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N报道,据四名知情人士及一份内部文件透露,俄罗斯和中国等外国对手近期正指示其情报机构加紧招募美国国家安全领域的联邦雇员,目标锁定那些已被解雇或预感可能即将失业的人员。情报显示,这些外国势力试图利用特朗普政府大规模裁减联邦雇员的计划——该计划由人事管理办公室本周早些时候公布。
消息人士称,俄罗斯和中国重点关注近期遭解雇但仍持有安全许可的员工及面临解聘风险的试用期员工,这些人可能掌握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及政府核心部门的重要信息。至少两个国家已建立招募网站,并开始在领英(LinkedIn)上积极接触联邦雇员。
据CNN获得的部分脱敏文件显示,海军刑事调查局(NCIS)的一份文件指出,情报界”高度确信”外国对手正试图招募联邦雇员,并”利用”特朗普政府的大规模裁员计划。文件还提到,外国情报人员被指示在领英、TikTok、RedNote和Reddit等平台寻找潜在目标。
NCIS文件披露,至少有一名外国情报官员指使下属在领英创建公司主页并发布招聘广告,主动接触标注”寻找工作机会”的联邦雇员。另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对手认为这些雇员”正处于最脆弱时期”,”失业、对被解雇心怀不满等”。
第三位熟悉美方评估的知情人士告诉CNN:”无需太多想象力就能看出,这些被抛弃的联邦雇员拥有丰富的机构知识,对我们的竞争对手和敌手的情报机构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目标。”
CNN已就此事联系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及中俄驻华盛顿大使馆寻求置评。情报证实了美国现任及前任官员此前的担忧:大规模裁员可能为外国情报机构提供绝佳招募机会,利用经济拮据或心怀怨恨的前雇员获取信息。司法部近年已起诉多名向中国提供情报的前军事及情报人员。
现任及前任情报官员透露,中情局职业官员近几周正低调讨论相关风险及应对措施。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本周称,这些讨论是”不忠诚政府雇员发出的威胁”,而非对特朗普政府激进裁员策略的客观预警,参与者应受惩处。
加巴德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说:”我很好奇他们为何认为这是保住工作的好策略。通过CNN这个他们反复使用的宣传工具发出间接威胁,暴露出他们的忠诚不属于美国、美国人民或宪法,而是自身利益。这正是我们需要清除的对象,以便让致力于核心任务的爱国者专注工作。”
多位国家安全机构现任官员匿名表示,政府对切实警告的回应令人失望。前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反间谍主管、曾驻莫斯科及北京的前FBI专员Holden Triplett指出:”历史上,自认遭受不公对待的员工更易泄露敏感信息。我们可能在无意中创造了完美的招募环境。”
另一位前情报官员强调:”这不是真人秀,会产生实际后果。”五角大楼上周备忘录显示,短期内可能解雇5000多名试用期员工(多数任职不足一年)。中情局已解雇20余名负责多元化事务的官员,多人正通过法律途径申诉。
前情报官员指出,中情局”始终”采用类似手段招募外国政府失意雇员,并发布系列公开招募视频,鼓动不满的俄罗斯政府人员为美方效力,详细说明安全联系方式。这些举动常激怒外国政府。
为配合联邦缩编行政令,中情局本月通过非保密邮件向白宫发送包含所有两年内新入职人员名单,其中包括即将执行卧底任务的情报官。这些接触过机密行动信息的人员可能面临解雇,致使部分美国机密面临外泄风险。
本文编译于CNN,由Natasha Bertrand、Katie Bo Lillis 和 Zachary Cohe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根据2025年3月1日的时点背景,针对“美国情报称中俄试图招募不满的联邦雇员”的指控,结合美俄中长期情报博弈脉络,可作如下分析:
一、指控内容与情报背景
1.核心指控与目标群体
美方消息称,俄罗斯与中国情报机构正试图通过社交媒体、线下接触等方式,招募对美国政治生态(尤其是2025年特朗普政府政策)不满的联邦雇员,目标是获取敏感技术数据、政策内幕及军事部署信息。此类行动被美方视为“非传统情报渗透”。
2.历史背景与情报对抗升级
2023年6月,俄方曾指控美国情报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广告、街头接触等方式对俄驻联合国代表团外交官进行心理施压和招募,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2024年美国《全球威胁评估报告》已渲染中俄“挑战国际规则”,并将两国技术合作污名化为“威胁美国主导地位”。
此次指控是美方长期“威胁叙事”的延续,但首次明确将联邦雇员列为重点招募对象。
二、中俄行动的可能动因
1.美国内部动荡提供渗透窗口
2025年特朗普政府推行联邦机构大规模裁员(如提到“联邦雇员转向‘绩效委员会’避免被裁”),导致公务员群体对政策不满情绪加剧。
特朗普对情报机构的“清洗”(如2025年2月中情局“买断计划”引发内部动荡)削弱了雇员忠诚度,为中俄提供可乘之机。
2.技术竞争与战略情报需求
美国近年对华技术封锁(如半导体出口管制)迫使中方寻求非公开渠道获取技术细节,而联邦雇员可能掌握研发进展或规避制裁的漏洞信息。
俄乌冲突背景下,俄方亟需了解美国对乌军援计划及北约内部协调情报,以调整战略部署。
三、美方应对措施与政治意图
1.强化内部审查与立法威慑
美情报机构可能扩大对雇员的背景调查,尤其是涉及中俄合作项目的部门(如商务部、能源部)。
推动修订《间谍法》,将“潜在泄密风险者”纳入监控范围,并加强对离职人员的脱密期管控。
2.舆论战与外交施压
通过选择性泄露情报(如本次“独家消息”)塑造中俄“破坏性大国”形象,为对华技术脱钩、对俄能源制裁提供合法性。
联合盟友发起“全球反情报倡议”,要求各国加强公务员忠诚度审查,孤立中俄情报网络。
3.转移国内矛盾焦点
特朗普政府借外部威胁转移公众对其削减联邦机构、弱化社会保障等政策的批评。
渲染“中俄渗透”可为其2024年竞选承诺(如“重建强大美国”)提供延续性叙事。
四、争议与潜在影响
1.指控真实性存疑
美方未公布具体证据,且类似指控存在政治操弄先例(如2019年《全球威胁评估报告》被俄方驳斥为“恐吓美国民众以增加军费”)。
中俄可能以“美方招募俄外交官”事件反诉其双重标准。
2.国际关系与供应链冲击
若美方据此扩大“长臂管辖”,可能进一步限制中俄科技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加剧经济脱钩。
联邦雇员的恐慌情绪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下降,甚至引发泄密案件的“寒蝉效应”。
3.中方可能的回应路径
援引2024年王毅外长表态,强调“美国挑战在自身非中国”,反对将情报问题政治化。
通过WTO或联合国平台揭露美方“泛安全化”行为对全球治理的破坏。
总结
此次事件本质是美国情报霸权逻辑与国内政治博弈的混合产物。一方面,中俄确有可能利用美国社会分化加剧的窗口期扩大情报活动;另一方面,美方借机巩固“技术民族主义”议程,掩盖国内治理困境。未来需警惕此类指控成为新冷战式对抗的常态化工具,中方需通过技术自主与国际规则博弈打破美方话语垄断。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