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官员谴责特朗普总统决定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理由是中国涉嫌在国际芬太尼走私中存在共谋行为。芬太尼是一种致命的合成药物。
“芬太尼问题只是美方对华加征关税、施压讹诈的借口。美方以怨报德,这无助于解决其关切,只会适得其反,严重冲击禁毒领域对话合作,”商务部发言人周五在声明中表示,称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
他确认中方将采取必要反制措施”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施压、胁迫、威胁不是处理对华关系的正确方式。相互尊重才是基本前提,”发言人批评特朗普的谈判策略时强调。
特朗普周四表示,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将于下周生效,理由是三国存在毒品流入问题。
“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毒品仍以极高且不可接受的水平涌入我国。其中大部分是以芬太尼形式存在的毒品产自中国并由中国供应,”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发文称。
“我们绝不能允许这种祸害继续危害美国。因此在问题解决或得到有效遏制前,原定3月4日实施的关税将如期生效。中国商品届时也将被加征10%关税,”特朗普补充道。
尽管总统有此言论,中国商务部部长仍强调中国是”全球禁毒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本文编译于国会山报,由Ashleigh Fields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分析:
中国指责美国“敲诈”(blackmail)的表态,需置于中美长期经贸摩擦与美国对华“胁迫外交”的背景下解读。结合特朗普近期威胁加征关税的言论及中方回应,以下为综合分析:
一、中国指控的“敲诈”本质:美国胁迫外交的延续
1.历史背景:根据中国官方文件,美国长期以来通过经济制裁、技术封锁、单边关税等手段推行“胁迫外交”,以维护其霸权地位。例如,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对约5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持续扩大制裁清单至上千家中国企业。此次特朗普威胁进一步加税,被视为这一模式的延续。
2.具体手段:美国惯用“关税大棒”作为谈判筹码,通过制造经济压力迫使对手妥协。例如,特朗普时期曾以《1962年贸易扩展法》为法律依据对欧盟钢铝加税,并试图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此次威胁加税同样意在施压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
二、中方回应的核心立场
1.反对单边主义: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多次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单边加税损害全球产业链安全。例如,2025年2月,针对特朗普可能的新贸易协议提议,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重申“反对美方单方面加征关税”,呼吁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
2.维护主权与发展权: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机构指出,美国的技术封锁与制裁违背WTO规则,破坏全球半导体产业合作。中方将此类行为视为对其科技主权与产业升级的压制,因此以“敲诈”定性美国政策。
三、美方行动的意图与潜在影响
1.国内政治驱动:特朗普此番表态可能旨在迎合国内保护主义选民,同时试探中方在贸易谈判中的底线。此前美国通过“对等关税”政策要求贸易伙伴开放市场,反映了其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意图。
2.全球产业链风险:若美国升级关税,将加剧全球供应链分裂。例如,美国对华芯片限制已导致半导体行业成本上升,而加征关税可能进一步推高消费品价格,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四、中方的潜在反制与战略选择
1.多边机制反击:中国可能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起诉美国违规,并联合受美国制裁影响的国家(如欧盟、东南亚国家)共同抵制单边主义。
2.技术自主与市场多元化:中方或加速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减少对美市场依赖。
3.外交与舆论博弈:中国可能进一步通过国际组织与媒体揭露美国“胁迫外交”的负面影响,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结语
中国将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视为美国“胁迫外交”的典型表现,其“敲诈”指控不仅指向经济手段,更反映了对美方破坏多边秩序、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警惕。未来中美博弈或呈现“边打边谈”的态势,但双方在气候变化、金融稳定等领域的共同利益可能为局部合作提供空间。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