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出口商品亦将受限于本国船舶运输规定
- 中国已成为全球造船业巨头
特朗普政府提议对使用中国商船征收费用,称此举或有助于制衡中国的海上主导地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出一项计划,拟对运输贸易货物的中国制造船舶收费,并强制要求部分美国产品必须由美国船只运输。
该提案于周五宣布,源于拜登政府时期启动的一项针对中国在航运、物流和造船行业做法的贸易调查。调查在特朗普上任前四天结束并发布报告,结论称北京通过不公平手段主导相关领域,需采取”紧急行动”应对。
若实施,新增费用可能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推高商品价格。且这些措施能否重振美国造船业尚存疑,尽管有百年历史的保护政策鼓励使用美制美营船舶,但该行业仍在萎缩。
美国虽能稳定生产军舰,欧洲在邮轮建造领先,但全球商船建造由中日韩主导,三国合计占九成以上份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中国通过低价策略削弱竞争,以”惊人效率”夺取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中国商船吨位占比从1999年不足5%增至2023年超50%,控制全球19%商船队和95%集装箱产能。对华船舶增费或为日韩船企带来机遇。
拜登政府贸易代表戴琪指出,美国商船建造量居全球第19位,年产量不足5艘,而中国年造超1700艘。中国优势源于低价竞争和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
美贸易办公室警告,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存在经济安全风险。此次援引《1974年贸易法》301条款的提案将进入公众评议阶段,下月举行听证会。
具体措施包括:中国造船舶入美港需支付百万美元费用;逐步提高美货海运本土化比例,首年至少1%货物由美籍美营船舶运输,七年后升至15%,最终要求船舶本土制造。
此举扩展了《琼斯法案》原有规定,该法要求美境内港口间货运须用美制、美籍、美员船舶。此前美国已联合盟友抗衡中国造船优势。
尽管特朗普提名的贸易代表尚未获确认,但办公室仍按期公布措施。特朗普第二任期延续贸易战态势,虽暂缓对加墨征税,但以禁毒不力为由对华加征10%关税,并威胁四月起对汽车、芯片等多领域征税。
航运业被视为中国关键杠杆点,全球贸易体系对其船舶依赖度高。美方担忧供应链中断风险,希望规避潜在冲击。该政策获工会支持并受国会关注,去年众议员沃尔兹推动相关立法。零售商可能反对,认为成本将转嫁消费者。
本文编译于彭博社,由Jenny Leonard 和 Jennifer A Dlouh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特朗普政府近期提出针对中国航运与造船业的多项制裁措施,旨在遏制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重塑美国在全球海洋霸权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政策组合包括关税壁垒、造船业复兴计划及盟友协同施压,但其可行性与实际效果面临多重挑战。以下是综合多方信息的深度分析:
一、政策核心内容与战略意图
1.《船舶法案》(Ships for America Act)的制裁措施
港口费用加征:对中国籍或中国运营的船舶加征60%的港口费用,并取消吨位税和灯塔费豁免,直接增加中国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
维修业务限制:对在中国船厂维修的美籍船舶征收200%的惩罚性关税,迫使美国船东转向本土或盟友船厂,削弱中国船舶维修市场份额。
运输配额强制:要求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中至少10%由美籍船舶运输,挤压中国航运企业的国际订单。
2.国内造船业振兴计划
万亿美元造舰计划:未来30年投入超1万亿美元,将美国海军主力舰艇从目前的295艘扩充至381艘,以应对中国海军规模的快速扩张。
产业链重建:每年拨款3.5亿美元支持造船业,重点解决劳动力短缺、技术断层和供应链断裂问题,但美国当前造船产能仅为中国的0.13%,且仅有3家主造船厂能承接军舰订单。
3.盟友协同施压
特朗普计划通过“长臂管辖”要求盟友(如欧盟、日韩)共同限制中国船舶进入其港口,并协调出口管制以阻止中国获取高端造船技术(如大型LNG船专利)。
二、中美海上力量对比与博弈焦点
1.造船能力差距悬殊
产能规模:中国占据全球造船市场的50%,2024年新接订单占全球的74.7%,而美国仅占0.13%。中国船队总吨位达2.829亿吨,是美国的232倍。
技术突破:中国在14种主力船型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并快速缩小与韩国在大型LNG船领域的差距(如沪东中华和江南造船的技术突破)。
2.海军扩张速度对比
中国海军主力舰艇数量预计2024年达380艘,接近美国现役规模(295艘),且建造周期更短(如四川舰仅用2年下水)。
美国海军面临舰艇退役潮,2027年主力舰或降至283艘,而中国持续以年均10艘以上速度新增大型舰艇。
3.经济与军事联动性
中国海运承担95%的对外贸易运输,全球十大港口占8席,而美国试图通过限制中国航运削弱其经济外循环。
美国海军强调“印太分散部署”策略,在菲律宾等地部署导弹系统,但中国通过“区域拒止”能力(如反舰弹道导弹)增加美军介入台海和南海的成本。
三、政策实施的挑战与矛盾
1.美国造船业的现实困境
工业基础衰退:美国民用造船业近乎消失,军用造船依赖单一船厂(如纽波特纽斯),航母大修周期从4年拖延至6年,核潜艇项目因劳动力短缺停滞。
成本失控:伯克级驱逐舰单艘造价达25亿美元,远超中国同类舰艇(约10亿美元),且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1万亿美元计划可能因效率低下难以落实。
2.盟友合作的不确定性
欧洲对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存疑,担忧其对俄缓和政策削弱跨大西洋联盟,同时日韩不愿完全牺牲对华经济合作换取美国安全承诺。
3.中国的反制与韧性
中国通过军民融合和产业链优势对冲制裁,例如自主突破LNG船核心技术,并扩大“海洋联盟”与国际船东合作(如希腊、日本)。
军事上,中国以“非对称作战”回应美军扩张,例如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和电磁弹射航母,迫使美国陷入“成本-效能”陷阱。
四、未来趋势与战略启示
1.技术竞赛与工业政策
美国若无法重建完整的造船产业链(从钢铁冶炼到熟练工人培训),仅靠资金投入难以逆转颓势。中国则可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持续扩大技术代差。
2.全球航运秩序重构
特朗普政策可能加速全球航运“阵营化”,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港口投资(如比雷埃夫斯港)和数字货币结算体系(如数字人民币)弱化美元霸权影响。
3.冲突风险与管控
美国试图以“威慑升级”迫使中国让步,但中方在台海、南海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如052D舰抵近拦截外舰),双方需避免误判引发军事冲突。
结论
特朗普的新造船费用政策是“以攻为守”的战略试探,旨在延缓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但其效果受制于美国自身工业衰退与盟友离心。中国则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战略耐心,逐步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与规则制定权。未来十年,全球海权格局的演变将取决于两国在技术突破、盟友动员与危机管控上的博弈能力。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