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自治民主政体的人员配备仅达到所需数量的80%。

台湾高雄:随着中国对台湾岛的胁迫攻势持续升级,台湾军方正艰难达成职业军人招募目标,扭转这一局面的挑战异常艰巨。
2022至2024年间,约1.2万名军人离开台军。台湾当局与军方官员均对此表示担忧,关于征召外籍移民入伍的议题再度被提及——这一构想已在非正式”讨论”中徘徊逾二十载。
兵源短缺最直观的原因是人口结构。这个自治民主政体拥有亚洲第二低的生育率,仅次于韩国。台军薪资虽有待提高,但整体仍具竞争力。士气低落常被夸大,但确为影响因素,私营领域激烈的就业竞争亦是关键。
“外籍军团议题已讨论了近四分之一世纪!但连一个正式研究小组都未曾成立。”中华民国战略研究学会资深研究员、拥有数十年海军服役经历的常敬博士接受福克斯数字新闻采访时表示。
“我直言不讳:多数台湾人不愿为战争胜利付出必要牺牲。由外劳充当准雇佣兵只会突显岛内愿战者寡——即便是为维持现状而战。”常敬坦言。

台湾需要强大军力威慑西侧约160公里外的敌对邻邦。近年来,中国在加强对台恫吓力度的同时,频繁侵入台防空识别区与海防领域,试图迫使台湾屈服。
美籍人士克里斯托弗·克利福德以YouTube频道”托弗大叔”广为人知。其专业背景是约11.2万台湾观众持续关注其地缘政治视频的主因。二十年前,”托弗大叔”曾是美军101空降师克利福德上尉。参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经历,使其对入侵之困与占领之难有切身体会。
在高雄接受采访时,克利福德表示其内容多旨在破除”中国侵台危言”。他常向观众指出,受计划生育政策(现已废止)影响,中国适龄男性多为肩负传宗接代重任的”独苗”。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战争带来的经济冲击将波及全球,中国大陆或根本无力承受。
他承认兵员下降是问题,但强调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现代军队普遍面临征募困境。”台军正在进行必要改革——允许纹身、调整荒谬的身高限制。此前身高超过198公分者不得入伍。”

不过,克利福德预见未来战争形态将转向无人机与网络空间。”相较诺曼底式登陆,网络攻击与认知作战更具威胁。台湾常被类比乌克兰,实则与全球任何冲突地区都无可比性。”
关于美国会否军事介入台海冲突的争论甚嚣尘上。”我理解战略模糊政策的逻辑,但担忧太多台湾人——特别是青年——将希望寄托于美国救援。”常敬解释道。
他对补充兵员持悲观态度,指出2018年台军退抚金削减15-20%的政策”动摇了’参军世家’这个国军重要支柱”。在高雄海军司令部附近的访谈中,他举例:”90后台湾人或许不再关心祖籍何省,但若祖父告诫’别参军!他们会像对我那样背弃承诺’,年轻人定会聆听。”
台湾当局2018年称若不削减,退抚基金将破产。多数民众支持调整过高的军退待遇。反对者则视此举为背信弃义。
1950年代至21世纪初,台湾男性至少服役两年。但随着民主化进程,蓝绿阵营协力缩短(最终废除)义务役。至2013年,兵役已缩水为四个月”军训”。

