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周前,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多架商业航班因收到中国海军即将在该海域进行实弹演习的警告被迫改道。
这是中国寻求扩大在南太平洋影响力的最新例证。
过去至少六年里,中国持续聚焦于推动太平洋岛国——尤其是近年将承认对象从台北转向北京的国家(如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参与其主导的广泛发展与安全合作协议。
关键节点是2022年5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试图绕开旨在促进区域合作一体化的政府间组织”太平洋岛国论坛”,推动太平洋国家签署一项地区发展与安全协议。
此举引发论坛18个成员国中10国的警惕,他们拒绝签署中方协议。
北京的失利表明,即便最弱小的国家也能对华”说不”。
但博弈远未终结。
过去二十五年间,中美竞争主要集中于东亚。
但近期两国在南太平洋的博弈日益加剧。
值得关注的是,美中采取的是不同的博弈路径:中国侧重精英俘获、建交争夺与基建项目,美国则聚焦人力资本开发,并依托澳新两国与岛国开展合作。
尽管美国决策者试图”超越”中国,但鉴于中方拓展影响力的方式常伴随资源浪费,美方需谨慎避免陷入直接复制中国模式的竞争。
基于对中英文开源资料的深度分析及在五国的实地调研,本文首先解析美中竞争焦点,继而评估中国行动与美国应对;接着探讨太平洋岛国的回应及其博弈策略的成效;最后建议华盛顿继续协同盟友伙伴,既要阻止中国在区域获取军事基地等战略支点,也应扩展”舰艇骑警协议”等既有合作项目。
我们在竞争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竞争?
据洛伊研究所统计,2008至2022年间,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承诺的”发展融资总额”达106亿美元,但迄今仅支付45亿美元。
同期美国承诺支付44亿美元,实际支付34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字虽显庞大,但与澳大利亚相比仍相形见绌——澳方同期承诺206亿并支付188亿美元。
北京的雄心与官方宣称”南太平洋属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位相呼应,似乎印证外界对其”长远布局”的认知。
2022年,美国宣布将在汤加和基里巴斯新建使馆,此前已计划在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设馆,使2023年以来该地区新增三个美国使领馆(基里巴斯使馆尚未启用)。
这成为美国在太平洋抗衡中国的最明显举措,辅以加强区域接触及拜登政府两度主办太平洋论坛。
2022年9月的首届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标志着美国针对中国的最重大外交行动。
峰会期间美方承诺追加8.1亿美元援助计划,但中国观察家随即指出该资金尚未到位——当前多数美援项目仍处于冻结审核状态。
中国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建造的体育场馆等标志性建筑构成实体基建的主体框架。
但诸多项目如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体育场被指为”面子工程”,旨在为当地领导人(特别是选举前)积累政治资本。
所谓”美国无力与中国竞争”的论调基于中方资源动员能力优势。
表面看确有此象,但美国国家机器实力雄厚,其资源调集方式独具特色。
中美在发展援助与经济治国术上的核心差异在于:中国领导人面临的国内制约远少于美国。
有观点认为中国在该区域实则未与美国正面竞争,而华盛顿的追赶游戏注定失败。
这种美式策略看似”低成本大国竞争”:新建使馆普遍存在人员短缺,如汤加使馆签证服务由驻苏瓦领事团队每季度轮值提供,这与邻近中国使馆20人规模的建制形成对比。
其他太平洋岛国常见的美使馆仅2-3名美籍雇员且无本地签证服务,导致民众需赴斐济或新西兰面签且成功率有限,引发持续不满。
影响
归根结底,华盛顿是在争夺影响力。
