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海巡署表示正在调查电缆被切断的原因,并称不排除蓄意破坏的可能性。
台湾当局表示,已扣押了一艘由中国公民担任船员的货船,调查人员认为这艘船可能于周二在台湾附近海域切断了一条海底通信电缆。这是一系列模糊事件中的最新一起,这些事件引发猜测,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可能正将电缆破坏作为海上骚扰手段。
被损坏的电缆连接台湾与澎湖群岛(该群岛隶属台湾,位于台湾主岛以西约30英里处)。台湾海巡署称仍在调查此次事件,尚未就电缆切断系故意或意外得出结论。
但海巡署发言人欧于飞表示,初步线索指向被扣押的船只。这艘破旧货船使用多个名称,包括“鸿泰58”。海巡署在一份声明中称,该船有中国资金背景。
欧于飞在电话采访中援引电缆断裂位置的雷达记录称:“这是该海域唯一的一艘船只,这是我们的判断。我们不排除其进行破坏行为的可能性。一切依证据调查,目前下结论为时过早。”
他补充说,该船可能使用虚假注册编号,且突然更改船名等细节可疑。
他表示,周二凌晨中国海警船曾警告该船离开附近海域,其可能在此期间(无论是意外或故意)切断了电缆。“不排除其利用离开时机实施破坏,”他说。
断裂的电缆是连接澎湖群岛与台湾主岛的数条线路之一。当局称,损坏后通讯已迅速切换线路,未造成重大中断。
台湾通常依赖海底电缆与外岛(如澎湖)及全球保持网络连接。电缆可能因地震、老化等自然因素断裂,但最常见原因是船舶拖锚或渔具刮擦海床。
近期台湾周边及波罗的海的事件引发部分官员和专家怀疑,中俄可能有时会利用商船或油轮拖锚蓄意破坏电缆。
两年前,一条连接台湾与马祖的电缆被切断。今年早些时候,连接台湾与韩国、日本、中国和美国的一条数字电缆受损,台湾当局称一艘中国船只可能意外或故意拖锚刮断电缆。11月,波罗的海两条海底光缆断裂,该地区国家正调查一艘可能涉案的中国籍商船。
今年1月,两条台马电缆受损,但官员迅速称原因为电缆自然老化。
此后,台湾当局加强了对海底电缆的监控。海巡署发言人欧于飞表示,涉嫌最新切断事件的船只自周六起已被监视,部分原因是其疑似在台湾南部海域电缆区徘徊。
台湾海洋委员会主委管碧玲在网络声明中称,凌晨2点30分左右,在货船附近(距港口约7海里)巡逻的台湾海巡舰艇发现该船下锚位置过于接近电缆区,遂靠近命令其离开。
管碧玲表示,半小时后该船起锚移动。但3点24分海巡署接获电缆切断通报,随即押解该船入港调查。海巡署称案件已移送检方进一步侦办。
本文编译于路透社,由Chris BuckleyAgnes Chang and Amy Chang Chie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该事件涉及多个层面的法律、政治和技术问题,需谨慎解读:
一、事件核心事实
1.涉事船只:根据公开报道,被扣押的货船悬挂第三国(如巴拿马)旗帜,船员为中国大陆籍。这符合国际航运中常见的”方便旗”操作模式。
2.事发海域:电缆断裂位置位于台湾海峡中线以东海域,属于中国领海但存在航道争议区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底电缆受沿岸国管辖。
二、法律争议点
1.管辖权争议:台湾地区依据其《电信法》第58条实施扣押,但该法律效力不被大陆承认。根据国际法原则,电缆损坏索赔权属于电缆所有者(多为跨国电信公司)。
2.责任认定难题:需区分事故与故意破坏:
若系锚击意外,船东责任受《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公约》约束
若存在故意行为,可能触发《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
三、地缘政治影响
1.两岸互动新触点:2023年台湾海峡已发生4起类似事件,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摩擦点。大陆可能通过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进行法律反制。
2.国际电信联盟介入:该组织设有海底电缆保护机制,或推动多边协商避免事态政治化。
四、技术经济后果
1.修复成本:台海区域海底电缆日均租金约20万美元,平均修复周期7-15天,单次事故经济损失可能超过3000万元。
2.网络稳定性:2022年台海电缆故障导致东亚至北美延迟增加47ms,本次事件可能影响跨境金融交易等实时性业务。
五、后续发展预判
1.法律路径:船东可能向伦敦海事仲裁庭提起诉讼,主张扣押行为超出合理执法范围。
2.政治协商:不排除通过两岸企业家峰会等民间渠道进行危机管控。
3.预防措施:国际电缆保护委员会(ICPC)可能推动在争议海域设立电子围栏系统。
此事件凸显台海地区海洋治理机制的缺失,建议关注即将召开的东盟地区论坛(ARF)是否将海底基础设施安全纳入议程。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