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中国国防部称演习”没有问题”
- 隐形驱逐舰系中国最先进水面舰艇
- 中国测试能力之际,部署行动受密切关注
路透北京2月27日 –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周四表示,近期中国海军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进行的史无前例实弹演习”完全符合国际法”。发言人吴谦此番表态,是针对两国官员对未获充分演习通知的关切作出的回应,此次演习迫使商业航班改道。
吴谦在北京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注意到澳新双方多次表示中国军队的行动符合国际法,我们认为这说明没有问题。”他未直接回答关于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塔斯曼海演习,或澳新是否会获得更及时通知的提问。
新西兰外长彼得斯本周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提出这一问题,称通知不充分属于失职,希望”未来予以纠正”。
中国官媒本周证实三艘舰艇——055型驱逐舰、054型护卫舰及补给舰——现身塔斯曼海。虽不清楚演习全部细节,但官媒《环球时报》发布了隐形055型驱逐舰使用甲板炮射击的照片,该舰被西方军方视为中国最先进水面战舰。目前尚不清楚该舰是否测试了可攻击海陆目标的巡航导弹或鱼雷。
鉴于中国在塔斯曼海的演习史无前例,且八艘055型舰对中国海军日益增强的远海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武官和安全分析师正密切关注此次部署。
新西兰国防军周三表示,三艘中国舰艇当时位于澳大利亚专属经济区内的塔斯马尼亚岛以南,现正向西移动。部分在线追踪显示,中国特遣舰队位于霍巴特以东160海里处,即澳大利亚专属经济区(EEZ)内。专属经济区被视为国际水域,外国军舰有权在其中活动。
本文编译于路透社,由Laurie Che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中国国防部针对澳大利亚对解放军在塔斯曼海实弹演习的炒作作出回应,强调中方行动符合国际法与国际通行做法。以下从法律依据、行动性质、地区影响及国际政治背景四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法律依据与行动合法性
1.公海航行与演习权利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公海享有航行、飞越及进行军事活动的自由。中国海军编队此次演习海域位于澳大利亚海岸150海里外,远超出12海里领海范围,属于公海范畴。中方明确表示,演习前已“反复发布安全通告”,确保行动透明度,避免干扰民用航行安全。
2.国际惯例的遵循
中国海军在公海进行实弹射击并非特例。例如,2021年“和平-21”多国海军联演中,中国舰艇同样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近海公海区域参与实弹演练。此类行动与美、澳等国在南海、西太平洋的常态化演习性质一致,均基于国际法赋予的权利。
二、行动性质与战略意图
1.非针对性军事训练
中方强调演习是“正常的年度训练计划安排”,旨在提升远海作战能力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海盗、海上救援)的能力。此次参演的055型驱逐舰遵义舰等编队,此前曾参与保护国际航道安全的行动,如护航中澳铁矿石运输航线。
2.地区安全合作的延伸
中国近年来通过“和平”系列联演(如与东盟、印尼、俄罗斯的合作)强化多边安全机制。此次塔斯曼海行动可视为中国海军拓展远海存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实践,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目标一致。
三、澳大利亚反应的矛盾性
1.双重标准的政治炒作
澳大利亚指责中方“缺乏透明度”,但其自身频繁参与美主导的南海“自由航行”行动,甚至派军机抵近中国岛礁侦察。中方指出,澳方对自身在南海的军事活动避而不谈,却对中方合法行动过度反应,暴露其“价值观外交”的片面性。
2.安全焦虑与战略误判
澳媒渲染中国舰艇火力“覆盖悉尼”等言论,实为夸大威胁。055型驱逐舰虽具备远程打击能力,但演习内容仅限于舰炮对海射击,未涉及导弹或针对陆地的科目。澳方将常规训练曲解为“威慑”,反映其在美国“印太战略”影响下的安全认知偏差。
四、国际政治与资源博弈背景
1.中澳资源依赖与美澳同盟的张力
澳大利亚是中国铁矿石、煤炭等资源的主要供应国,双方经济高度互补。然而,澳政府近年来追随美国遏制中国,导致两国关系紧张。中方海军出现在塔斯曼海,客观上凸显了澳在防务上依赖美国与经贸上依赖中国的结构性矛盾。
2.美国因素与地区力量重构
美澳军事同盟试图将南太平洋“阵营化”,而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提升(如055型驱逐舰批量服役)正在改变区域力量平衡。此次演习传递的信号是:中国有能力维护自身海外利益,同时以行动反制“小圈子”安全观。
结论
中国在塔斯曼海的演习是主权国家行使国际法权利的正当行为,其合法性得到国际公约支撑。澳方的过度反应既缺乏法理依据,也暴露了其在美中博弈中的战略困境。未来,类似行动或将成为中国维护海上利益、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常态化举措,相关国家需适应这一现实,而非以“冷战思维”制造对立。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