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补充:根据美国司法部数据,2022财年全美共起诉47起涉《出口管制改革法案》案件,其中涉及对华敏感技术出口占比达38%。加速计作为惯性导航系统核心部件,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管控范围,出口至中国需申请特别许可证。)
美联社罗利电——当局通报,北卡罗来纳州某公司所有者周五在联邦法院认罪,其涉嫌在未获美国政府许可情况下,试图向中国出售具有军事用途的电子设备。
63岁的大卫·C·博默瓦尔德(David C. Bohmerwald)被控违反《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等联邦法规,其创立的Components Cooper公司总部位于罗利市。根据法庭记录,他将于五月中旬接受量刑听证,司法部通报显示其最高面临20年监禁。
司法部声明指出,博默瓦尔德从美国电子公司采购100个加速计(accelerometers),试图转运至中国某企业。这种精密仪器可测量振动、倾斜和加速度,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包括提升导弹制导精度、评估弹药打击效果等关键环节。
涉事美国电子公司向执法部门举报了博默瓦尔德的采购异常。当博默瓦尔德将两个包裹(其中一个收件方为中国企业)送至货运点时,联邦探员截获包裹并查获全部加速计。司法部披露,这批货物实际价值近2万美元,但报关单被蓄意低报为100美元。
“成功阻断这起非法技术出口,意味着这些敏感设备不会落入未经授权者手中或被用于敌对用途,”负责卡罗来纳地区国土安全调查局的特工卡德尔·莫兰特强调。博默瓦尔德向探员承认,其行为系代中国公司采购,且明知存在出口限制。
法庭记录显示的辩护律师暂未回应置评请求。
本文编译于国会山报,由Associated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针对“北卡罗来纳州某公司所有者承认试图向中国出售技术”的指控,结合美国对华技术管制的长期政策逻辑,可进行如下分析:
一、案件性质与核心违规点
1.技术类型与管制范畴
尽管具体技术细节未明确,但结合美国近年执法案例(如2007年ITT公司因出口夜视镜技术被罚1亿美元),推测本案可能涉及军民两用技术或敏感军事技术,例如半导体制造设备、航空航天部件或网络安全工具等。此类技术被《出口管理条例》(EAR)或《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严格管制,需获得美国国务院或商务部许可方可出口。
2.违规行为模式
根据美国司法实践,此类案件通常表现为绕过出口许可程序,例如:
通过第三方国家(如新加坡、中国香港)转口以掩盖最终用户;
虚假申报货物类别(如将军事设备标注为民用产品);
使用非关联企业作为中间商规避审查。
二、美国执法逻辑与战略意图
1.技术遏制的政策延续性
自奥巴马时期起,美国逐步收紧对华技术出口,特朗普与拜登政府进一步强化“小院高墙”策略。本案发生于2025年初,正值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预期落地阶段,其可能延续对华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并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刑事处罚力度。
2.威慑效应与经济利益平衡
美方通过高额罚款(如ITT案罚金达1亿美元)和刑事指控形成威慑,但实际操作中也需平衡企业利益。例如,美国企业因短期利润常与中方合作规避管制,政府则通过选择性执法维持“合规市场”表象。
三、中方应对与案件影响
1.技术自主化压力
此类案件将加剧中国企业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推动半导体、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例如,中国通过大基金三期加大对关键技术的投入,以降低对美技术依赖。
2.国际规则博弈
美方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扩大出口管制范围,中方可能通过WTO诉讼或反制清单(如《不可靠实体清单》)回应,但实际效果受制于美国“长臂管辖”能力。
四、企业合规启示
1.风险评估与内部管控
企业需建立出口管制合规体系,明确技术分类、最终用户筛查及交易记录留存,避免因疏忽触法。建议对并购对象进行背景调查,防止关联风险。
2.法律救济与战略调整
若被制裁,企业可通过美国行政复审或司法诉讼争取权益(如挑战技术分类错误),同时调整市场布局,例如转向非美供应链或技术合作(如中欧联合研发)。
总结
本案是美国对华技术遏制战略的微观体现,既反映其维护科技霸权的决心,也暴露跨国企业合规风险。中长期看,中美技术竞争将倒逼全球产业链重构,企业需在合规框架下探索多元化合作路径以应对政策不确定性。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