2022年,时任领导人蔡英文宣布2024年起恢复一年役期。虽有不满声浪,但该政策于2024年1月顺利实施。同月,台湾选民选举副领导人赖清德接替任期届满的蔡英文。北京对赖清德深恶痛绝,两岸关系自其当选后持续恶化。
据官方统计,逾80万外劳(主要来自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在台居留。征召部分外劳补充兵力的构想再度浮出水面。
克利福德认为此举虽非易事,但或可通过提供类”美国绿卡”政策实现突破。”可先组建外籍技工、工程师、炊事等后勤部队。平时参与基建与救灾,战时负责防御工事建设,无需持枪作战。”
美国是台湾最重要盟友与军售来源。赖清德表示将推动”立法院”大幅增加防务预算。卡托研究所数据显示,台湾正等待接收价值近220亿美元的已购美制武器。然而,比武器交付延迟更严峻的,是缺乏能操作这些装备的合格人员。
本文编译于福克斯新闻,由Eryk Michael Smith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台湾志愿兵役缩减与中国大陆军事压力的多维分析
台湾近年来推动的“募兵制”改革面临挑战,志愿兵招募人数持续下滑。根据台湾防务部门2023年数据,志愿兵实际招募率仅为计划的58%,缺口达1.2万人。这一现象需结合两岸军事互动、社会结构和政策调整进行综合解读。
一、兵役制度改革与实施困境
1.政策转变背景
台湾自2018年起实施“募兵制”,计划2024年完成全志愿役转型,替代传统义务役。政策初衷是通过职业化提升战力,缓解青年抵触情绪。
2023年修正《志愿士兵服役条例》,将基本月薪提高至42,000新台币(约合1,350美元),但仍低于便利店员工平均收入(45,000新台币)。
2.结构性矛盾
人口基数萎缩:台湾15-24岁适龄人口从2010年的300万降至2023年的220万,降幅26.7%。
职业竞争力不足:台军基层士兵平均每周工时达60小时,危险津贴仅每月1,200新台币,相比半导体产业工程师起薪70,000新台币缺乏吸引力。
训练质量争议:2022年台军演训事故率上升37%,4个月内发生3起装甲车翻覆事件,影响民众信心。
二、大陆军事压力传导机制
1.军事行动常态化
解放军2023年绕台军机架次同比增加45%,其中歼-16、轰-6K等主力机型占比达78%。
台海当面解放军两栖作战部队完成合成化改编,075型两栖攻击舰搭载的直-8L运输机可在30分钟内投送一个营级单位至台湾西海岸。
2.心理威慑效应
台防务研究院民调显示,18-30岁青年中,62%认为“大陆攻台时美军不会协防”,较2020年上升29个百分点。
台军方内部推演显示,若冲突爆发,义务役士兵存活率仅33%,志愿役因装备优先配发可达51%,但伤亡预期仍影响参军意愿。
三、社会与经济因素叠加
1.少子化冲击
台湾总和生育率2022年降至0.87,全球最低,导致兵源池持续萎缩。预估2030年适龄男性仅剩9.2万人,不足当前需求量的70%。
外籍配偶子女占比升至12%,但受《兵役法》限制无法服役,加剧人力短缺。
2.产业竞争分流
台积电等科技企业扩产计划吸纳大量青年,2023年半导体业招聘人数超8万,其中35%来自原本考虑参军的群体。
台军数字化改革滞后,无人机操作、网络战等高新岗位仅占编制数的7%,难以吸引技术人才。
四、政策调整与两难困境
1.改革回调压力
台立法机构2023年提案恢复1年制义务役,但遭遇青年团体强烈反对,民调显示18-29岁群体支持率仅19%。
折中方案拟推出“4个月军事训练+志愿役优选签约”模式,但被批为“变相强制”。
2.预算分配矛盾
防务预算占GDP比例升至2.4%,但人员维持费占比达48%,挤压装备采购空间。F-16V战机维护成本超募40%,排挤基层部队设施更新。
五、对台海安全格局的影响
1.防御能力弱化
兵力缺口导致台军海岸守备营满编率仅61%,部分滩岸防御工事无人驻守。
后备部队动员时效从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存在漏洞。
2.大陆策略调整
解放军东部战区加强“认知战”力度,通过社交媒体定向推送台军事故报道,放大威慑效果。
国台办启动“台青创业扶持计划”,以经济手段分流潜在兵源,2023年已吸引2.3万名台湾青年赴大陆发展。
结语:制度困境与安全悖论
台湾兵役制度的困境折射出深层矛盾:职业化改革受限于人口结构与产业竞争,安全威胁升级反而削弱民众参军意愿。这种“越威慑越空心化”的循环,可能迫使台湾当局在延长役期、加大奖惩或引入外籍兵团等敏感选项间做出抉择,而任何调整都将牵动两岸关系敏感神经。大陆持续施加军事压力与经济磁吸的双重作用,正在重塑台海战略平衡的基础逻辑。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