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海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海军演习。北京表示对澳方”与事实不符”的言论”深感惊讶和强烈不满”。
中国周日驳斥了澳大利亚关于中方未在国际水域进行海军演习前给予充分通知的指控。中国国防部称,堪培拉在因实弹演习导致三架航班改道后提出”无理指责”并蓄意”炒作”。
周六,中国连续第二天在澳新之间的国际水域进行海军实弹演习,导致航班运行受阻。三架前往新西兰的客机被迫改道后,澳新两国均抱怨事先通知不足。
澳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表示,虽然中国没有违反国际法,但未遵循提前12至24小时通知的最佳做法,堪培拉已就此向北京提出交涉。马尔斯周六称,政府尚未就演习通知问题”从中国得到满意答复”,并称这对商业航空”令人不安”。
中方如何回应?
国防部首席发言人吴谦表示,中国没有违反国际法且已提前发布通告。吴谦在国防部官网声明中指出:”在此期间,中方在反复发布事先安全通告基础上,组织了舰炮向海实弹训练”,”澳方有关言论完全与事实不符”。他补充说演习未对客机空安造成影响,强调”澳方在完全清楚具体情况前提下,仍对中方进行不实指责,刻意炒作”,”我们对此深感惊讶、强烈不满”。
本文编译于德国之声,由Zac Crellin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围绕“中国指责澳大利亚炒作海军实弹演习”事件,以下从背景、双方立场及深层动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1.中方行动事实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含055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及补给舰)于2025年2月在澳大利亚东海岸至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国际水域开展演训活动,包括舰炮对海实弹射击训练。中方强调行动前已多次发布安全通告,且全程遵守国际法。
澳方称中方演习区域距悉尼最近仅约276公里,并观察到中国舰艇部署浮动靶标、调整航行阵型等动作,但未实际观测到开火。
2.澳方指控与反应
澳大利亚政府及媒体指责中方“缺乏透明度”,称演习对航空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并调整部分航班航线避开相关空域。
澳外长黄英贤称将在G20会议中向中方交涉,但澳防长马尔斯承认“未确认中方是否实弹开火”,暴露出澳方内部表述矛盾。
二、中方立场与反驳
1.法律与程序正当性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明确回应:演训海域为公海,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澳方指控“与事实完全不符”。
中方援引“自由航行”原则,指出澳方过去频繁以同样理由在南海、台海活动,如今却对中方合法行动采取双标态度。
2.战略意图与外交信号
中国舰艇编队此次行动被视为对澳方此前在南海、台海挑衅的“镜像回应”。例如,2022年澳海军曾联合美国在南海举行大规模演习,中方此次行动旨在解构西方“自由航行”话语霸权。
中方强调其目标是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而非军事对抗,试图打破西方主导的海洋秩序。
三、澳方炒作动因分析
1.国内政治需求
澳大利亚政府可能借炒作“中国威胁”转移国内矛盾,迎合保守派选民对华强硬立场。
媒体渲染紧张氛围(如ABC夸大“禁令”效应)与政府形成舆论联动,延续其“反华叙事生产线”模式。
2.依附美国的地缘战略
作为美国“印太战略”核心盟友,澳方需在军事上配合美国对华遏制政策。此次炒作可视为向美表忠心的政治姿态。
澳方对中国海军远洋能力提升(如055型驱逐舰常态化部署)的焦虑,反映其担忧传统势力范围被“渗透”。
四、事件影响与未来走向
1.中澳关系短期承压
双方互信进一步受损,但矛盾仍限于外交与舆论层面,未升级为直接军事对抗。中方呼吁澳方“客观理性”对待分歧,暗示留有余地。
2.国际规则话语权争夺
中方通过公海演训强化对国际法解释权,削弱西方“航行自由”单边叙事。未来类似行动可能常态化,倒逼澳方调整对华策略。
3.区域安全格局变化
南太平洋海域成为中美博弈新焦点。中国海军远洋后勤能力提升(如8000公里航程保障)或推动其在该区域存在感增强。
总结
此次事件本质是中澳战略互疑与海洋秩序话语权竞争的缩影。中方以“对等反制”回应澳方挑衅,既维护自身权益,亦试探西方底线;澳方则借炒作巩固同盟关系,但内部分歧与双标逻辑削弱其外交可信度。未来双方需在管控风险与重建对话间寻求平衡。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