虽然北京的某些行动可能不是对美国的直接回应,但中国确实在进行竞争。
人们认为中国正试图阻挠美国在该地区实现目标,同时也普遍相信中国在南太平洋外交中实施某种形式的”精英捕获”,从而极大增强了自身影响力。
衡量影响力的标准及获取方式都是复杂课题。
华盛顿强调需要培养当地人力资本,加强该地区相对薄弱的机构建设。
这种影响力构建形式并不显眼,且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与中国宣称的不同,这恰恰是经济持续成功发展的核心要素。
太平洋诸州和机构
在中美竞争的讨论中,常被忽视的是这场博弈实际展开的各个国家主体。
小国拥有巨大杠杆与能动性,可借此向大国换取让步,但南太国家至今尚未明确提出应对中国的现实战略。
协调的战略无需各国整齐划一,但能帮助地区国家增强自主性,从北京获取更多利益。
尽管部分国家发布了外交政策指南,但文件鲜少详述如何在大国竞争中获益。
例如斐济的外交政策白皮书承认中美竞争,库克群岛则发布行动纲要罗列与中国的合作领域。
据报道巴布亚新几内亚拟于下月出台外交政策白皮书,若属实将是1981年以来首份。
瓦努阿图国家外交政策文件亦承认大国竞争”为将战略重要性转化为民众切实发展收益提供机遇”。
此类文件虽有价值,却未阐明具体策略。
此外,普遍认知认为华盛顿在冷战后部分撤离该地区,”留下的空白被其他力量填补”。
显然多数南太国家不愿选边站,正试图探索如何利用两强摩擦。
各国如何利用大国博弈仍是难题。
接受中国大额贷款虽可助力基建,但可能陷入债务陷阱。
目前七个大洋洲国家面临高债务风险:图瓦卢、汤加、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
太平洋国家已展现对华说不的能力。
2022年5月王毅未能促成多国签署协议即为明证。
中国在斐济部署警力的尝试也遭坚决抵制。
当地民众和外交界常抱怨中国劳工大量涌入零售、建筑领域。
这实则折射出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权。
签证发放权本可管控人员流动,但2024年中国与所罗门群岛实施免签政策打破限制。
中国商人还通过租赁土地拓展商业版图,如在帕劳签订50-99年土地租约。
区域国家最大挑战在于缺乏统一对华战略。
例如中国政府虽在南太平洋大学三个校区设立孔子课堂,多数国家政府却无专职中文人才,尽管华商在当地广泛存在。
即便形成对华战略,北京对精英阶层的渗透也可能破坏政策协调性。
基地与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太平洋岛国的战略价值值得商榷。
当然,在渔业等领域,其价值巨大,而且有可能成为物流枢纽。
然而,对中国在基里巴斯建设军事基地的担忧可能被夸大了。
担心这样的基地可能被用来向夏威夷发射导弹,或阻碍美国对中国入侵台湾作出反应,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
如果与中国爆发冲突,夏威夷附近的任何中国前哨都会在开战的几个小时内被摧毁。
其次,南太平洋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关键的战略利益。
中国在该地区投入的资金减少就是证据。
例如,2015 年和 2016 年,北京在该地区分别投入了 4.05 亿美元和 4.12 亿美元。
然而,从 2019 年到 2022 年,平均每年只有 2.4 亿美元。
如果北京认为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增加,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投资持续扩大。
此外,南太平洋并非北印度洋,中国与中东、非洲和欧洲 95% 的贸易都通过北印度洋中转。
对中国在所罗门群岛设立军事基地的担忧可能成为现实,但这还有待证实。
华盛顿和堪培拉,更不用说太平洋岛国,将对中国在它们附近设立军事基地进行巨大的外交抵制。
瓦努阿图前总理夏洛特·萨尔瓦伊承诺,中国不会在瓦努阿图驻军,甚至否认曾就此进行谈判。
由于对传统合作伙伴的信任度更高,莫尔兹比港转向澳大利亚和美国重新开发该地点,有关北京试图翻新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努斯岛港口的报道被驳回。
该怎么办?
