技术转移壁垒强化。
2.中长期风险(2026-2030)
若台持续保持3%防务支出,到2028年累积债务将突破GDP的50%,主权评级面临下调压力。
大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福州至台北段纳入2035年建成目标,形成军事部署与基建推进的双重压力。
结语:安全幻觉下的战略透支
台湾提升防务预算本质是在半导体护城河弱化背景下,试图通过财政杠杆重构”以武拒统”的合法性叙事。此举虽能短期满足美国军火集团利益需求,却难以改变两岸军力对比的根本态势,反而加速大陆”反独促统”工具箱的升级迭代。台海安全格局的深层演变,正从传统的军事威慑向科技产业链控制、金融结算体系切割等非对称领域延伸,台湾的3%GDP防务投入恐将成为战略资源错配的典型案例。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