过去几年,北京一直在精简和完善”一带一路”倡议。
这个”一带一路2.0″与最初版本相比,资源浪费大幅减少。
随着中国持续增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华盛顿需要评估南太平洋对美中两国核心利益的战略重要性。
对中国而言,该地区处于边缘位置,远不能与东亚或东南亚的战略价值相提并论。
中国在南太平洋的项目虽按人均计算规模可观,但对中国的战略价值有限。
太平洋岛国总人口230万,比山东省烟台市人口还少约50万(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口1030万例外)。
美国应继续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密切协调,维持在该地区的外交存在。
美国在太平洋的核心利益主要聚焦于中国同样关注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
若美国希望保持并扩大其地区影响力,应考虑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华盛顿可联合地区盟友伙伴深化与南太平洋的接触。
这需要与澳新密切协商协调,两国在该地区投入更多战略资源。
近期新西兰与库克群岛因后者与北京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产生摩擦,凸显南太平洋对惠灵顿的重要性。
此类案例表明美国无需大量投入,依靠盟友即可推进其目标。
其次,美国可联合地区盟友劝说太平洋岛国不要允许中国建立军事基地。
最后,美国应扩大”舰员随舰协议”实施范围,深化与各国海上执法部门的安全合作。
这类协议能即时提升美国与伙伴国的海上能力,是中国难以竞争的领域。
总体而言,华盛顿需清醒认识到:
太平洋国家不愿成为美中大国博弈的棋子。
这些国家明确表示不愿在中美竞争中选边站队。
美国需明白,地区国家视中国为发展机遇。
归根结底,美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关注将有效制衡北京在该地区的战略企图。
本文编译于war on the rocks,由Christopher K. Colley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学术研究和合理使用为目的的编译,原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侵权删除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者解析:
以下是对“南太平洋成为中美竞争新前线”这一议题的分析解读:
一、南太平洋的战略价值凸显
1.地缘政治与资源地位
南太平洋地区涵盖多个岛国和海域,是连接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关键航道,具有重要的军事和贸易通道价值。同时,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渔业)和潜在矿产资源,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
例如,中国通过科技合作倡议(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强化与岛国的联系,旨在提升区域影响力并获取资源开发权。
2.区域治理与安全需求
南太平洋岛国普遍面临气候变化、经济脆弱性和基础设施不足等挑战,需要外部支持。中国通过援助和技术输出(如IT解决方案、新能源技术)填补了这一需求,例如“Connected South Pacific”公司为区域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持,可能间接扩大中国在当地的“软实力”渗透。
二、中国的区域合作策略
1.科技与经济合作
中国科技部在网页7中强调“开放、平等、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原则,推动绿色技术、数字联通等领域的合作。南太平洋岛国成为此类倡议的重要落地对象,例如通过新能源项目(如光伏、风电)提升当地基础设施水平,同时巩固中国的产业链优势。
2.教育与区域整合
南太平洋大学(USP)作为区域高等教育枢纽,长期依赖外部合作。中国可能通过学术交流、奖学金项目等方式加强与该机构的联系,培养亲华人才,为长期战略布局打下基础。
三、美国及盟友的应对与竞争
1.安全联盟强化
南太平洋论坛(The South Pacific)的讨论板块涉及区域安全、军事合作等议题。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近年来加大对该区域的军事存在,例如重启基地建设、增加联合演习,以制衡中国影响力的扩张。
2.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竞争
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合作(如海底电缆、5G网络)削弱中国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IT服务商“Connected South Pacific”可能成为双方争夺的合作伙伴,其技术选择将影响区域数字化进程的地缘政治倾向。
四、区域国家的立场与挑战
1.经济依赖与主权平衡
南太平洋岛国在接纳外部援助时需平衡主权独立性与发展需求。例如,中国通过“无附加条件”的援助吸引部分国家,但可能引发债务陷阱担忧;而西方国家的援助常附带民主治理要求,导致部分岛国摇摆。
2.气候变化议题的杠杆作用
该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前沿阵地”,岛国将环保合作作为博弈筹码。中国通过支持绿色技术项目(如淡水供应技术)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而美国则通过气候援助争取盟友支持。
五、未来趋势与潜在冲突点
1.科技与数据主权争夺
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数据安全和网络治理成为新战场。中国推动的“数字丝绸之路”可能与美国主导的“清洁网络”倡议在该区域直接碰撞。
2.海洋权益与军事化风险
南海争议的经验可能延伸至南太平洋,例如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的安全协议引发澳大利亚强烈反应。未来类似合作可能进一步激化大国对抗。
总结
南太平洋的竞争本质是中美全球战略博弈的区域投射。中国以经济和技术合作为抓手,逐步构建“非对称优势”;而美国及其盟友则通过安全联盟和技术标准加以制衡。区域国家的选择将深刻影响未来地缘格局,而气候变化、数字化转型等议题可能成为双方争夺的“道德制高点”。这一动态需持续关注,尤其是岛国内部政策转向和大国合作项目的实际成效。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